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伯龙
释义

在国防科技展厅,激光技术展示格外引人注目,一束束神奇的光芒,正向人们显示着科学的魅力。这是两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全内腔绿光氦氖激光器”和“环形激光器”,它的主要完成者,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68岁的高伯龙已为着激光奋斗了整整20年。他以超凡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毅力,为中国激光技术领域填补了七项空白,以十余篇(部)精辟的论文和专著把中国激光技术的若干理论推到了世界前列,并为这个领域培养造就了一批高质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

简介

高伯龙 (1928.6.29- ) 理论物理学家、激光物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岑溪人。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主任教员、讲师、副教授,长沙工学院物理研究室、激光研究室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二、三届成员,国家863高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 名誉理事,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

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及激光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研究的“全内腔绿(黄、橙)光氦氖激光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另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等。先后撰写、发表了30篇(部)论文和著作。

成就

从1975年起一直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为国内领先;工程化样机具有独创性,可以进入实用阶段,已小批量供有关部门使用,并正在研制新品种。同时研制出新的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该型激光器制造技术的国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激光陀螺研制中高精度光学检测问题,研制出一系列精密检测仪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省级一等奖4项。先后撰写、发表了30篇(部)论文和著作。获1996年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科技前沿

50年代初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几个出类拔萃的高材生,其中之一便是高伯龙。他立志要当一名有成就的理论物理学家。1954年,由于工作需要,高伯龙被选调到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他一口咬定要进物理教研室,专心在理论物理的海洋中酣游畅想。

然而,历史的机遇促使他改变了初衷,将自己的选择毫不犹豫地标定在祖国的需要上。

60年代初,美国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第一台氦氖红光激光器,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把激光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设想,更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并纷纷开始进行“环形激光器”的研制工作。然而,专家们没有料到,这项工作竟会如此之难,其中的关键技术——基础工艺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1971年,在钱学森教授建议下,国防科技大学成立了激光研究实验室。校领导深谋远虑,专门把高伯龙调了进来。

“搞激光,对希望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我来说,也许是个损失,也是我事业上一次艰难的选择。”高伯龙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这确是一次艰难的选择。高伯龙自信在理论上决不比外国人逊色,可是,代表一个国家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工艺,并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跻身世界前列的。然而,迎难而上,为他人所不敢为,正是高伯龙的性格。他说:“环形激光器是衡量一个国家光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要干,就干这个世界性难题”。

他把目光盯在了世界光学领域的最前沿,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去攻占事业的制高点。1975年,高伯龙从国外资料中看到了一份美国研制某种环形激光器的简报,虽是不足千字的短文,高伯龙却慧眼识珠,以自己深厚的理论根底、非凡的数学物理分析能力,对此进行了深入推论,不仅形成了严密的理论设想,还发现了对方不少设计理论上的缺陷。

高伯龙开始了他整整20年的艰辛探索,开始了自己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形激光器研制理论锲而不舍的实践。20年中,虽然不断有人对他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表示怀疑,甚至反对,但高伯龙对攻克世界性难题的信心不曾有过一丝动摇。

科研成果

当环形激光器通过国家鉴定时,一位专家曾感慨地说:“国防科技大学能搞成环形激光器,是与高伯龙教授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毅力分不开的”。

作为激光技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环形激光器研制工作在国内几经沉浮。从六十年代开始,中国曾有多家单位投入力量开展研制,但先后由于工艺技术过不了关,精度难以达到要求而中止。而高伯龙主持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研究室,历尽磨难坚持搞了下来。它似一棵劲松挺立在科学的峰峦上,几经风霜雪雨,坚韧不拔。环形激光器的研制工作从一开始就在重重迷雾中艰难摸索,到1978年,终于制成第一代实验室原理样机。

工作态度

此时,有人提醒高伯龙:“要使原理样机过渡到实用阶段,还需进行工程化处理,而激光器上反射膜片质量要求非常高,根据国内现有的工艺技术水平,要突破这道难关几乎不可能。不如趁早体面地收场,向上报个奖了事”。

高伯龙火了:“我们能干到今天这一步多么不容易,怎么说退就退呢?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干出中国的环形激光器!”可是,要突破工艺难关,谈何容易?一批批膜片被加工出来,又一批批地报废,研制工作陷入了困境。不少人面对一次次失败显露出悲观情绪:“工艺上不去,我们干也白干”。

工艺研究

高伯龙沉默着。作为当时国内唯一坚持研制工作的实验室,如果不搞下去,环形激光器就将彻底夭折,我国激光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他毅然决定,暂时放下多年的理论研究,把研究方向转入基础工艺。 于是,高伯龙把实验室变成了“生产车间”,放弃对国内现有工艺的依赖,自己潜心搞起基础工艺研究来。为了解决环形激光器“头号”关键技术——多层介质膜的检测问题,高伯龙凭借其高屋建瓴的理论功底,经过几年摸索,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激光高精度全程测量设备——DF“透反仪”。直到目前,它仍是激光检测的主要仪器。

1984年初,高伯龙带领科技人员制成了改进的某型环形激光器实验室样机,这一成果解决了大量理论和技术工艺问题,为进一步研制、生产环形激光器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条件。当一些人又觉得该松口气的时候,执拗的高伯龙却不肯轻易罢休。他根据现有的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工程化的某型环形激光器的新设想。这当时在国外尚无先例,只能靠自己探索。

又是反复实验、反复失败。高伯龙组织科研人员在镀膜理论、改造镀膜机、监控、检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反射膜技术上始终没有突破。一个时期内,他曾尝试在理论和技术上作些让步,这一转变,虽然降低了镀膜的要求,在工程化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一些重要性能仍达不到要求。

1993年初,有关方面要求国防科技大学按合同限期交上合格产品。高伯龙认为只有下决心攻克镀膜难关才能达标,于是他决定背水一战,并立下军令状:保证几月之内交出工程化的新型样机。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干成环形激光器的新型工程化样机,对许多人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连室里的技术骨干也都感到没有信心,有的发起牢骚:“不说几个月,就是三年恐怕也成不了。”

大伙的灰心是有道理的,镀膜难题多年解决不了,哪能短时间就产生飞跃呢?

高伯龙依然沉默,信心却没有一丝动摇。多年前,他就在理论上对新型样机进行了大量推算和论证,并通过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坚信,只要再下些功夫,镀膜技术是可突破的。

当高伯龙教授一位已毕业的博士向他征求毕业后工作的意见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镀膜!” 这位博士先是一愣,尔后马上明白了教授的良苦用心。他结合高伯龙的理论分析,依靠他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功底和细微的观察、试验,经过5个多月,终于摸索出一套镀膜新方案。

当新的镀膜片通过试验时,实验室所有的人欣喜若狂。一种型号环形激光器工程化样机,终于研制成功了,并于当年在北京通过了专家鉴定。

在此期间,高伯龙还率领技术人员研制成功了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制造技术的国家。

获得荣誉

主持研制的“激光镀膜检测DF透反仪”,获1980年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获1987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激光陀螺工程样机”、“全内腔绿(黄、橙)光氦氖激光器”获1995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内腔绿(黄、橙)光氦氖激光器”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作品

撰有《激光陀螺的物理性能》、《四频差动陀螺的第二类闭锁效应》、《全内腔绿(黄、橙)光He-Ne激光器》等论文。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丁衡高 于本水 马伟明 尹泽勇 王永志 王玉明 王兴治 王浚 王哲荣 乐嘉陵

冯培德 卢秉恒 石屏 艾兴 龙乐豪 关杰 关桥 刘人怀 刘大响 刘友梅

刘兴洲 刘怡昕 孙敬良 朱英浩 朱能鸿 朵英贤 阮雪榆 何友声 吴有生 宋文骢

张立同 张金麟 张贵田 张彦仲 张炳炎 张福泽 李钊 李明 李鸿志 李培根

李椿萱 李鹤林 杜善义 杨士莪 杨凤田 汪顺亭 汪槱生 沈志云 沈闻孙 苏哲子

闵桂荣 陆元九 陈一坚 陈士橹 陈予恕 陈福田 陈懋章 周济 周勤之 孟执中

林尚扬 林宗虎 范本尧 柳百成 胡正寰 赵煦 钟志华 钟掘 钟群鹏 饶芳权

唐任远 徐玉如 徐志磊 徐滨士 徐德民 涂铭旌 郭孔辉 郭重庆 钱清泉 顾国彪

顾诵芬 高伯龙 高金吉 曾广商 温俊峰 谢友柏 屠善澄 屠基达 崔国良 戚发轫

梁晋才 黄文虎 黄旭华 黄先祥 黄崇祺 黄瑞松 路甬祥 管德 臧克茂 谭建荣

潘健生 潘镜芙 董春鹏 段正澄 金东寒 刘永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