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
释义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85年。1986年5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甘南视察,亲笔题写了“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名。1992年9月29日,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民族本科院校,更名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外文名: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les 创办时间:1985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师范 主管部门:甘肃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张俊宗 所属地区:甘肃省甘南州 主要院系:汉语系、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外语系、教育科学系等 学校简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85年。1986年5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甘南视察,亲笔题写了“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名。1992年9月29日,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民族本科院校,更名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学院立足甘肃民族地区,面向全省及周边藏族地区,以师范教育为主,兼顾非师范教育,努力培养扎根、服务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适切性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把学校建成本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及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基地。 院系设置学院开设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民族学科为特色,兼具人文、社会、理学等6个主要学科门类的专业33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8个,非师范类专业15个。现有汉语、藏语、数学、政法与经济、体育、外语、计算机科学、教育科学、物理与水电工程、化学与生物科学、藏汉双语理科、历史文化、音乐舞蹈、美术14个教学系。设有成人教育有自学考试本科专业13个,函授专科专业12个。 办学特色学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民族学生的实际,实行分级、分层、分类教学,加强“双语”教学。推行三学期制,实行单休日制。 学院坚持“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理念,继承“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缺志气”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努力创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校园。每年开展艺术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健康教育节、民族香浪节和科技创新节七个文化节。2006年、2009年连续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学院设有藏文化研究中心、河洮岷文化中心、高原生态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民族地区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发表论文1370多篇,出版专(译)著、主编教材119部,获得厅、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34项。承担了国家社会基金项目《藏族历代文献精选电子资料库建设及其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模式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任务。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522人,专任教师38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1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另外有外聘兼职教授50名,外籍教师2人。已初步形成一支业务较强,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办学宗旨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始终把培养“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现有本、专科学生83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学院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办公室,积极落实国家“奖、贷、补、助、免”政策,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设立10个奖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社会实践指导中心,有效地解决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校容校貌校园占地847亩,校舍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3642万元,各类图书97万册,建成了以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一卡通等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有化学、物理、计算机等58个实验室,专业技能实训室44个,教学计算机955台,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79个;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报告厅和语音室等教学实践场所20余处。学校还设立了普通话测试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点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点等4个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极大地方便了双师型人才的考试认证工作。 校情介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我省唯一一所民族师范高等院校。主要面向甘肃民族地区及周边川、青、藏、滇等民族地区招生、服务。时任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建校23年来,全校广大教职工高举改革与发展旗帜,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缺志气”的优良传统,打造“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校园,艰苦奋斗,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走过了及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现已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民族学科为特色,覆盖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等3个主要学科门类的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史沿革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84年10月,1985年9月正式招生。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唯一一所甘肃省省属民族师范院校。1986年5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甘南视察,亲笔题写了“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名。1992年9月29日,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在学校奠基动工之前,学校借用甘南民族学校的三间教室供学生上课,同时修建了六十间临时用房。1986年5月16日,新校区正式奠基动工。1987年春季,搬迁到新校区上课。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06年底合作师专正式启动升本工作,2008年底通过了升本专家组评估,2009年1月15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同意将合作师专升格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通知,决定成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同意首批设置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体育教育等6个本科专业。学院地处甘南高原,是离太阳最近的大学之一,经过长期的积淀,学院确立了“以阳光精神,办阳光大学”的理念,形成了“大爱无华,充满活力,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全力以赴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中,以此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甘肃唯一的一所省属民族综合性本科院校,它的成立是甘肃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甘肃民族地区将迎来高等教育的春天,必将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院系设置1。汉语系 2。数学系 3。藏语系 4。体育系 5。藏理系 6。计算机科学系 7。教育科学系 8。外语系 9。历史文化系 10。物理与水电工程系 11。政法与经济管理系 12。美术系 13。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14。音乐舞蹈系 奖学补助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院设立有国家奖学金和专业奖学金,单项奖和学生综合奖。每年平均发放国家奖学金11.2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9.5万元。同时,所有国任学生可按综合测评等级享受专业奖学金,其中一等奖学金1700元/人·年;二等奖学金1200元/人·年;三等奖学金800元/人·年;生活补助300元/人·年。单项奖有:创新风奖、学习优秀奖、学术科研奖、模范学生干部奖、文体活动优胜奖和专业技能奖。学生综合奖有: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学院年平均发放国家助学金300多万元,享受面为30%。还设有“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基金”,对一般困难学生、贫困学生、特困学生和临时发生困难的学生定期和临时发放补助,享受面为学生总数的30%,资助金额为200~500元/人。另有赛仓—香港助学金、赛仓—奇正助学金、“中国建设银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成才计划”奖学金、韩国特别助学金、加拿大信望爱助学金、香巴拉助学金、深圳助学金、赛仓—大明女子助学金、赛仓—百力正茂助学金、玛曲助学金、马俊文助学金等社会助学项目,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我院设有勤工俭学指导中心,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类勤工助学活动。我院已执行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者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马建华 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俊宗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维平 副院长道周 杨世宏 穆文龙 牟吉信 陈正武 发展纪实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安多藏区民族宗教文化中心,在藏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费孝通先生在甘南考察时曾说:“这里地处藏汉接触的前哨,它有条件成为藏族现代化的跳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学院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区位价值,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了加快甘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为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甘南草原建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而为甘肃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甘肃民族地区迎来了高等教育的春天。 建校初期,学校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临校园并题写了校名。来自省内各地的英才汇聚高原,共创民族教育事业的美好前景。24年来,历代“合师人”志存高远,筚路蓝缕,扎根高原,锐意进取,为服务民族教育事业开拓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 学院是甘肃惟一一所省属民族高校,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民族学科为特色,兼具人文、社会、理学等6个主要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本科院校。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升格为民族师范本科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528人,专任教师39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24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5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有14个教学系,10个科研机构;设有33个普通本(专)科专业,建有稳定的师范专业实习基地127个,非师范专业实训基地20个。校园占地847亩,校舍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3642万元,各类图书95万册,建成了以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近年来,学院科研总量大幅上升,连续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国家藏学中心等委托的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获得了省部级一、二等奖。特别是以赛仓教授为代表的藏学研究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声誉。 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政策,努力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有各类学生万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至今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万余名,其中90%以上的毕业生工作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基层第一线,在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教育振兴的进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探索民族高校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始终把培养“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学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设置体系。针对民族学生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开展通识教育,先后建成通识教育课程126门,建立动态课程体系和校外专家、学者智力库,聘任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确保了课程的顺利实施,为拓展学生学科视野,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培养民族地区合格师资是学院的主要任务之一。学院通过建设适应服务区域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将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打通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的联系,围绕教育理论、教学实务、学科教学、教学实践等四个环节,强化教师职业课程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从师执教能力。 双语教学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多年来,学院在藏汉双语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依据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完善双语教学机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教材建设,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形成多样化的双语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双语教学已覆盖语文、数学、物理、法律、英语、计算机教育等多个(方向)专业,成为这一区域培养双语师资和其他双语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与此同时,学院紧紧结合学生在文化背景、知识构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按照学生知识结构,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分别在外语、藏语、理科教学中推行分级、分类和分层教学,构建了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平台。 建立民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学院立足甘南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通过实行三学期制,确立了“以自有教师为基础,以兼课教师为充实,以外聘专家为促进”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为民族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民族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和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学院从2007年起实行“三学期制”,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完成学年教学任务。其中夏季学期正值甘南草原的黄金季节,也是省内外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暑期休假时间,学院允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聘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民族学生享受省内外优质师资资源搭建了平台,弥补了学院优质师资短缺的不足。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