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河村 |
释义 | 1 1、长白山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甘河村甘河村位于长白山余脉龙岗山系的沟岔之中,是一个不足400口人的小山村,隶属于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十多年前,村里流传着顺口溜:“一进小甘河,步步黄泥坨;晴天疙瘩道,雨天步难挪;两步一抬脚,三步一提鞋;病根在哪里?三差与三多。” ◎ 1、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平坦镇甘河村◎ 执著追求 执政为民甘河村为何变化这么快、这么大?村民们都说:“因为有了丁满今,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县委书记上官惠廷说:“景顺任村干部的12年,是廉政、勤政,不断进取的12年。” 9月27日下午,记者从阳泉城乘车北行5公里来到甘河村,在路上遇见一位农家妇女。 “大嫂你好,我是阳泉日报的记者。今年风调雨顺,村里的庄稼一定有个好收成吧?”“今年收成确实好,你记者是来写好收成的?咱村有个好干部焦裕禄,你为啥不写?”“景顺12年来带领全村走富路,现在村里家家住砖瓦房过好日子,坐在炕上看有线电视,出家门就踩柏油路,晚上出门还有路灯照亮……可景顺却累倒了,48岁,年纪轻轻的就走了。”说话的农妇名叫周玉兰。 政声人去后。说甘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景顺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岂止王寿堂一人。“‘为民、务实、清廉’,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党提出的要求,景顺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忠诚实践着这六个大字。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2年,用1/4的宝贵年华,把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村,农民说他是焦裕禄,我看一点也不过。景顺连续3年在农闲时住院治病,农忙时出院工作; 造林大王 造福一方 村民方树贵老汉说:“景顺有魄力,他是全村敢于承包荒山为集体植树造林的第一人。”昔日甘河村有“三差”和“三多”之说。“三差”指环境卫生差、经济效益差、治安状况差;“三多”指苍蝇蚊子多、上访告状多、村债务多。全村132户村民,外债高达37万元,人均负债1000多元。村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正常的税费收不齐,每年的工资靠高息借款发放;仅1988年至1990年3年间,村里就欠外债19万元。当时村里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随便打出租车、下饭店,每年招待费近3万元,村财政黑洞越来越大;村社会治安混乱,林业乱砍盗伐严重。当时林业部门实行“采造挂钩”政策:采伐1亩林子必须栽上10亩地的树。由于村领导班子管理不善,往往是砍了林子造不出林,有时甚至还赔钱。有一年,村里在大东坡砍伐20亩林子,采伐60多立方米木材,可经人暗掠暗偷,竟一分钱效益没出。有两户村民感到村子发展无望,搬到了外地谋生。“要想富,植树造林是条路。”好好的致富路,为什么在小甘河村就走不通?1987年春天,又逢一年造林时,甘河村领导在雇人栽树的钱都拿不出来的情况下,决定运用经济杠杆推动造林任务的完成,于是公开招标选拔为村集体造林的承包人。由于这次发包风险大、利润薄、承包费要待3年林子成活后才兑现,当时没有村民敢站出来“接标”。“我包200亩造林任务。”这时,村里名叫丁风路的年轻人勇敢地站了出来。 这时,全村人立即对丁风路这个外来户刮目相看了。丁风路出生在山西省阳泉市一个贫困而偏僻的农村,初中毕业后,18岁的他孤身来小甘河村投奔他爷爷。当时他房无一间,身无分文,但凭着多年的吃苦耐劳,终于拼出了一方家业,还回山东娶了小巧俊秀的媳妇。丁风路在众目睽睽下接了为村集体造林的标。而且很快雇来30多人,完成了栽树6万棵的任务。在当时的村里,这简直是个奇迹,很快被干部群众推举为村林业委员。第二年,他还是雇人组成造林队,继续用自家积蓄和借款承包村里的荒山造林任务,再获成功。到1990年,他连续3年为村里造林1000多亩,自己垫付资金近万元。由于赵景顺造林连续保持95%以上的高成活率,他多次受到县、市林业部门的好评,获得了“造林大王”的雅号。1990年,镇里将“造林大王”赵景顺调到镇林业站,专门负责全镇植树造林、幼林抚育和林木采伐的验收工作。赵景顺到了镇林业站,如鱼得水地工作,他组织造林队当年在大甘河村完成植树300亩,当时造林花了四五万元,而今这片成林已增值到30多万元。造林中,赵景顺的组织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 2、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守望回族乡甘河村◎ 村情概况甘河行政村隶属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地处守望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昭阳区4公里。东邻刘家海子村,南邻水井湾村,西邻马贵闸村,北邻烟厂。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306户,有乡村人口5746人,其中农业人口5541人,劳动力271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21人。全村国土面积5.47平方公里,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765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3688亩,人均耕地0.67亩,林地84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 ◎ 基础设施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209户通自来水,有1052户饮用井水,有105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83%)。有126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202户,有368户通有线电视,(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5.3%和29.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0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85户(分别占总数的 31.8%和22.6%)。全村到乡政府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05辆,农用运输车119辆,拖拉机186辆,摩托车62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950亩,有效灌溉率为8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65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8亩。到2008年底,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建有小水窖75口。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3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1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15.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32万元,占总收入的17%;畜牧业收入257万元,占总收入的7.86%(其中,年内出栏肉牛722头,肉羊562头);渔业收入0.5万元,占总收入的0.02%;林业收入23.5万元,占总收入的1.07%;第二、三产业收入1508万元,占总收入的68.91%;工资性收入102万元,占总收入的4.66%。农民人均纯收入3025元,农民收入以第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40人(占劳动力的10.5%),在省内务工122人,到省外务工18人。 3 3、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高桥乡甘河村◎ 概况该行政村隶属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高桥乡,地处 高桥乡西边,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69公里。东邻核桃村,南邻新场村,西邻联盟村,北邻永善县。辖街上、中寨堡等8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38户,有乡村人口2983人,其中农业人口2980人,劳动力135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00人。 ◎ 自然条件全村国土面积29.03平方公里,海拔1331米,年平均气温22.7 ℃,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4955.00亩,人均耕地1.66亩,林地17300亩。 ◎ 经济状况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6.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6.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4 4、云南省普洱县竹塘乡甘河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谰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地处竹塘乡西边,距竹塘乡政府所在地30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57公里。东邻 、南邻募乃、西邻拉巴、北邻西盟。辖骂拉的、取那的等2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87户,有乡村人口2721人,其中农业人口2703人,劳动力164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18人。 全村国土面积72.96平方公里,海拔1460米,年平均气温17.60 ℃,年降水量183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1394.47亩,人均耕地4.17亩,林地52781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1394.47亩(其中:田2372.69亩,地 9021.78亩),人均耕地4.17亩,主要种植水稻、桑蚕、玉米等农作物;拥有林地52781亩,荒山荒地20000亩,其他面积26343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09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全村有247户通自来水,有441户饮用井水,有688户还存在饮水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39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8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55.8%和26.8%);安装固定电话和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9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50户(分别占总户数的43%和36%)。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30公里。全村共拥有农用车1辆,拖拉机36辆,摩托车196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2372.69 亩,有效灌溉率为6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23.61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52亩。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7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3户。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有33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38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1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2万元,占总收入的58.9 %;畜牧业收入53万元,占总收入的23.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23头,肉牛115头);林业收入9万元,占总收入的3.4 %;第二、三产业收入39万元,占总收入的15.1%。农民人均纯收入61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87户,全村人口2721人,其中男性1569人,女性1162人。其中农业人口 2703人,劳动力1647人。该村以拉祜族、汉族为主,其中拉祜族2657人。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644人,参合率95.42%;享受低保107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3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