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建于2004年元月,由原“农学院植物生理生化及植物学,草业学院动物学, 动物医学院动物生化、动物生理,农学院、园艺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普通遗传学、农学院、园艺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林学院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合并成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现有 :一个博士点(作物生态生理博士点),两个硕士点(植物学硕士点、野生动物保护硕士点),博士生导师 3 人,硕士生导师16 人。现有教职工48 人,其中教授 7人,副教授18人,讲师 9人。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下设四个系,即植物生物技术系、动物生物技术系、应用生物科学系、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系;五个实验室,即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实验室、通用试验室和分子学实验室;二个研究所,即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和。 机构设置系简介: 植物生物技术系 动物生物技术系简介 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系 生物制品系 实验室简介: 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生物制品实验室 细胞工程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生物统计与信息实验室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占教师总数的30.95%;副高职称12人, 占教师总数的28.57%;中级职称11人,占教师总数的26.19%;助教6人,占教师总数的14.29%。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 , 占教师总数的50%;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占教师总数的38.1%;30 岁以下年轻教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21.43%;30-40岁的年轻教师19人 , 占教师总数的45.24%; 40-50岁的中青年教师10人, 占教师总数的23.81%;50 岁以上的教师4人 , 占教师总数的9.52%。 动物生物技术系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生物技术系成立于2004年9月,由原来草业学院的动物学教研室、动物医学院的动物生理教研室、动物生化教研室等合并而成。下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学位点。该系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助教2人,实验人员2人。面对全校和生科院开设的课程有:《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学基础》、《保护生物学》、《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基因工程学》、《生物制品学》、《动物遗传学》、《生物显微技术》、《发育生物学》和《动物细胞工程学》等课程。其中《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理学》为省级精品课程。 本系教师副主编和参编的教材和专著有《草地保护学实习实验指导书》、《草原保护学》、《动物学》、《苜蓿病虫草鼠害防治》、《草原野生动物学》、《草业大辞典》、《甘肃省绵羊遗传资源研究》等14本,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先后获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一项、省部级(厅级)科技三等奖七项。参与完成的项目有:“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和长爪沙鼠种群数量预测预报研究”;“甘肃地区中国林蛙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GEF项目肃南县参与式草地资源调查与管理”; “甘肃金鳟遗传多样性研究”等。 植物生物技术系植物生物技术系组建于2004年元月,由原来的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植物学教研室合并成立。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5名,讲师6名,专职教师学历均在硕士以上,其中博士学位9人,在读博士6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3名。有作物生态生理博士点和植物学、作物生态生理、发育生物学3个硕士点。 本系主要开设学校各专业的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同时承担国家、省级多项科研任务。 生物统计与信息系生物统计与信息系现有教师4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2人。为草业学院、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物科学院等本科生和全校硕、博士研究生讲授《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田间试验统计分析》、《试验统计方法》、《农业试验设计与统计》、《SPSS软件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等生物统计相关课程和《生物信息学》双语课程 教学情况: 爱岗敬业,高度负责的做好自已的工作 2006年甘肃农业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开始以来,系全部教师都获得优秀的成绩, 3人次进入全校前5名,7人次获得学校的表彰奖励; 不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浸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为此,该系教师根据我系承担的各课程特点,将如何应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作课程建设重要的内容,增强了学生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应用的实际能力,为开拓统计知识,构建了进一步沿深的平台;另一方面,密切联系科学研究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密切接触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于2008年暑假期间带领10名大学生暑期志愿者深入基层学习和实践,在甘肃陇原中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践半个月;参与筹备了我省首届全国中药材交易大会,通过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增强自信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综合技能。 不断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生物信息学》课程应用性强,资源均为英文资源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手段,首次采用英汉双语全程教学,并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计算机软件资源搭好实习平台,使学生及时强化了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互动,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学习技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4位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定位考研方向,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农科院兽研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 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拓宽授课知识面和前沿性 该系全体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研究项目,为本科生毕业实习创造良好实习平台,使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迈入社会前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认识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及生物信息学等相关课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整理数据撰写研究论文和报告的能力。该系教师撰写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核心收录2篇,国家核心论文20余篇。指导95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制作,指导10名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制作。 1. 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3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3部 (1) 《试验设计与Design-Expert、SPSS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6,主编 (2) 《高级生物统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副主编 (3)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副主编 (4) 《生物信息学》,科学出版社,2007.8,副主编。 (5)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2,参编 科研情况 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国家核心25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一次三等6次 生物制品系生物制品系成立于2008年3月,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原生物技术(生物制品)本科专业独立建系,下设生物技术(生物制品)本科专业和生物制品实验室。 生物技术(生物制品)专业自确立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与规划中的特色和重点学科以来,院系领导高度重视生物制品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经过周密筹备和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强化,以及争取和落实“省部共建实验室”项目以及其它多渠道筹备资金来加强生物制品实验室的硬件装备,为生物制品系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该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生物制品系现有教职工6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33%,现有本科生215人。 生物制品系主要承担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生物技术(植物)和生物技术(动物)专业的《药物化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技术制药》、《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生物制品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及其相应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学生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等教学任务。 目前,实验室拥有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系统、植物发酵系统、旋转蒸发仪、紫外可见分管光度计、恒温摇床、电子分析天平、回流提取等仪器设备,基本满足该专业计划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现有校外实习基地2个,并且和中国农科院兽研所、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有密切的专业合作联系。 生物制品系教学严谨,学风浓厚。本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生物制品及相关行业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