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崇毅 |
释义 | 高崇毅,15岁从天津奔赴河套插队落户;36载情系河套农村教育事业;2007年第23个教师节,高崇毅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两项殊荣;2008年,高崇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人物事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返回天津的600名老知青重回第二故乡。记者随他们来到河套大地五原县。近百名扎根五原县的天津老知青和乡亲们一起涌向火车站迎接。一位戴着眼镜、操着纯正五原口音、皮肤黝黑的“老汉”,跑上前来与大家拥抱。他就是当年天津18中学初三毕业生高崇毅。高崇毅15岁离家,距今已整整40年,他将青春和才智全部献给了五原。他在五原当了33年教师,已经离不开那里的娃娃,他的事迹感动着河套大地。 人物生平当上农村“娃娃王”南市的高家大院,就是高崇毅在天津的家,家中几代人都是大官僚。高崇毅生在新社会,1965年,年仅15岁的他给学校党支部写了血书,要求到最艰苦的农村去。那一年,他来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白银刀西公社红丰二队,是年龄最小的知青。 农村的艰苦生活将高崇毅磨练成一个性格坚强的人。几年的工夫,他什么农活都会干了,连农民都不愿干的淘大粪的活儿他都干过。农村生活锻炼了他的体魄,铸造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把新的文明和文化带给了农村。那时候,他每天早晨起来刷牙时,农民总会问:“高崇毅,你口吐白沫干啥了?”一种文明开始时常常被人误解和耻笑,然而又会慢慢地被接受。村里逐渐有许多年轻农民也模仿着刷牙,现在几乎没有农民不刷牙了。 1972年,许多从天津来的知青都调到了包头市参加了工业建设。而高崇毅仍然在地里干活,田间休息的时候,就躺在地头拼命读书。他渴望知识,每天收工后,都要多走几里地,到生产大队抄读报纸。有一天,他正捧着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津津有味地读着,村党支部书记邬子云来了,请他当民办教师。他却说,我宁可种地也不当“娃娃王”。村里的小学校长先后来了三次,高崇毅才了解到农村缺少师资的情况。 村办小学的民办教师太苦了,每个月只挣7元钱,一个人要教一群不同年级的孩子。在一个破烂不堪的教室里,农村娃娃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读书。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课时,二、三年级的学生就趴在膝盖上写作业。孩子们同在一个教室,上课纪律却非常好。高崇毅越来越喜爱这些农村娃,带着他们利用暑期砌起了泥桌椅,一点点儿改善学习条件。 他也是村办小学第一个会教音乐的老师,因为从幼儿时代开始,父母就请人教他拉小提琴、二胡,吹笛子,想培养他成为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没想到这些技艺在农村小学派上了用场。学校第一次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就是高崇毅用笛子吹奏的国歌。孩子们向国旗敬礼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读书不倦 扎根热土不仅村里的孩子们喜欢高崇毅,就连大人们也都愿意与他相处。农村有文化的人更受到姑娘的倾慕。村里几位最漂亮的“小芳”,用河套平原姑娘的大胆追求方式,向他表达爱慕之情。镇里的医院有位药剂师叫于秀珍,两人相识相爱最终结合。于秀珍每月挣三十多元钱,高崇毅月工资7元钱。 高崇毅当时是初中文化水平,在教学中感到了知识的匮乏。他渴望继续上学深造。1977年,他考上了巴彦淖尔盟师范学校。当时大批知青开始返城,人们都忙着回家的时候,高崇毅却忙着上学。他觉得好容易有一次上学的机会,怎么能放弃呢?他谢绝了众多人的劝说,没有返回故乡天津。妻子靠每月32元的工资养育刚出世的孩子,供着老高到盟里念书。从五原火车站附近的居住地到学校所在地的临河县,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乘坐火车需要3元钱,每次往返就得6元钱。高崇毅没有钱买票,每月回家都到铁路线扒乘货车。有一次,货车启动后没有在五原停站,开过50公里才停。他又爬上了返回的货车,结果路过五原又没停,又把他拉回临河县。他赶忙又爬上了另一辆开往五原方向的货车,没想货车岔道到了四分滩车站。四分滩离家还有几十里路,他步行了半天才到家。 高崇毅毕业后被分配到县里的中学教书,也是就现在的五原县六中。高崇毅如饥似渴地读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读书使他在教学上如虎添翼,他的学生中考上大学者居多,为此在巴彦淖尔盟都出了名。巴彦淖尔市的许多老百姓都知道五原县六中有个天津知青教书特棒。巴彦淖尔市不少重点中学要用高薪来挖他,天津市一所重点中学也请他返回故乡教书,可高崇毅就是舍不得县里的这所中学,舍不得他喜爱的这群农村学生。 撑起校园那片绿叶1985年,高崇毅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在学校中办起了小记者站。1992年3月,担任学校政教处主任的高崇毅决定为学生们搭起一座发表作品的平台。他和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们共同创办了绿叶文学社。没有经费,高崇毅自己借钱垫上;没有办公场所,就把编辑部搬到自己的家里。老高的妻子于秀珍在1990年患上了乳腺癌,医生断言她最多只能活半年。高崇毅结婚多年来,与妻子相敬如宾,又是妻子供他完成的学业。老高听了医生的宣判如天塌一般。在这种情况下要办校园刊物《绿叶》,困难重重。每天晚上,照看妻子熟睡后,他再编稿、审稿,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1992年4月11日,五原县六中学生自己的文学刊物《绿叶》终于问世。辛勤的工作收到了丰硕的成果,参加绿叶文学社的学生从30人增加到300人。13年间出了50多期《绿叶》杂志,刊登学生习作1500多篇,全国及省级刊物转载了其中的200多篇作品。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这里的校园刊物却在全国出了名。绿叶文学社从1993年起,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绿叶》杂志多次被评为全国中学文学社团报刊一等奖。语文报主编陶本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啸、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作家浩然、叶辛、贾平凹……许许多多名人为小小的《绿叶》写来寄语或题词。 高崇毅撑起了校园中的绿叶,众多的农村孩子从绿阴中走出,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一位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的学生,寄给高老师一张贺年卡,画面是一头负重拉车的老黄牛面对夕阳西下昂首挺立。贺卡上写道:“我跑遍所有卖贺卡的地方,选上这一张。这是您默默无闻,辛勤工作,身负重任的写照。” 河套大地上的“心语”热线黄河岸边的五原县,被贫穷和落后困扰了多年,可教育教学成果却全国领先。村村都有考上大学的农村娃,平均几家就出一个大学生。高崇毅1999年创办的学生心理咨询室,在内蒙古地区是第一家,在全国当时也是领先一步。他在学校开设的“心语”服务热线,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结果成为全县和全市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 高崇毅担任学校政教主任和团委书记多年,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是个大问题。他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时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农村还是盲区,高崇毅的心理咨询室成了学生们的“阳光小屋”。有个学生曾被学校开除,在高老师的帮助下转变人生轨迹,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得知老高办了“心语”服务热线,各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常常打来电话进行心理咨询,老高每天忙得团团转,回到家热线电话就追到家。老伴是患癌症晚期的病人,十几年做过四次大手术,竟奇迹般地活下来。老伴非常支持高崇毅的事业。“心语”咨询热线是免费的,可老高和老伴从没嫌过烦。今年5月,临河县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从医院急救室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后自杀,正在医院抢救。老高觉得手中的电话沉甸甸的,一方面感到百里外的学生家长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他用电话与那名学生交谈了整整五个小时,终于将对方说通。可老高还是放心不下,几天后又去了一趟临河,亲眼看到这个孩子已经安然无恙,才放下心来。 到人民大会堂领奖36年扎根河套农村教育事业。高崇毅所取得各种荣誉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而唯有在2007年第23个教师节之际,他光荣地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两项殊荣,让他掉了热泪。“当别人不在乎你时,你要在乎你自己;当别人在乎你时,你不要在乎你自己”。这是高崇毅自己的一种人生感悟,也是他扎根河套43年来,以这种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成就的。 永远的模范教师在教育战线上,老高以渊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宽广的胸怀关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以文明的举止引导学生,以现代教师的风采感染学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高崇毅现任五原县政协委员、县文联副主席、五原县六中党支部副书记,可他一直没有离开教学一线,他的先进事迹在河套平原广为流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