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富强村 |
释义 |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清水街道富强村位于清水镇西北部,东临东沟与周圣村;南至黑鱼沟与方局村;西与永镇村接壤;北至北埂与当涂县年陡镇为界。该村总面积3.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6亩,人口1538人。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清水街道富强村地名由来富强村境内有一口大龙塘,为宣统三年(1911)七月,洪水暴发,圩堤冲决形成水潭。“文革”前,大龙塘边有一座将军庙,将庙自然村由此而得名。如今,北埂上一座牛王庙已恢复。 建置沿革民国初年,属德政乡置万春铺。民国34(1945)设植本乡。建国初,置植本乡属清水区。成立初级社、高级社时期,比喻当地村民富裕、强大而得“富强”村名1955年底并王 、永镇、罗渡3乡置王 乡。1958年成立万春人民公社。1961年建王 公社,为富强大队。1974年属万春区。1984年复置王 乡,辖三友、普庆、方局、富强、王 、红联、永镇7个村民委员会。1992年撤万春区,王 乡并入清水镇,富强村归清水镇管辖。 富强村经济作物有水稻、油菜、小麦,副业以水产品为主。目前,鸠江区工业园建设正在该村境内征地开发。 江苏省苏州市金闾区白洋湾街道富强村村庄简介位于白洋湾街道北面,东与张网村为邻,南至312国道与新城村相接,西以沪宁铁路与原和平村交界,北和浒关花泾、莲香村一河相隔。沪宁高速公路新区出口处1公里,富强路纵贯全村,交通方便。 富强村占地约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1125平方米(其中:灌溉面积395691平方米、菜地面积295427平方米),苗木地2153平方米,道路用地11620.9平方米,水域总面积505473.6(其中:养殖面积285798.7平方米,面积219674.9平方米。 全村共有党员63名,党支部、村委会两会成员5人,条线5人,小组长12人,村民代表24人。 富强村常住人口1796人,其中农业人口1220人,678户家庭。有7个自然村落,其中:1组(台角上)、2、3组(吴家浜)、4组(鸡头泾)、5组(三角圩)、6、7、12组(六部桥)、8、9组(藕巷里)、10、11组(火车浜)。12组渔民组,无耕地也无养殖面积。全村60岁以上老人220人,退伍军人80人,不同程度精神病人和残疾人49人,持残疾证人18人,最低生活保障户10户。 村委会下设四个委员会一、 调解治保委员会:设有1、警务室 2、联防队(4人) 3、六位一体综治小组 4、无毒社区领导小组 5、铁路护路队 6、群防群治小组。调处各类纠纷,做好全村综治工作。 二、 文教卫生委员会:设有1、村合作医疗卫生室,参加合作医疗人数96%,使小病、常见病不出村治疗,用房面积60平方米。2、保洁卫生队伍一支13人,管理各村落的日常卫生。3、文体小组负责全村文体教育工作。 三、 社会事业委员会:设有1、计划生育妇代会:下有网络人员20人。2、扶贫帮困小组:按照政策规定,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3、拥军优抚领导小组:为失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组织培训提高劳动素质。5、老年协会: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7、科普协会。 四、 经济管理委员会:设有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 农业生产,村民以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为主,工业经济由于金阊新城建设已全部拆迁。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富强村概述浙江省绍兴市富强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县西南面的兰渚山麓,距绍兴市区6公里。隶属福全镇,由牛岭、港口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区东距福全新镇2公里与毛家村相连,西与欣华村接壤,南紧靠峡山村,北至福全热电厂,漓绍公路穿村中心与104国道复线相接。富强村原名峡山港口村,祖辈忠厚淳朴,长年躬耕于斯,辛勤劳作,依然难得温饱。人们渴望富裕强盛,于1956年把村名改成富强。村民有何、陈等20姓。80年代初期开始,外来做工的人员日益增多。1992年底,全村有405户、1434人,另有外来工1071人。 取富强作村名,无非寄托人们的一种愿望罢了,而能不能过上富裕强盛的日子,却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直至70年代后期,富强村仍是集体经济空,农民收入低,村民住的是低矮的破旧房屋。1977年,全村800余个劳动力守着1100多亩农田,年人均收入只有81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抓住改革开放的好机遇,发展村办工业。1979年下半年,村党支部一班人,靠借来的3000元钱,在村口的凉亭里,办起富强染厂,1980年获利16万元。这下富强人信心足了,他们用染厂赚来的钱,购置生产设备,造起厂房。到1993年底,染厂产值达到502.4万元,实现利润201万元,名列全县印染厂第二位,故改名为绍兴第二印染厂。1984~1992年,富强村以绍兴第二印染厂为依托,先后办起染整分厂、印花分厂等15家企业。1992年底,村里建立起富强实业总公司,管理经营下属16家企业。同时,富强村坚持走科技兴村之路,与中国纺织大学建立了协作关系,成了他们的实验基地。 80年代初,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随着农民进厂做工增多,村里建立起农业服务队,为做工的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1985年,全村860多个劳动力,全部进了工厂,针对这一情况,村里实行了农工一体化,富强人成了亦工亦农的新型农民。村里先后购置拖拉机、电耕犁、抽水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近百台,使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从1991年起,村里实行工厂化育秧。同时,坚持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先后投资30余万元,修建路、沟、渠,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91年起成为吨粮村,1992年生产粮食103.48万公斤,油菜籽5000公斤,淡水鱼1万公斤,茶叶3500公斤,珍珠150公斤,饲养生猪380余头。 1984年,富强村工农业总产值1120.6万元,名列全省各村第一,成为浙江省5个千万元村之一。1990年,富强村工业产值在全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排列中,名列全国村级84位;1991年,富强村工业产值1.3193亿元,提前到34位。村办企业--绍兴第二印染厂,1991年在全国乡镇企业产值排列中,列第38位,为中型(I类)企业。1992年富强村工农业总产值17049.6万元,创税利1071万元,名列绍兴市第一位。从1983年到1992年的10年中,全村上缴国家税金2809.1万元。1979年以来的14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和税利平均每年以53.55%和49.08%的速度递增。1992年职工人均收入2836元,村民人均收入2560元。从1990年起,富强村生产的纺织品开始出口,1992年有452.2万米人造棉布出口到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外贸出口额达2035万元。 文化教育村级经济发展使富强人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从1983年开始,村里实行了入幼儿园免费、理发免费、中小学生补助、医疗补助、饮自来水补助等。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村民均享受生活补贴;村办企业中退休的人员,享受退休金。1987年,村里投资5万元,安装起省内最早、规模较大的村级闭路电视系统。 80年代初期开始,农民开始建造楼房。从1986年起,按照星火计划要求,制订了富强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全村的村民住宅、道路、河道、桥梁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使村建工作做到各项设施配套。村民的住房既讲究外形美观、整齐,更重视室内装潢,村民家中有自来水、音箱广播喇叭、有线闭路电视。到1992年底,全村有65%的农户用上了液化气,50%的农户用上抽水马桶,50%的农户用上卫生洁便器及卫生化粪池,20多户村民家中有程控电话,1 3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村内电话。 富强村从1983年起,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9年,村里投资16万元,建造起一所设施完备的幼儿园。村里还建有文化娱乐中心、老年活动室、广播室、电视室、阅览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和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1991年,村里制订出八要八不要《村民规则》和具体实施细则,编印了村民手册,创作了《村民守则歌》和村歌--《富强之歌》,全村人人会唱。村里用爱国、自强、文明、奋进的富强精神激励广大村民。 村庄荣誉1979年以来,富强村党支部连续14年被中共绍兴县委授予先进党组织称号。1985年,富强村党支部被评为绍兴市先进党组织。1987年和1988年富强村分别被县委、县府、市委、市府命名为文明村。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卫生先进村称号。1989年,省城乡建设厅、国家建设部分别授予富强省村镇建设文明村和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称号。绍兴第二印染厂1989年和1991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乡镇企业环保工作先进单位。村党支部书记何建新连续4届当选为绍兴县人民代表,两次被评为浙江省乡镇企业优秀厂长、浙江省乡镇企业办厂能人,并多次获绍兴市、县办厂能人和优秀厂长荣誉称号。绍兴市富强实业总公司总经理兼绍兴第二印染厂厂长何国俊,曾被评为绍兴县杰出青年、绍兴县十位青年好厂长之一,被评为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和浙江省优秀青年厂长,他是全国共青团十三大代表和绍兴县第十届人大代表。 从1984年到1992年,共有7000多位国内外人士到富强村参观、考察。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沈祖伦分别于1989年、1992年到富强村视察,称赞富强村依靠科技进步,注重环境保护,加快技术改造,促进村办工业发展,路子走对了。 4、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富强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地处同心乡南边,距同心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31公里。东邻会连 ,南邻思茅区,西邻那柯里,北邻马鞍山 。辖杨寨、大树脚 、小荒田、耿马山、普格么等1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90户,有乡村人口1016人,其中农业人口1016人,劳动力70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42人。 全村国土面积24.1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9 ℃,年降水量146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茶叶 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137亩(其中:田960亩,地1177 亩),人均耕地2.32亩,主要种植 粮食、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840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09亩,主要种植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800 亩,荒山荒地16710亩,其他面积6100亩。有铜矿、石灰岩等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水、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891户通自来水,有 125户饮用井水,有22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9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100%、70.2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5户(分别占总数的25%和16.54%)。 该村到乡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7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7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7辆,摩托车84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50亩,有效灌溉率为30.42%,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73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1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8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9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60户。全村有5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有5个自然村已通路;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有10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2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9.2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0.5万元,占总收入的74.79%;畜牧业收入23.98万元,占总收入的15.3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20头,);第二、三产业收入17.99万元,占总收入的8.84%;工资性收入4.32万元,占总收入的1.6%。农民人均纯收入796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 人口卫生截止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290户,共乡村人口1016人,其中男性530人,女性486人。其中农业人口1016人,劳动力702人。该村以彝族、汉族为主(是彝族、汉族混居地),其中 彝族582人,汉族255人,其他民族89人。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人,占人口总数的1.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828人,参合率90%;享受低保6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 17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 文化教育截止2008年底,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教师8人,距离乡中学17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0人,其中小学生74人,中学生46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2个,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7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137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407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其中,一事一议筹劳655个(劳均1个)。有固定资产 10.9 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已开展村务公开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产、财务帐目情况和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