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改良竹编 |
释义 | 改良竹编是在传统的“泉州竹编”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竹编工艺品,起源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 改良竹编简介泉州的“改良竹编”创造性地把“泉州竹编”技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是泉州竹编划时代的传承和发扬,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手工艺造型的优秀特点和浓郁的泉州地方特色,屡获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展。 主要特点改良竹编,为泉州市对传统竹编结构进行改良制成的新型竹编工艺品。其主要特点为吸取古今优美器皿形式,采用外插花与器物结构相结合的作法,改变传统的平编素织。产品外表著色,古朴浑厚。 追溯历史泉州竹编源自我国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唐、宋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889年(唐龙纪元年),永春蓬壶、锦斗、东安等地已有竹制家具、农具生产、销售。南安在唐宋时亦有竹、木农具应市。明何乔远《闽书》载:“福、兴、泉以竹为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陈姓竹匠在晋江安海生产竹制新娘轿、佛轿。自清至民国,泉州各县普遍开设有竹器铺,生产各式各样竹家具和生活用品,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改良竹编的产生泉州竹编是重要的出口工艺美术品种之一。解放后,泉州竹编突破“只求实用,不重艺术”的旧传统而获新生。20世纪五十年代初,泉州现代著名画家李硕卿在泉州传统竹编的基础上,博取我国出土文物器皿的优秀造型特点,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艺术风格,采用富有图案纹样的编和织的技法,达到脱颖而出的艺术表现力,把平庸的日用竹编扶上艺术之宫,成功创立独制“改良竹编”。他运用雀目编织法、旋花编织法和辫形、平顺编织法等各种编织构造形式,系列化的竹编立体图案花形,再配上染红、黑双层颜色加以磨光,突显明暗分化的编织花纹,成功发展为富有精巧雅致、庄重浑厚、新奇古趣艺术特色的竹编工艺美术新种类,主要花色品种有瓶、罐、篮、盒、盘、樽、盂、壁挂屏、花篮、花器、花薰、鸟笼、台灯、落地灯、灯罩、动物等500多种。先后在苏联、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瑞士等十几个国家展出,长期畅销于国际市场而经久不衰,被文化部命名为“泉州改良竹编”。九十年代后期,“改良竹编”又创制出高级兽类和人物类新种类,进一步提高了泉州竹编的艺术品位,展示出泉州竹编的美好前程,为泉州竹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良竹编”创始人“改良竹编”的创始人是李硕卿,他的父亲李清辉(又名李妹)以种菜为生。为了生计,能用竹、木、土、纸等材料制成精巧的小工艺品出售。李硕卿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且心灵手巧。1933年春节,他在惠安中学担任美术教员。 解放前后,李硕卿回泉州先后担任省立晋江中学(即泉州五中)和泉州一中劳美教员。在结合劳作教学中,他参照德化瓷盘的造型,采用染色和插花技术,制作了两件编瓶和竹编钗,后来随意放在家中的钢琴罩上,因多年未动而积满灰尘。1954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筹办工艺美术品出国展,派副秘书长郁风到泉州征集展品。郁风还不知道李硕卿会搞工艺美术,当她无意中在李宅看到那两件给学生作示范的竹编,如获至宝,赶忙拂去多年的灰尘,兴奋地说:“这是具有创造性的新型竹编。”第二天就将这二件竹编带去北京。中国美协马上汇来巨款作为创新竹编的经费,并指定李硕卿负责设计和艺术指导。当时的泉州市委、市政府收到中国美协来函后,立即招收15名竹编工人协助李硕卿。 1956年7月,福建师院欲调李硕卿去任艺术系国画讲师,但因竹编扬名,市里将他调到泉州工艺美术公司任艺术指导。1959年他设计的改良竹编“螺旋瓶”、“六棱花瓶”被送到波兰、丹麦、挪威、伊拉克、智利等35个国家展出。1959年的《中国工艺美术》收入他设计创作的“双圆孔提篮”。1959年10月,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李硕卿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 “改良竹编”传承人凌文彬,“泉州竹编‘非遗’传承人”。在《福建文艺家辞典》里面,只有他是竹编艺术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