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伯庚 |
释义 | 百科名片 傅伯庚号梦雪庐主人。1944年1月生于省双城堡,满族,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馆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黑龙江省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画院特聘画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大学特聘教授,黑龙江省北方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聘教授,牡丹江书画院名誉院长。其书法作品风格被评论界认为既能做到古风新意、高贵典雅,又能随心所欲,自成一家。参加多次国内外书法展赛活动,并有多种书法集出版。 傅伯庚题写的『黑龙江』三个字已成为黑龙江省对内外宣传的标志文字。 中文名: 傅伯庚 职业: 书法家 、画家、 教授、馆员 国籍: 中国 作品: 《傅伯庚书法集》、《叩问笔墨》等。 民族: 满族 出生地: 黑龙江省 双城市 个人履历成就及荣誉 个人作品 个人其他信息 1987年于哈尔滨举办个人书法展 1994年与日本举办书画展览,同年参加全国书法史学美术理论讨论会 2000年文艺品论集《山巅的风流》 2001年理论专著《叩问笔墨》,散文集《生命读记》出版 2006年被省政府省长张左一聘为终身文史馆馆员,同年文艺评论集《翰墨当歌》出版 2007年《当代中国书法名家精华 傅伯庚卷》出版 2009年《序文提拔集》 2010年出版《当代艺术家赏评周尊圣卷》 作者介绍 自幼受家父影响酷爱书画,擅长各种书体尤以草书大篆见长。1984年开始发表书法作品,作品入选首届国际书法大展等多次国内国际书法展览。有书论、画论20余篇发表于《人民日报》、《美术》、《书法赏评》、《书法导报》等大型报刊,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年鉴》等数十种大型典籍。 1987年于哈尔滨举办个人书法展览。1994年于日本举办书画展览,同年参加全国书法史学美学理论研讨会。著有《傅伯庚书法集》、《叩问笔墨》、《生命读记》,文艺评论集《山巅的风流》、2006年出版《翰墨当歌》、2009年出版《序文题跋集》等。 傅伯庚是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花鸟画研究会理事,牡丹江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民族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其水墨文人画小品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即构思巧妙又讲究笔情墨趣,即能书画合璧又极富文化内涵。评论界认为,『这是集学养、工力与纔能使然,非兼善者未可企及』。1994年赴日本举办书画展。有《傅伯庚文人画小品集》出版。 傅伯庚是黑龙江省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书法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职称研究馆员。 有书画本体论专著《叩门笔墨》出版并在《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赏评》等报刊和杂志发表评论和节选。他的《笔墨语言论》在书法界有广泛影响,被理论界誉为『东方艺术的至理箴言』。 傅伯庚的文艺评论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其文论《话说中国字号》、《永不熄灭的燃烧》、《虎梦记言》、《中国笔墨读记》等先后在《国际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大地周刊》等报刊发表。他的文化评论集《翰墨当歌》被副省长程幼东誉为『黑龙江省的一枚文化名片』。近年来发表评论和为名人著作画册撰写评论和序跋近百篇。 叩问笔墨傅伯庚:叩问笔墨解读人生 伯庚先生是个有趣的人,虽然年过半百,开起自己的心来,却像孩子那样天真浪漫。他本是我省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作品曾入选首届国际书法大展,还曾作为省政府礼品赠给日本政府。可他却笑着说,这些年一直不学“好”,不然为啥把字写得这么丑!他还是卓有成就的书画理论家,是第一个对中国千百年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语言进行系统研究的人,可他却自嘲说,你知道什么是理论家吗?我有一位远方亲戚,初次见面有心要夸我,但见我又矮又丑,沉吟许久才说:“看她大姐夫,体格多棒啊!”这就是理论家,夸人要夸得恰到好处!伯庚先生就是这样,从苦难的日子里一路走来,却依然保有文人的乐观与洒脱,平静的外表下,纵有波澜,也是自己扛着自己消解,让你触不到他的痛与愁。 (1)生存就是幸存 1944年,伯庚先生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堡的一个满族人家庭,这是个清贫如洗、姊妹众多的大家庭。小时候病了无钱买药、硬是自己挺了过来,天天盼着过年、只为吃上一顿饺子的记忆,至今铭刻在伯庚先生的记忆深处。 幸运的是,这也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奶奶会画画、父亲写得一手好唐楷,伯庚先生在家庭的影响下,自幼喜欢书画。在学校里,他因为年龄小得出奇、身材矮得出奇、人聪明得出奇而引人注目。 17岁高中毕业时,他已是林口县小有名气的才子了,但终因家境贫寒而无缘高考。那时,林口县图书馆成了他的去处,读书、画画、写字比起一日三餐来,不知道要丰盛多少倍。在读了多部名人传记后,伯庚先生豁然开朗,原来许多名人的经历中,都有非常苦难的一页。他理解说:“家穷好、苦难好,它们可以逼出一个人的努力来。” 伯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努力的人。多年来奔波、飘零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渴望,无论是初到牡丹江时栖息在某公司的楼梯口,还是成名后身在某宾馆的豪华客房,他都没有忘记在读书中思考、在白纸黑墨中挥洒激情。废纸三千,不舍昼夜,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伯庚先生说:“生存便是幸存,磨难的人生才是富有的人生。在人们无休止地争论什么是项链的时候,我更愿意埋下头来,把一颗颗珍珠努力地串起来。虽然,我串得未必精致,甚至笨拙。” (2)生命就该拼命 1983年,伯庚先生调入牡丹江市总工会任宣教部长,生活安定下来,荣誉也接踵而至:作品在国际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中频频露面,在全国大型书法展览接连获奖之后,当上了牡丹江市政协委员、市书协主席,1998年成为牡丹江市文联副主席。 这中间,依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书坛推崇甜腻的书风,而伯庚先生的字丑中有拙、极具个性,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入流的,还有人劝他:“伯庚啊,咱怎么也得把字写的顺眼些啊,不然是没有出路的。” 伯庚先生一笑置之,随之而来的冷遇持续了好多年。他没有气馁,因为苦难的生活教会了他坦然面对人生的沟沟坎坎,他早已懂得“生命就该拼命”的道理。 此后,他沉浸在对笔墨语言的思考和研究中,试图为自己的书法找到根据。这也是他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一次挑战,因为面对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叫做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书法艺术更是如此,不能说,说了就浅、就窄。但伯庚先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不是用语言进行交流和阐述的。中国笔墨语言研究的滞后,正深刻地说明了我们对这门艺术尚处于感性阶段,没有足够的胆量和魄力去解析它。 伯庚先生做了这破译中国笔墨语言的第一人,他历经二十年研究著就的《中国笔墨语言论》系列书论,一经发表就在全国产生轰动。著名书法理论家郭恒撰文说:“人们多熟悉文学语言,却很少知道有个东方书画艺术的笔墨语言,这是因为它的提出与发现,直至当代才为傅伯庚先生所揭示。”著名学者肖广森读后评价:“在此之前,有谁听过系统的笔墨语言的倾诉?有谁比较完整地揭示过笔墨语言的生命气质和哲理性内涵?这一点傅先生做到了,虽然他做得苦涩,却让人感悟到一位艺术家神思的飘渺、独特和灵动;虽然他跋涉得艰难,却终于登上了一个具有无限风光的境界。” 从此,伯庚先生跨入了理论家的行列。他说:“与其把石头画得沉重,不如把荷花画得沉重;与其把云霞画得轻松,不如让石头飘上天空。我只是想找到事物不被人发现的一面,显示出来,献给这个世界。”(3)余生也是新生 五十几岁,人生已匆匆过半,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个伤感的年龄,再走就是下坡路了。然而,伯庚先生却依然活得有声有色,因为有艺术自始至终地陪伴他。 早在1985年,伯庚先生就开始关注牡丹江文化现象,这里人杰地灵,滋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词作家蒋开儒、车行、剧作家傅军凯、民俗学家傅英仁……这些名字早已闻名全国。在对一个又一个文化人的造访中,伯庚先生感到深深的震撼,他们的事迹也在伯庚先生的笔下血肉丰满起来。1998年,伯庚先生的书《山颠的风流———牡丹江文化人物素描》出版了,此后这部书一直被作为城市名片和市长礼品,送到全国乃至世界。 如今,伯庚先生更忙了,他应省美协之约,开始采访我省14位卓有成就的国画家,打算出版一部《黑龙江国画家评传》,这之后,他还要到哈工大去讲《中国山水精神》…… 也有人劝他,何必把自己的余生过得那么累?伯庚先生却说:“对于我来说,余生也是新生。人生真的不容易,也许正因为有太多的遗憾,才更加珍惜生命;也许正因为不了解知识有多深,才日夜求索。而为了实现自己在童年时绘制的一幅明天的蓝图,我愿意倾其所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