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元峰 |
释义 | 傅元峰,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诗性栖居地的沦陷》、《在历史与非历史之间》等。 中文名:傅元峰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72年10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性别:男 任教专业: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小说、诗歌研究,都市文化、自然、风俗与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的关系研究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都市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风俗镜像;中国当代文学原型研究 部分论文物与作品之间——胡弦诗歌特征简析 《诗刊》 2009年第14期 新诗成败与诗歌经验 《青春》 2009年5期 南京:屠杀的映像结构 《粤海风》 2009年4期 暧昧的当代汉语诗歌史 《粤海风》 2009年2期 物质换算中的人性同位关系 《作品与争鸣》 2008年第5期 探询诗歌民刊存在的审美依据 《诗歌月刊》 2008年4期 文艺复兴还是文艺衰落 《探索与争鸣》 2008年第2期 诗学的困顿——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的学术误区 《当代文坛》 2008年4期 诗歌批评《诗歌月刊·下半月》 2007年第7期 探索当代小说诗性的生态认知路径 《小说评论》 2007年第5期 贝尼诺的中国文学象征 《大众文学》 2007年第5期 物质文明浸染中的文学及其风景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5期 来自大众传媒的批评干预 《作家杂志》 2007年第4期 浅表与残缺:“80后”呈现的审美幻象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风景与审美:1980年代小说特质再探讨 《山东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 致命的误读 《诗歌月刊·下半月》 2007年第1期 红色审美系统中的风景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7年第1期 想象力、个性化与审美蒙蔽 《文艺争鸣》 2007年第1期 作为中间带的中间代 《诗歌月刊》 2006年第11期 风景之死 《扬子江评论》 2006年创刊号 生长的童话 《从前》,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自然景物描写与中国现代文学诗性现代化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 走出泽国以后 《南京作家》 2005年第1卷 一种文化弧度上的诗性飞翔 《当代作家评论》 2004年第6期 知识分子临场存在的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 2004年第2期 自然景物描写选题的缘起与思路 《黄河》 2003年第6期 官场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文学报》 2003年4月13日 当下官场小说与《追日》 《文学报》 2003年3月13日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情况的调查分析 《文学评论丛刊》 2003年第2期 “新历史”历史主义的损伤和修复 《文学评论丛刊》 2003年第1期 《文坛三户》(文学评论集)(王彬彬,大象出版杜,2002年) 《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第5期 《天缺》(短篇小说)(紫苏,《雨花》2002年第1期) 《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第4期 在历史与非历史之间-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断想 《中州学刊》 2001年第6期 晚清谴责小说:被夕阳拉长的身影《粤海风》2001年6期 讽刺的跨度:从反讽到谴责 《浙江社会科学》 2001年5期 诗性栖居地的沦陷 《文学评论》 2001年2期 拯救父亲(中篇小说)(白连春,《人民文学》2000年第9期) 《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1期 一种被推向极致的反讽叙述——试读《故乡面和花朵》 《小说评论》 2000年第4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