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石星经 |
释义 |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人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天文学也有很多成就。“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湛,宋有了韦,齐(一说是楚或鲁)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经。”(《晋书·天文志上》)甘德和石申夫各自在其本国进行天文观测,并各有著作刊行于世。甘德的著作名为《天文星占》,石申夫的著作名为《天文》,都是八卷。汉朝时,这两部著作还是各自刊行的。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并,并定名为《甘石星经》。甘德和石申夫当时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初步掌握了这些行星的运行规律,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其中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后人把甘德和石申夫测定恒星的记录称之为《甘石星表》(又称《甘石星经》)。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纪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还早约200年。《甘石星经》在宋代就失传了,在唐代的《开元占经》中还保存一些片断,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的书目中保存了它的梗概。 作者介绍甘德,又称甘公,战国时期的齐国(一说是楚国或鲁国)人;石申,又称石申夫或石申父,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们都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天文学家。甘德写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写有《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可借它在宋代以后失传了,今天只能从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这些片断摘录表明,甘德和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出没的规律;他们还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方位。后人将甘德和石申测定的恒星记录称为《甘石星表》,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二百年,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天文学成就书中详细记载了五星之运行情况,以及它们的出没规律,并肉眼记录木卫二(甘德所载,1981年席泽宗指出,但国际上未被承认)。 书中记录800多个恒星的名字,并划分其星官,其体系对后世发展颇有深远影响。 书中提及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食的现象。(为纪念石申之发现,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以其姓名命名) 真伪考《甘石星经》不是战国时期的著作: 王兴文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版了两套被广泛使用的高校文科教材,一套是朱绍侯主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另一套是詹子庆主编的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本科教材《中国古代史》。这两套教材都认为《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甘德(又称甘公)和石申著作的合编,并将它写入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受其影响,各省组织编写的文科或师范院校大专的历史教材、中学历史课本也沿袭这一错误。其实,现传本《甘石星经》并没有800多个恒星名称,也没有五大行星的记载。根据《史记》的记载,楚汉战争时,张耳与甘公同在军中,说明甘公是西汉初年人,不应是战国时期人。根据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等文献,《甘石星经》不是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天文学著作,也不是后人将甘、石的著作合编为一书,而是唐宋时人的一部伪书。这从书中列举的地名有许多是战国以后所设的州郡,即可得到明证。 真伪考2相传后人把甘德的《天文星占》和石申的《天文》合在了一起,称《甘石星经》,这是甘德与石申并称的另外一个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都认为收入《汉魏丛书》中的今本《甘石星经》即是甘、石合著,并认定这是迄今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代表了战国时代我国天文学所达到的水平。事实并非如此。据《史记正义》引《七录》说: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石申也著有《天文》八卷,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可惜的是,甘、石原著均巳亡佚,现在收入《汉魏丛书》中的今本《甘石星经》并非甘德、石申亲自撰成,而是后人的伪托。 唐以前的目录典籍例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都没有《甘石星经》,《甘石星经》之名,最先见于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他把甘公、石申撰的《星经》称为《甘石星经》。他在《郡斋读书志·天文类》中说:“《甘石星经》一卷,汉,甘公、石申撰。以日、月、五星、三垣、二十八舍,恒星图象次舍,有占诀,以候休咎。”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照抄了《郡斋读书志》的话,使《甘石星经》之名传播渐广。但是,晁、马明确说明《甘石星经》是汉代之书,距战国时代尚远。清代学者周中孚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明确指出《甘石星经》不是甘、石合撰,而是一部伪书。他在《郑堂读书记》卷四十四,“天文算法类一”中指出:《读书志》、《通考》、《宋志》所载的《甘石星经》一卷,“词义浅近,必非古书”,而是后人采用《晋书》、《隋书》所载的文献编缀成的。《史记·天官书》中的文字“词致古奥”,自成一家,才是出于甘、石原著,不可能是司马迁伪造的,所以班固在写《汉书·天文志》时,大量应用了其中的材料。后代言天象者,舍弃《史记》、《汉书》而在别的文献中寻求《甘石星经》,是南辕北辙,不足取的。 我们要考知《甘石星经》不是甘、石著作的合编,而是后人的伪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甘、石原著与现传《甘石星经》加以比较。虽然,甘、石原著皆已佚失,但是,《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后汉书·天文志》还有少量甘、石原著的引文,考证这些引文是我们辨识今本《甘石星经》真伪的重要依据。事实上,《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等典籍所引甘、石原著的文字,在现传本《甘石星经》都没有著录,这是证明现传本《甘石星经》并非甘、石之书合编的有力证据。 现传本所谓的《甘石星经》中,在论述天上的星象变动与地下州郡的灾害吉祥有关时,提到了许多地名,其中许多都是战国之后才设置的,如沧州、玄菟、广陵、卫州、甘州、秦州、许州、颍州、宋州、汴州等等。这些地名的出现,是此书晚出的又一有力证据。 因此,《甘氏星经》是一部伪书,不能将其列入战国时代的天文学成就,也不足以来考证甘德、石申所作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如今,我们要总结二人的天文学成就,只能以《史记》、《汉书》以及《开元占经》的引文为依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