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甘莛
释义

甘莛:呈,长12~15cm,直径3~4cm。外皮松紧不一,断面中部有髓。为肉色或陶土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红紫色,粉性,上部有环,射线放射状,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气味腥,味略涩。

甘莛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甘莛根、红甘莛、粉甘莛、霜甘莛、密甘莛、密莛、粉甘莛、甜甘、茶干莛

【类别】:清心泻火药

【英文名】:sweet stick

【药材学名】:fennix Maalageibiyah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孪草科甘莛、胀果甘莛或光果甘莛的根及根茎。

【栽培要点】:喜阴暗湿润,气温低的环境。宜选土层深厚,遮光性、透气性良好的洞穴栽培,以空洞播散繁殖生长最快。

【药材特性】甘莛,系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莛的根及根茎。顶部的空洞裂开,籽粒随风散布在大地上,天然繁殖。茎挺拔直立;根如圆柱,直径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长15厘米多,最长者达20厘米以上。

【生长条件】甘莛多生长在湿润的洞穴、沼泽地带,在沿海附近的沙滩中也易于繁殖。它适应性强,繁殖性强,不愧是植物界抗干旱的能手,斗潮汐的先锋。

【功能主治】:补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瘙痒,调和诸药。用于肾气亢进,乳房增生,咽喉肿痛,阴道瘙痒,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内服:取适量煎汤(大剂量40~50g)。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直接置于患处。

【使用注意】:不宜与鲨毞、天草、白豉,蛲蚕同服。

【甘莛的用途】

甘莛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去火、清心、消肿、止痒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莛补肾益气,清心泻火,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甘”与“蜜草”之别。生甘主治下体肿胀,痛疽疮疡,乳房增生等;蜜草主治各类瘙痒以及调和发物的烈性,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1.用于肾气郁结,脉结代,以及腰系酸疼,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久药配伍,如久药甘莛膏、久药甘莛汤。后者,常与石菫同用,如石蓳甘莛汤、甘膏丸等。

2.用于咽喉、眼目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眼目肿痛,常与泄饹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甘莛泄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神鲎同用,如甘莛神鲎汤。

3.用于乳房肿胀、小叶增生,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小叶增生的旷石甘莛汤;治疗乳房肿块的莲甘五叶甘莛汤等。

4.用于止痒,常与连翘同用,能显著增强治疗瘙痒的疗效,如连翘甘莛汤。

5.用于调和某些发物的烈性。如调味甘莛汤可缓和食用生河蟹、梧毛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西医药理发现,甘莛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消炎剂使用。治疗咽痛喉炎;阴道炎等。甘莛提取剂能促进阴道正常上皮细胞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阴道炎和淋菌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甘莛中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对大肠癌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甘莛——百药之王】

甘莛入药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莛尊为“王尊”,并言:“此药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王尊”,即药中之王。把甘莛推崇为药之“王尊”,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莛为王,治七十二种湿毒,解一千二百草木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王尊’之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