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肝多房棘球绦虫感染 |
释义 |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形态和生活史均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它的成虫主要寄生在狐,中间宿主是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幼虫期是多房棘球蚴(亦称泡球蚴)。在人体引起严重的泡球蚴病(alveococcosis ),亦称泡型包囊病(alveolar hydatiddisease),或多房性包虫病(multilocular hydatiddisease)。 疾病概述成虫外形和结构都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虫体更小,长仅为1.2~3.7mm,平均 2.13mm,头节、顶突、小钩和吸盘等都相应偏小,顶突小钩为13~34个。虫体常有4~5个节片。成节生殖孔位于节片中线偏前,睾丸数较少,为26~36个,都分布在生殖孔后方。孕节子宫为简单的囊状,无侧囊,内含虫卵187~404个。虫卵形态和大小均与细粒棘球绦虫难以区别。 常见终宿肝多房棘球绦虫的常见终宿主是狐,其次是狗、狼、獾和猫等。在寄生在多房棘球绦虫和终宿主体内也可同时有细粒棘球绦虫寄生。 多房棘球蚴主要寄生在野生啮齿类动物如田鼠、麝鼠、仓鼠、大沙鼠、棉鼠以及褐家鼠体内。在我国见于报道的还有黄鼠、鼢鼠、长爪沙鼠、小家鼠、鼠兔以及牦牛、绵羊等。寄生部位主要是肝。泡球蚴为淡黄色或白色的囊泡状团块,常由无数大小囊泡相互连接、聚集而成。囊泡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1~0.7cm,囊泡内有的含透明囊液和许多原头蚴,有的含胶状物而无原头蚴,囊泡外壁角皮层很薄且常不完整,整个泡球蚴与宿主组织间无纤维组织被膜分隔。泡球蚴多以外生性出芽生殖不断产生新囊泡,长入组织,少数也可向内芽生形成隔膜而分离出新囊泡。一般1~2年即可使被寄生的器官几乎全部被大小囊泡占据。呈葡萄状的囊泡群还可向器官表面蔓延至体腔内,犹如恶性肿瘤。人因误食虫卵而感染,由于人是多房棘球绦虫的非适宜中间宿主,人体感染时囊泡内只含胶状物而无原头蚴。 当体内带有泡球蚴的鼠或动物脏器被狐、狗和狼等终宿主吞食后,一般经45天原头蚴可以发育为成虫并排出孕节和虫卵。鼠类常因觅食终宿主粪便而受感染。地甲虫可起转运虫卵的作用,地甲虫由于喜食狐粪而在消化道和体表携带上虫卵,麝鼠又喜捕食地甲虫因而受染。 致病原因人泡球蚴病通常比细粒棘球蚴病更严重。病死率较高。与棘球蚴病不同,泡球蚴病几乎100%原发于肝。肺、脑等其它部位的继发感染多由血循环转移而来。由于泡球蚴在肝实质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并逐渐波及到整个肝,对肝组织的破坏特别严重,可引起肝功能衰竭而导致肝昏迷,或诱发肝硬化而引起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由于泡球蚴生长缓慢,感染后一般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最主要是右上腹缓慢增长的肿块或肝肿大(96.6%)。许多患者有与细粒棘球蚴病相似的肝区疼痛、压迫、坠胀感等,但触诊时肿块较坚硬并有结节感。另有腹痛(77.1%)和黄疸(26.1%)以及门脉高压的表现(10.7%)。几乎所有病人都表现有肝功能损害,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晚期病人甚至有恶液质现象。本病症状类似肝癌,但其病程通常很长,这与肝癌不同。 致病机制主要包括泡球蚴直接侵蚀、毒性损害和机械压迫三个方面。由于泡球蚴在血性坏死、崩解液化而形成空腔或钙化,呈蜂窝状大小囊泡内含胶状物或豆渣样碎屑,无原头蚴,故肉眼难以与肝癌鉴别。 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流行地区、有否与狐狸、狗或其皮毛接触史有一定意义。体检时发现肝脏肿块,特别是触诊时发现肿块质地坚硬又有结节感时更应高度警惕。 用于细粒棘球蚴病的各种仪器和实验室检查如X线、B超、CT、同位素扫描和各种免疫学试验都适用于泡球蚴病诊断。由于泡球蚴周围缺纤维组织被膜,虫体抗原很容易进入血液,故免疫诊断效果尤佳。鉴别诊断首先要注意与肝癌和细粒棘球蚴病相鉴别,其次是与肝硬化、肝脓肿、黄疸型肝炎以及肺癌、脑瘤或脑胶质病等区别。 流行因素多房棘球绦虫分布地区比细粒棘球绦虫局限,主要流行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从加拿大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州,直至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遍及北美、欧、亚三洲的寒冷地区和冻土地带。 在中国,曾经认为泡球蚴病是罕见疾病,但自1958年首例报道以来,中国各地报道的泡球蚴病人已逾400例,实际感染人数远超过这一数字。原发病人分布在宁夏、新疆、青海、甘肃和四川。 肝多房棘球绦虫病毒地址该病已成为中国西部严重危害农牧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现已查明我国有两个地理流行区:①中部流行区,自宁夏西北部起,横穿甘肃东部至四川西北部地区,特别是海拔2000~2800m的高寒山区。多房棘球绦虫循环于狐狸、野狗和多种啮齿动物之间。狐和野狗成为人体感染来源。患者多数是农民,主要因捕猎、饲养狐狸,或剥制狐皮而受感染。藏族群众因宗教原因不伤野狗并喂饲它们,造成野狗成群,到处流窜,人则因与野狗接触而感染。②西部流行区:呈散点状分布在新疆23个县和青海17个县,病人分布与野生红狐分布地区一致,患者多是牧民,感染主要是因为猎狐,也可能通过饮水等间接方式感染。这些地区往往同时也有细粒棘球蚴病流行。 肝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分析①首先是有多房棘球绦虫在野生动物中的存在,形成自然疫源地;②其次是人在狩猎等生产活动中误食虫卵,造成直接感染,如猎狐、饲养狐和加工、买卖毛皮制品等。狐皮的交易和贩运并可能造成泡球蚴病扩散;③虫卵污染环境如土壤、植物、蔬菜和饮用水引起间接感染。狐和狗粪中的虫卵抗寒能力很强,在严冬的冰雪中仍保持活力,故冬季牧场上的牧人以融化的冰雪作为唯一饮用水即是受感染方式之一。 防治原则灭狐和消灭野鼠是根除传染源的主要措施。实施中要注意将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野狗也应杀灭或控制,对家犬则应定期驱虫。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使群众认识和了解泡球蚴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流行区应对人群进行普查,使用免疫学试验和X线、B超等手段可早期发现病人,以便及时根治。 注意个人防护,讲究个人及饮食卫生,生产及生活中注意防止虫卵污染。因虫卵耐寒而怕热,对污染的器具物品可用热力消毒。泡球蚴病的治疗主要靠手术,故应争取早期诊断,许多病人直到出现明显症状如肝硬化、黄疸和门脉高压才就诊时往往已错过手术根治时机。药物治疗可使用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和吡喹酮等。 病原研究肝多房棘球绦虫的病原是由抗原诱生的Th1型细胞因子,在抗寄生虫感染的防御机制中能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主要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限制细胞内寄生原虫的增殖发育等方式控制感染。王昌源等用多房棘球绦虫ELP重组蛋白疫苗免疫BALB/c小鼠可使小鼠淋巴细胞产生IFNγ,诱生Th1型免疫应答,提示IFNγ检测是研究免疫应答较敏感的指标。有资料表明对治疗成功的棘球蚴病患者,具有低水平的IL10、IL4,伴有高水平的IFNγ;反之对治疗通常无反应。本研究中,4种不同的疫苗免疫方式产生的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PBS对照组,皮下注射组明显高于肌肉注射组、鼻腔黏膜接种组以及口服接种组,提示rBb?EmⅡ/3?Em1433疫苗免疫可诱生IFNγ为主的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增强宿主抗泡球蚴感染。IL12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和B细胞分泌,是一种多活性的细胞因子。IL12基因敲除鼠不仅脾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下降,而且其巨噬细胞的吞噬调理作用也明显低下。本研究发现,皮下注射组和鼻腔黏膜接种组的IL12水平明显高于PBS对照组,可见rBb?EmⅡ/3?Em14?3?3疫苗免疫后可增加小鼠IL12水平,高水平的IL12能够启动感染早期以分泌高水平IFN?γ为主的Th1细胞免疫应答反应,IFN?γ还具有进一步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12的能力,这样在IFN?γ和IL?12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放大效应。 TNF?α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激活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和TNFα,并促进分泌IL?2和IFNγ。本研究中,皮下注射组、肌肉注射组和鼻腔黏膜接种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PBS对照组,可以提示rBb?EmⅡ/3?Em14?3?3疫苗免疫小鼠原头节攻击后TNFα水平可显著增加,TNF?α通过活化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O-2、H2O2和NO等杀伤寄生虫,达到保护宿主的目的。此外,TNF?α与IFN?γ还存在协同作用,这与本实验测定的TNFα和IFNγ的变化规律相符。 IL10是由Th2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可抑制Th1细胞克隆合成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抗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Sturm等发现多数泡型棘球蚴病患者有IL5增高,在IgG和IgG4高水平的患者血清中IL?4、IL?5、IL10水平也相应增高。IL10的作用使寄生虫得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同时避免宿主的免疫损伤。李富荣等研究发现AE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与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关。本研究发现,皮下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PBS对照组,提示rBbEmⅡ/3?Em14?3?3疫苗免疫后可抑制IL10的分泌,降低Th2型细胞因子引起的病理损伤,抑制泡球蚴在宿主体内的生长。 综上所述,本研究用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免疫小鼠,原头节攻击后,可诱导IFNγ、IL?12、TNFα等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促进Th和Tc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增强它们杀伤泡球蚴的作用;同时可抑制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限制宿主细胞内泡球蚴的增殖发育,从而增强保护性免疫效应。4种不同的免疫途径相比,皮下注射组的免疫效果更佳,可能与接种剂量以及不同接种途径将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的效力不同有关。每个ConA或LPS刺激组和EmAg刺激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原液组,提示脾细胞在体外被抗原刺激下,可分泌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发挥各自的生物学效应,加强宿主抗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