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阜阳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
释义 |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为抓住安徽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机遇,加快阜阳工业发展,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阜阳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以来阜阳工业发展情况“十五”是阜阳工业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时期之一。工业发展对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工业快速增长。“十五”以来,阜阳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总量跃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70.9亿元,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21.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6亿元,增速达27.8%,为近8年最好水平,经济效益显著改善,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2.6,创历史最好水平。 2、工业结构有所改善。大企业培育取得大进展,2005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2个(谢桥煤矿、阜阳烟厂),过5亿元企业5个(金种子集团、临化集团、昊源化工、福润肉类公司、供电公司)。主导产业支撑作用突出,2005年增加值、销售收入完成情况见下表: 单位:亿元 类别 工业增加值 销售收入 增加值所占比重(%) 全市规模工业 54.6 153.1 100 煤炭工业 9.8 16.5 17.9 农副产品加工业 9.4 29.9 17.2 烟草工业 7.8 13.1 14.3 化学工业 5.5 22.2 10.1 纺织服装工业 2.7 9.7 4.93、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2005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达14个,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2%。工业产品出口不断增长。 4、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格局。2005年底,全市61户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除中央企业和供电、供水公益性的6户企业外,已累计完成改革改制52户。全市有1家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近7亿元。 尽管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1、总量规模小,工业化滞后。我市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工业还有明显差距。2005年我市工业化率为21.8%,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产业结构层次低,集聚效应不明显。工业结构层次较低,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及低附加值的产品比重高,有效支撑工业持续发展的优势行业少,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具备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少。 3、区域发展不平衡。市直和颍上工业化水平为全市最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的比例达64.2%,利税占全市的91%。颍泉、颍州、颍东、临泉、阜南和界首六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合计只占全市35.8%。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是阜阳经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工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主要机遇:1、市场机遇。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景气期。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从规模扩张为主向结构升级为主转化,进入重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中期阶段,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转型。这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政策机遇。国家做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并将以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优化一产、强化二产、繁荣三产”的战略目标,这将为我市加快工业发展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 3、区位优势。我市地处皖西北平原区域中心,华东物流东进西出结合部,大京九铁路贯穿南北;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水资源丰富;电力、土地供应相对宽松,交通较为发达,商务成本较低,一方面有利于我市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在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快,跨国公司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沿海发达地区加快了向内地的转移的背景下,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主要挑战:1、竞争压力加大。我国产业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等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断凸现。国内外大公司垄断市场、主导控制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鉴于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周边地市又纷纷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市工业加快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市大多数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2、资源保障程度越来越低。局部地区水、土地等资源对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已开始影响到一些产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工业发展还受到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的束缚。 3、“三农”问题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市“三农”问题、就业和再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庞大的农村人口迫切需要向城市转移。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加快,如何统筹工业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就业,将是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加大工业投入为重点,以企业改革为突破口,按照“工业强市、优化升级、突出发展工业”的原则,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努力打造六大工业支柱,做大做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我市工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行高效、资源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占一定比例的循环型工业经济。 (二)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强化工业大发展意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基本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四大战略,建设六大支柱。 一条主线:即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主线,以实施“6611”行动计划为支撑点,培育发展大企业,以产业对接为切入点,强化对外开放,以发展特色园区为平台,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以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推进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实现工业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发挥劳动力和资源比较优势,坚持发展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实现由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 初步考虑“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230亿元,年均增长26.5%(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工业化率由21.8%提高到3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达160亿元(含煤电工业增加值69亿元),年均增长28.88%。 2、“十一五”期间,工业产品销售率保持97%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到2010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以上。 4、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企业4户、超10亿元10户,以及一批超亿元的企业。 5、“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50亿元,电力行业完成投资100亿元,采矿业完成投资50亿元。 四大战略: 1、大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大企业发展,增强全市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一是推进骨干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加速以大企业为主体的兼并重组、战略联盟、资源整合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二是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技术溢出功能,以各类工业园区为平台,强化配套协作,提高加工深度,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发展一批中小企业。 2、大开放促进战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有效对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引进来”。以优势的企业、项目及资源吸引国内外大公司来我市投资,导入知名品牌,提升运营能力;创造条件,落实亟需引进的重大关键性技术,稳定大宗原料及配套件的进口。二是“走出去”。在扩大产品出口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投资,建立海外原料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和加工企业,绕开贸易壁垒,提高产品、技术输出输入的效益。 3、大转型增长战略。加快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确保我市工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纺等传统产业。加强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理念,渗透到工业发展不同领域、各个环节,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加强成本管理,重视基础管理。四是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保证工业发展亟需各种人才的需求。力争到2010年,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改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至3.0吨标煤。 4、大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协调,努力推进工业与其它行业、工业在不同区域以及工业内部的联动发展。一是在推进市直、界首、太和率先崛起的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实现区域联动发展。二是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动力;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城镇化的共生目标。三是统筹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加强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产业集聚格局。 六大支柱: 1、煤电工业。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及装备水平,加强安全监督力度,实现安全生产。推广清洁煤技术,发展水煤浆产业,加快煤层气、煤炭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低热值煤电厂建设,提高矿井水复用率。在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煤化工及其下游产品,培育产业新优势。加快刘庄煤矿建设步伐,力争年产800万吨的刘庄煤矿2006年按时投产。提高谢桥煤矿生产能力,同时认真抓好口孜――老庙拟建矿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拟建矿区周边道路、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阜阳华润电力有限公司一期工程2006年竣工投产,并力争阜阳华润电力有限公司二期工程2×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项目在“十一五”末竣工投产。同时做好电源输送配套电网及相关电力设施的建设。到2010年,形成煤炭3000万吨(含谢桥煤矿)、电力装机24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实现工业增加值70亿元,销售收入150亿元。 2、农副产品加工业。围绕农副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巩固提高传统优势产品、优势企业的竞争力。以阜阳卷烟厂、福润肉类公司、金种子集团、天都纸业集团、华润雪花啤酒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组织实施安徽金种子集团优质白酒自动化勾兑、储存、罐装、酿造清洁生产及综合治理改造项目,年产15万张高档牛皮生态革和制革清洁生产及综合治理改造项目;华润雪花啤酒公司3万吨纯生啤酒发酵工程改造和20万吨/年啤酒填平补齐项目;安徽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年产保鲜肉8万吨、熟肉制品3.8万吨技术改造项目;安徽天都纸业集团年产10万吨亚铵法麦草浆及15万吨A级高强瓦楞原纸项目;伊恩顿粮油有限公司扩建5000吨芝麻系列生产项目;利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玉薯参饮料及保健食品项目;阜阳大亚装饰公司年产20万立方米高密度板项目;东盾木业公司装饰板材生产线项目。同时抓好安徽兴达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安徽临泉迎仙水洗芝麻厂、安徽阜南柳编工艺品厂、阜阳市爱立丰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阜阳美路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阜阳新港木业有限公司、安徽中芝物产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壮大企业规模。到2010年,形成白酒15万吨、啤酒25万吨、卷烟50万箱、造纸20万吨、高档牛皮革90万张的生产能力。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8亿元,销售收入80亿元。 3、化学工业。加快化肥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提高高浓度氮肥、专用肥及复合肥产量。大力开发甲醇、吗啉、双氧水及其下游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推进化肥向精细化工有序转型。同时用煤气化新技术为突破口,推动化肥原料路线的变革,通过节能降耗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实现化肥生产装置大型化。组织实施安徽昊源化工有限公司新建40万吨尿素生产装置、两套粉煤气化装置、15万吨甲醇生产装置、6000吨三聚氰胺生产装置、6万吨甲醛装置,以及吗啉扩能到10000吨等项目;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氨及尿素填平补齐、扩建10万吨双氧水、新建3万吨三聚氰胺、新建10万吨醋酐联产5万吨醋酸等项目;颍上鑫泰化工公司新建年产20万吨尿素装置;阜南化工总厂扩建合成氨到8万吨、双氧水到6万吨、甲醇到5万吨等项目;颍上县煤化工深加工项目;安徽阳洁集团年产2万吨洗发香波技改项目。到2010年,形成合成氨150万吨、尿素150万吨、复合肥50万吨、甲醇130万吨、双氧水22万吨、吗啉1万吨、三聚氰胺3.6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化学工业增加值24亿元,销售收入80亿元。 4、机械电子工业。积极利用微电子、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设备,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填平补齐,开发新产品,巩固和发展汽车、农机、基础件、电工电器四个支柱行业,并使生产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同时重点发展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成套设备、造船、煤矿机械等新兴行业。组织实施安徽开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万辆改装车项目;阜阳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大型低噪音轴承、年产300万套汽车及特种轴承项目;阜阳拖拉机制造公司70马力中型拖拉机和与之配套的农机具项目;界首云龙集团多功能散粮吸送专用车、港口散装物装卸成套设备、起场出仓机等项目。到2010年,形成拖拉机10万台、特种改装车15000台、轴承3000万标准套的生产能力。实现机械电子工业增加值10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 5、纺织服装工业。大力提升棉纺织、毛纺织印染后整理和丝绸后加工水平。提高原有产品质量,开发差别化纤维,加快发展成衣及新型服装面料,创立服饰品牌。扩大纺织出口,力争纺织品出口量占全部纺织产量的20%以上,逐步形成棉纺和毛纺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组织实施阜阳华源纺织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工程,形成棉纺10万锭、毛纺2万锭、1200头气流纺、喷气织机516台的生产规模;安徽京九丝绸有限公司年产800万米新型高档真丝面料项目;安徽温华纺织有限公司20万绽棉纺建设项目;三宝线业新建气流纺生产线10条、5000锭环锭纺、5000锭毛纺、200台箭杆织机生产线、新建整经车间和提花车间等项目。到2010年,形成棉纺60万锭、布8000万米、服装5000万件、白厂丝600吨、丝织品800万米、鞋类400万双生产能力。实现纺织服装工业增加值10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 6、医药工业。通过产学研联合,加大科技投放,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加快发展中成药,重点发展原料药。利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功能保健品、动物脏器的生物制品和药物制品,开发特色天然药、半合成抗生素、免疫系统疾病药物、抗癌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等。组织实施安徽华源广生药业有限公司中药车间GMP改造项目;安徽金牛实业股份公司阿克他利二类新药产业化及中药、生化提取GMP改造项目和盐酸曲马多分散片四类新药产业化项目;安徽中科大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基因重组葡萄糖异构酶项目;仁济药业有限公司年产8亿粒先锋IV号胶囊、1亿支水针、口服固体制剂等5条生产线GMP改造项目;安徽永生堂制药有限公司采用CO2超临界中药萃取技术年产2000公斤穿心莲内脂项目;联谊药业有限公司的年产2亿支冻干粉针生产线项目;安徽贝克药业公司扩建出口产品生产规模项目;太和鹏宇中药材公司年产1万吨脱水桔梗生产线项目。做好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在太和县、颍州区实施的10万亩以上板蓝根GAP基地专项及深加工项目。到2010年,形成柠檬酸6万吨、大输液3亿瓶、片剂300亿粒、中成药800吨、化学原料药2000吨的生产能力。实现医药工业增加值10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 四、主要措施(一)加强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 实行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分析和通报市场、投资、产能和国家产业政策等情况,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行为。制定重点工业行业的发展规划,重点在空间布局、建设配套条件等方面加以规划引导。抓紧制定和完善关于行业准入的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等准入标准,运用准入标准指导企业技术进步,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突出重点,加强投入,强大带小 围绕实施“6611”行动计划,强力推进项目与资本的对接,加快强大带小的步伐。 1、立足大企业,实施大项目。优选30家实力较强,对行业发展有带动作用,对市场有导向作用的大型集团,通过实施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的30个重点项目,建设发展为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同时,带动发展一批科技型、配套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对于重大工业项目要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前期工作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工作机制。其中,对超前构思的技术水平先进、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重大工业项目,通过编制规划,重点开展机会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2、以资源作引力,以优势换投入。抓住沿海地区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实行“靓女先嫁”和靠大联强。以资产并购、股份转让等形式,嫁接改组一批“大而不强”企业,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以共同投资、联合或委托开发等形式,提升一批优势企业的营销水平和技术开发实力,促其加快发展;扬长避短,进一步挖潜并广泛宣传我市的资源、劳动力、基础设备和区位优势,对纺织、机械、酿造等行业实行集群式招商,突出产业的前向后向一体化,突出技术开发、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突出关键原材料和中间工业品的完善配套,实现以工业园区为主的产业集聚;大胆地将一批具有盈利能力的重点企业和优良资产,向国外、省外和民营资本出售和转让,激活现有存量,扩张投放增量,形成投资的“滚雪球效应”。 3、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扩大银行票据融资的规模,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贷款。加大对城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经济担保公司、经济建设投资公司等企业整合力度,提高其资金实力,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沟通中小投资者与投资项目的链接。 (三)加强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 1、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一是解决我市骨干企业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体制性矛盾,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二是尽可能降低国有股权比例,规范推进经营层、核心技术人员持股,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激发骨干企业的发展活力。三是推进重要骨干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不断提高重要骨干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与科研、设计院所联合重组。大型企业集团要在改制的基础上加大改组力度,建立有助于培育和发挥产品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关键部件制造与总装、国内外市场开发与服务优势的组织结构;中小企业要发挥产品开发与制造、配套服务与市场开拓的灵活机制,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与大型企业集团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加大对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加快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二是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大企业集团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中比重,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创建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政策平台和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的支持平台。 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一是加快以企业资源规划(ERP)为核心,以财务、采购、营销和质量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再造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二是通过有效应用先进适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等技术,提高离散型工业企业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三是通过有效地应用数控技术加强对制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流程型工业企业加工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按照产业政策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对新上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能耗、物耗、环保、土地、生态、安全等有关标准。同时,督促现有还达不到市场准入条件的企业,通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及装备,逐步改造,直至达到标准。二是大力促进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进原材料企业发展余热发电、热电联产、废物回收、废渣加工、重复用水和大中型氮肥企业原料和动力路线改造。按照国家即将制定的主要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等强制性能效标准,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开发生产高效、节能、节水、低耗、环保产品。三是以全面推选清洁生产为重点,研究制订配套政策法规,开展示范企业建设,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加快发展环境服务体系,探索不同类型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方式。四是以界首、太和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界首废旧塑料回收利用、阜阳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为重点,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五)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突出地抓好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诚信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建设。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审批程序。清理和规范收费事项,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大力降低商务成本。整合土地资源,全力保证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的及时需求;努力降低工业用电价格,对耗电大户试行直供试点,支持条件具备的骨干企业建设热电联产和余热发电项目。三是建立人才培养汇集机制。通过高薪聘请、股权分配等形式,大力招揽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特别是熟悉跨国经营)和技术骨干。同时整合现有职教、高校资源,针对我少工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加强职业培训,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的企业经营人才和高技能工人。四是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咨询机构、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其沟通协调、信息服务、法律顾问、行业自律等职能,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六)政策建议 1、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综合运用国家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各级政府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工业企业进行支持。一是探索推行企业税收目标考核返还政策。合理设定基数,对企业所得税超基数部分实行先征后返,作为资本金注入。二是大力支持企业新发、增发股票和企业债券,稳妥推进大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逐步推行大企业集团财务并表,统一计税、纳税。三是设立工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健全和壮大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四是加大政府部门对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指导。 2、加大资金支持。按照“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形成合力”的原则,使用工业发展基金,通过贴息、补助、参股等方式,支持工业发展。一是组织实施重大项目贴息专项:每年抓一批项目的竣工投产,抓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挖掘储备一批项目,对部分标志性工程,给予贴息或政策性投资公司参股支持。二是实施产业集聚补助专项: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汽车、家电、机械装备配套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积极培育上下游、关键性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实施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改造专项:主要支持骨干企业消化引进技术与“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活动;支持骨干企业信息化改造,整合再造业务流程,提高产品开发制造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 3、实行工业发展奖励制度。以奖代补,设立年度“十强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功勋企业家”等奖项,对加速工业崛起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4、加强组织、协调。建议市委、市政府牵头做好关系全市工业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在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整合等工作中加强对接,防止地方保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