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冠吾
释义

高冠吾(1892~1953年),原名高愈,崇明人。1907年15岁到南京,入江苏陆军小学、陆军四中,前后五年,在此期间,参加同盟会。后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在徐树铮边防军任参谋,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吕子人部任参谋长,但为时甚短。大部分时间在上海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先在民权、民主两报社任记者等职务,1913年两种报纸停办后,到湖州旅沪公学任教,并在上海、劳动、南方、文治、群治、中国公学等校任教,讲授文字学的“小学”课程。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东设立大本营,亲任陆海军大元帅,高冠吾在1924年投奔南方,曾任大本营咨议、广州江防司令部参谋长兼代司令、广东全省航政局监督。1926年初,高冠吾到贵州,在王天培为贵州军务督办的督办公署任参谋长,他们是保定军官学校的先后同学。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王天培响应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高冠吾任副军长。第十军由湘西出洞庭,先后攻下安庆、徐州,占领鲁南。高冠吾曾任徐州警备司令。1927年7月,津浦线上战事逆转,孙传芳、张宗昌的联军反攻,致使临城、徐州相继失陷,王天培以疲惫之师,反攻失败,做了替罪羊,被逮捕下狱,秘密处死。因此,高与蒋介石发生矛盾,离开了国民革命军队伍,重新回到上海,以卖字鬻文为生。先后与旧十军政治部同仁在福煦路兴办创制中学,任校长,与友好在南市合办苏民制药厂,与画家钱病鹤在福州路合营大吉祥餐馆,开幕时两人还举行书画展览。还在边远地区担任过顾问、总参议等挂名职务,以维持生计。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冠吾先留在北平。后南下投敌,1938年先任伪维新政府绥靖部次长,10月任伪南京特别市长。时去南京大屠杀,已将一年。他据村民报告,茆山、马鞍、灵谷寺等地尚有遗尸,经调查连同残骨有三千余具,葬于灵谷寺之东,并树“无主孤魂之碑”。该碑拓片后陈列于西郊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高与汪精卫集团合流后,1940年1月任汪伪国民政府筹备委员会委员,历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四届委员。1940年5月至苏州,任汪伪江苏省政府委员、省主席兼民政厅厅长。1941年12月任汪伪安徽省主席,兼财政厅厅长,汪伪清乡委员会驻安徽省办事处主任等职。1943年12月任伪江西省长。1945年春高冠吾自九江回南京任伪国民政府委员,经由旧友王绍鏊(吴江人,1888~1970,1933年参加中共,建国后任财政部副部长等职)介绍,与中共建立联系,弃暗投明。抗战胜利后,高赴沪匿居,易名张天云,二个月后,因缉捕风声日紧,离沪到新四军北移部队,随军到苏北、鲁南。1948年,随军到济南,任山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2年患肝病,1953年8月29日病逝于山东省省立医院,葬于济南市金牛山公墓,墓碑为:“山东省文管会委员张天云之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