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更生 |
释义 | 人物简介高更生,教授,学者,语言学家。1929年3月生,山东省莱阳市人。196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社联委员,山东语委委员,山东省语言学会会长。从事现代汉语语法、文字研究。共发表论文《试论超句》、《汉语的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谓语及其部分的蒙后省略》、《汉语词分类的设想》、《谈异体词整理》、《汉字规范化琐仪》、《抓紧整理待规范字》、《谈异体字整理》、《再谈异体调整理》等190多篇。出版著作28部,其中独自撰写的有《汉语语法问题试说》、《长句分析》、《句组分析》、《复杂单句》、《汉语语法专题研究》、《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等8部。 业绩与荣誉研究成果: 高更生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字。共出版著作二十四部(其中自著五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多篇。其中《汉语语法专题研究》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长句分析》、《现代汉语》、《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语法方面的论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价值: 一、提出了比较科学的语法的定义。《汉语语法问题试说》指出了当前流行的几类定义的问题。《汉语语法专题研究》提出了如下定义:“语法是语言中大小音义结合体的组合、聚合规律。”这个定义包括组合、聚合两方面的内容,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宋玉柱《语法定义优劣谈》(《语文月刊》1991年第7期)认为,“应该说,这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理想的定义,它符合‘准确、完备、简明’这三个条件。” 二、《汉语语法专题研究》主张采用三个层次六级语法单位的观点,并对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论述。这六级单位,从结构上分成单。纯的(语素、词、句子)、组合的(语素组、词组、句组)两类:从功能上分成造词单位(语素、语素组)、造句单位(词、词组)、交际单位(句子、词组)三个层次。这种分类既概括又全面,并揭示了各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关于确定汉语语素的方法和语素的类型有些新的见解。《确定语素的方法》一文和《汉语语法专题研究》专门介绍了确定语素的剩余法,比只采用替换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鉴于替换法、剩余法的不足,又提出了音义法,并作了详细的论述,这对于确定语素有重要的意义。《汉语语法专题研究》提出超语段语素的观点,《谈超语段语素》一文又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这对于汉语语素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主张区分成分词、非成分词的观点,采用多层次划分词类的方法。在《汉语语法专题研究》、《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和论文《汉语词分类的设想》中论述了目前通行的实词、虚词说的弊端,主张以功能为主、参考意义的划分词类的原则,首先把全部词区分为成分词和非成分词两大类。“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成分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非成分词”。然后,分层次划分,最后分出成分词十一类,非成分词四类,合计十五类。 五、提出了连动兼语融合式的句式。“郝摇旗率领几百人马回来了”这类句式,既不是单纯的连动式,也不是单纯的兼语式,而是连动兼语融合式。论文《连动兼语融合式》和《汉语语法闻题试说》对这种句式的性质、类型和同其他句式的区别作了详细的论述。这对于正确理解这类句式有重要意义,这种观点已被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采用。 六、主张取消复指成分。在论文《复指成分应当取消》和《汉语语法问题试说》中作了论述。这个观点为《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所采用。 七、探索了长句的内部结构,提出了单句形式、复句形式、超句的观点。《汉语语法问题试说》、《长句分析》、《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和论文《试论超句》提出了单句形式、复句形式、超句的观点。单句形式指复句的一个分句,“在形式上具备单句所具有的一套句子成分”,“但是它只是复旬的一个分句,是一个句子内部的组成部分,因而它就不是单句了。”“复句形式指具备复向的几个分句,独立出来在交际中能充当一个完整的复句,但却充当了句子的一个构成成分的语言片段。”如:“我觉得①她谈的不是他的儿子,②她谈的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思想和灵魂。”这个句子的宾语是个复句形式,其中①②各是一个单句形式。超句指用句子、句组、段落充当单句或复句的构成成分的语言片段。如:“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这是个超单句,宾语是个句组。采用单句形式、复句形式、超句的观点,有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句子。 八、探讨了复杂单句的内部结构。《复杂单句》研究了复杂单句的形成、类型,充当句子成分的结构、辨认、分析、运用等问题,对复杂单句有了一个较深入的认识。 九、《句组分析》研究了句组的语法、逻辑、写作、修辞的各种新的语言现象。比只从语法上探讨,显得更深入,更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十、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语法规范化问题。《汉语语法问题试说》、《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和有关的论文。集中探讨了这个同题。首先从理论上明确了什么是语法规范化,认为“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化,就是根据现代汉语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确定现代汉语语法的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些语法错误”。明确了语法规范化的标准,辨析了语法规范化与逻辑、语法书、语言发展、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化、语法分析等有关方面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主张语法规范化的一个很重要原则是承认中间状态的存在,纠正了把语法规范化仅仅看作是纠正病句的错误观点。其次,从实践上讨论了一些专家认为是病句而实际上并不是病句的语法现象。 十一、对语法学史的研究有些新发现。《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对汉语教学语法的历史发展从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篇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的探讨,发现了许多新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易作霖1924年出版的《国语文法四讲》在创建时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例如,该书已对词、短语作了结构分析,对短语作了真正意义的功能分析:主张包孕句划归单句,不看作包孕复句;已初步采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等。另外,发现刘复《中国文法通论》在《四版附言》中已经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比一般讲的变换分析开始于《中国文法要略》要早二十年;该书已经采用语用分析,例如,对“我读书”用多种标点符号(。?!)、多种不同的重音,来表示九种意义;该书主张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这些都是在一般语法学史论著中所未谈到的。 十二、对“教学语法”提出了新的认识。在论文《汉语的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和《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中,主张教学语法不仅包括教中小学的语,也包括教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语法。并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全面地探讨了百年来教学语法的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汉字方面的论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价值: 一、首次提出了异体词的术语,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异体词指在社会上并存并用的同音、同义而异形的词语,如“笔画一笔划”等。1966年发表的《谈异体词整理》,对异体词的性质、类型、整理的原则和方法等作了系统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后又发表《再谈异体词整理》、《异体词整理问题》、《鲁迅作品中的异体词》、《语文教学中的异体词问题》等,对一些有争论的理论问题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区分异体词为典型(等同)异体词、包孕异体词、交叉异体词三类;坚持在从俗前提下注意音义明确、系统和从简的原则;采用取舍、分化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这些理论已经为学术界所接受。国家语委正准备组织力量整理异体词。 二、对异体字整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70年代《精简字数的一条途径——试谈包孕字整理》已提出包孕异体字的整理问题。90年代的《谈异体字整理》论述了异体字的性质、类型、整理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存在的问题和修改的途径,特别是分析了该表只采用取舍法不同时采用分化法造成的缺点,对于正确对待该表和进一步整理异体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提出了待规范字的概念,并作了详细的论述。《抓紧整理待规范字》指出,待规范字指应当进行规范但国家尚未进行规范的字。待规范字包括待规范异体字、方言字、异体词等。 四、对汉字规范化的原则、方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汉字规范化琐议》、《汉字规范化与汉字简化》、《汉字笔顺应执行统一的标准》、《字形规范化的重要依据——学习<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一点认识》、《语文教材的汉字规范问题》、《谈中小型字书的汉字规范》等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 高更生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循下列原则: 一、为教学进行科研,科研为教学服务。他的许多论文都是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结果。他很重视教学语法的研究,1981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研讨会上,他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的第一稿的起草人之一。 二、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为了教好汉字,研究汉字,他除了阅读有关文字的理论和汉字知识外,还用毛笔把《说文解字》收的小篆从头到尾写了一遍,个别难懂的字连注释也抄下来,后来还练习写了金文和甲骨文。 三、注意语言事实的调查。语法研究归根结蒂要掌握语言事实。他除日常交谈、听广播、看电视、阅读等随时搜集资料外,对要研究的问题总是集中搜集有关资料。 四、尊重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无论国内或国外的新的理论和方法都认真学习,绝无门户之见。总之,他在科研上能做到谦虚、好学、博采、精研,因而能达到造诣较深的境地。正如殷焕先生在《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序》中说的:“焕先与更生教授相处多年,时相切磋,深服其朴实严谨,博览中外而有断制,不苟于从同,不苟于立新,其所创获,皆基于实证,允当于理,不为浮泛,实为可贵。” (一)主要著作 1、汉语语法问题试说,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26万。 2、长句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1988年修订版;18、5万。 3、句组分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15万。 4、复杂单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8万。 5、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41万。 6、汉字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40、4万。 7、汉语语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24万。 8、现行汉字规范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出版;34万。 (以上自著,206、9万) 9、鲁迅论文字改革,高更生等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出版;8、4万(自己2万)。 10、 形似字辨析,高更生、王荣纲、徐惠元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7万(自己3万)。 11、 汉字知识,高更生、王立廷、王淑潜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17、3万(自己15万)。 12、 现代汉语(上下册),主持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2-4月出版;63、1万(自己20万)。 13、 现代汉语资料分题选编(上下册),主持编写,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12月、1984年8月出版。 14、 现代汉语三百题,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35、1万。 15、 中学教学语法讲话,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19、3万(自己2、38万)。 16、 中学语法教学问题解答,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18、3万(自己2、4万)。 17、 现代汉语教程,合著,青岛出版社1991年10月。 18、 3500常用字学习手册,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19、 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字典,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新加坡智力出版社1994年重印出版。 20、 现代汉语知识大词典,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 21、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高更生、王红旗等著,语文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46、7万(自己40万)。 22、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更生为三人核心组成员,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增订版,1997年增订二版,2002年增订三版。 23、 现代汉语教学说明及习题解答,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更生为三人核心组成员,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24、 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自学辅导,(作者同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25、 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作者同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6、 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8月。 27、 汉语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考试参考书,合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28、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考试大纲(专升本),合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29、实用现代汉语丛书,李玉江、高更生主编,刘红梅、武传涛《实用汉语语音》,宋业瑾、贾娇艳《实用汉字》,刘中富《实用汉语词汇》,贾娇燕《实用汉语语法》,刘静敏《实用汉语修辞》,刘雪春《实用汉语逻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二) 主要论文 1、对于拼写紧缩词的意见,文字改革1959年第12期。 2、谈异体词整理,中国语文1966年第1期。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汉字改革——论秦始皇“书同文字”,山东师院学报1975年第1期。 4、精简字数的一条途径——试谈包孕字整理,光明日报1975年9月26日。 5、堵住增加字数的一个漏洞——试谈口语中有音无字的书写问题,光明日报1977年12月2日。 6、 关于“使”的两种用法,山东师院学报1975年第6期。 7、 所谓“不同主语的分句,主语不可以承前省略”,语文教学1978年第2期。 8、 一种特殊的主语省略句——关于“当”的一种用法,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9、 关于“贵宾们所到之处”,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作者之一) 10、 语文讲读教学的语法分析,语文教学1978年第第6期。 11、 形声字 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相承、相对、相反,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 12、 因果、假设、条件,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5期。 13、 谈连词“当”,语文教学1979年第9期。 14、 “必须政治之力的帮助”——六十年文字改革运动的一点经验,文字改革通讯1979年第5期。 15、 “为了”用法的演变和规范,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 16、 也谈连锁句中的“那”和“哪”,语文教学研究1979年第3期。 17、 形容和限制 常用标点符号,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6期。 18、 关于语法规范化,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1期。 19、 词和词组 复杂的单句,山东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20、 谈主语承前省略,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 21、 谈连动兼语融合式,语文教学1980年第5期。 22、 复指成分应当取消,山东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23、 以原暂拟为基础吸收新的成果——谈制订新暂拟的两条基本原则,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7期。 24、 “暂拟语法系统”修订刍议,山东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5、 句组的语法分析,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 26、 句组与比喻,电大语文1983年第5期。 27、 试论超句,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28、 谈辞格句组,聊城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29、 汉字规范化琐议,语文建设1986年第5期。 30、 谈整理待规范字的意义,光明日报1987年月9日。 31、 关于语法的定义,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 32、 “转变”的词性,语文建设1988年第4期。 33、 抓紧整理待规范字,载《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 34、 确定语素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12期。 35、 笔画定序法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1990年第6期。 36、 现行汉字必须规范化,语文建设1991年第2期。 37、 谈异体字整理,语文建设1991年第10期。 38、 汉语特殊句子的教学,香港语文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8期。 39、 字体代变 趋易避难,语文建设1992年第9期。 40、 汉字笔顺应执行统一的标准,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 41、 汉语的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香港语文教育学院第七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7月。 42、 谓语及其部分的蒙后省略,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43、 再谈异体词整理,语文建设1993年第6期。 44、 实事求是的学风,载《张志公语言和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选集》。语文出版社1993年7月。 45、 字形规范化的重要依据——学习《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一点认识,语文建设1993年第11期。 46、 异体词整理问题——庆祝殷焕先师80 华诞,山东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47、 从字到词素、语素——汉语语法术语的嬗变,香港《中国语文通讯》,1994年第3期。 48、 谈超语段语素,载《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 49、 语文教材中的汉字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5年第2期。 50、 教材编写的汉字规范问题,——兼评《现代汉语知识》,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51、 词组的功能分类,香港《中国语文通讯》1995年6月第34期。 52、 汉语词分类的设想,中国语言学报第6期,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 53、 字书编写的汉字规范问题——兼评几部中小型字书,载王均主编《语文现代化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54、 汉字教学应符合汉字的规范,载潘仲茗等主编《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 55、 吴心田主编《实用辨字字典》序,济南出版社1996年1月。 56、 谈中小型字书的汉字规范问题,辞书研究1996年第3期。 57、 “蜡梅”与“腊梅”,语文建设1996年第7期。 58、 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载《语文现代化论丛》第2辑,语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 59、 教师的楷模——忆殷焕先师,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39期,1996年9月。 60、 应当承认中间状态的存在——语法规范的原则问题,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40期,1996年12月。 61、 鲁迅作品中的异体词,语文建设1997年第2期。 62、 “座位”与“坐位”等,中国语文通讯(香港)第42期,1997年6月。 63、 “浩渺”与“浩淼”等,语文建设1997年第8期。 64、 现行汉字应进一步规范化,语文建设1997年第11期。 65、 语文教学中的异体词问题,载《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世界华语文学会出版(台湾),1997年12月。 66、 关于竖心旁( )的笔顺,山东教育1998年第5期。 67、 加紧整理异体词,中国语文通讯(香港)第46期,1998年6月。 68、 “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语文建设1998年第6期。 69、 语法学史上有价值的一部专著——读易作霖《国语文法四讲》,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70、 赵恩芳等《现代汉语复句研究》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71、 司继庆《实用汉语教学字典》序,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8月。 72、 大舜石图园的小篆书写,齐鲁晚报1998-11-16。 73、 谈竖排多行标题的排序,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 74、 《现汉》修订本的异体词整理,语文建设1999年第1期。 75、 正确判定错别字,语文月刊1999年第5期。 76、 陈忠《信息语用学》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77、 金敬华、宋业瑾《话说中华——外国人旅居中国指南》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8月。 78、 张常修《文艺语体与教学语法》序,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9月。 79、 海峡两岸汉字笔顺的规范,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80、 何容传略,语文建设1999年第6期。 81、 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原则,辞书研究2000年第2期。 82、 《四讲》与《新著》的几点比较,聊城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地9期。 83、 不规范汉字与异体词,辞书研究2001年第2期。 84、 推行规范汉字 提高学生素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4期。 85、 关于“古迹”、“题词”等的理解,语文建设2001年第6期。 86、 学习《总表》的捷径,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7-9期。 87、 电脑通用字库应当更新——谈 GB 2313-80存在的问题,语文建设2001年第9期。 88、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高更生任顾问,中国教育报2001-07-31。 89、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说明,高更生任顾问,语文建设2001年第11期。 90、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高更生任顾问,教育部、国家语委2001年12月19日发布,2002年3月31日试行,人民日报2002-01-20。 91、 异形词九问——部分专家就《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答疑,人民日报3002-01-20。(高更生回答其中的两问) 92、 异形词答问,山东教育2002年3月第7期。 93、 异形词整理很有必要,中国教育报2002-04-01。 94、 异形词阐要,山东教育2002年4月第11期。 95、 正确运用异形词 提高教学水平——学习《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 96、 动词按宾语性质的分类,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61期,2002年3月。 97、 教学语法的学术性,东方论坛2002年第1期;又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上海)第19卷第3期。 98、 《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序,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8月。 99、 现行汉字规范化的性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又载《语文现代化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100、 一部难得之作,林端《日语汉字音读研究》序,新疆教育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101、形似字语用例析,修辞学习2003年第4期。 102、 研究教学语法的楷模,《人淡如水菊——语言学家廖序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103、《实用现代汉语丛书》总序,李玉江、高更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104、 修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几点想法,载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五辑,语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05、智能ABC输入法小议,信息网络时代的汉语拼音,语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06、李景生《汉语字次句问题新论》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8月。 107、刘效武《护花春泥——忆名师之教诲》序,作家出版社2004年5月。 108、《谈规范汉字》,载李宇明、费锦昌主编《汉字规范百家谈》,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 109、刘中富《〈干禄字书〉字类研究》序,齐鲁书社2004年12月。 高更生教授获得的主要奖项有: 1、《汉语语法专题研究》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长句分析》、《现代汉语》、《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3、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 4、1992年和1997年两次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 5、1993年获曾宪榨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6、1995年,评为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7、 曾入编《世界五百名人传》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