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释义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长期以来是复旦大学接受外国留学生和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现有专职教师59人,其中语言类教师占三分之二略强,文化类教师占近三分之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共42人,占70%。教师中已有研究生学位的共46人;有高级职称的共26人。学院现有留学生专用的大小50多间教室、10个多媒体教室,4个视听教室、1个多功能教室和1个大考场。学院资料室有各种图书11600多册,中外文报刊200余种,各类音像资料1000余盒。 学院简介 更新时间:2004-06-22 20:16:00 复旦大学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历史却已有半个世纪了。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接受的第一位外国学生是曾任日本东洋大学文学教授的今富正巳。1952年夏上海学院中文系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今富正已随之进入该校中文系学习。1953年7月提前1年毕业。1956年9月日本学生中田庆雄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特别优秀生”,转到复旦大学中文系随胡裕树教授学习现代汉语,1958年7月毕业。同时学习的还有山下好之、菊地升等日本学生。中田庆雄现任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鉴于他为中日贸易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2003年1月20日中日友好协会宋健会长代表中国政府授予中田庆雄“中日友好使者”称号。1992年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 1959年10月—1961年,苏联留学生基达连科·米沙来校攻读中国哲学史,指导教师为胡曲园、严北溟、周予同等教授。1965年2月—7月,阿尔巴尼亚留学生沙邦·巴沙库在复旦微分几何专业学习,指导教师为苏步青教授。通过论文答辩后巴沙库被授予硕士学位。 1965年9月有214名越南留学生来复旦学习,其中1名研究生、1名进修生分别由谢希德、华中一教授指导,其余分成12个班学习汉语。为此,经学校领导多次研究决定,于8月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负责越南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负责人为胡裕树、蒋培玉,并配备27名教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批留学生陆续回国。此后,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自行解体。 1974年复旦大学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学校先后设立“校办外国留学生组”、“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外事办公室外国留学生组”等留学生管理机构,李荣兴、陈仁凤先后任组长,蔡传廉、胡正娥、王邦佐等先后分管留学生工作。 1984年8月,学校成立独立编制的“外国留学生部”,由蔡传廉任主任,陈仁凤任副主任。外国留学生部下设汉语、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概况等教研室以及办公室、教务科、行政科,全面负责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来复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增长较快,为适应留学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复旦大学于1987年5月正式组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由蔡传廉任院长,陈仁凤任副院长。1991年6月陈仁凤继任院长。先后担任副院长的有王国安(1988年6月—1991年11月)、李福根(1991年11月—1997年2月)、陶黎铭(1993年3月—2005年1月)、沈文忠(1997年3月—现在)、张高孟(2001年1月—2003年11月),吴中伟(2005年1月—现在)、彭增安(2005年1月—现在)。1997年12月,陈仁凤调市外办工作,担任市外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学校委任博士生导师朱立元教授为学院院长、吴慧贞为学院常务副院长。2004年11月,学校委任博士生导师朱永生教授为学院院长。 2004年以前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一个集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三位一体的留学生院,其机构设置相应分成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大板块。教学方面除原有几个教研室以外,学院成立时又增设汉语第二教研室;年底又从两个汉语教研室中析置汉语第三教研室。翌年新设教材教法研究室。1994年设立语言文化教研室。1996年5月学院设立一室两部:成立汉学研究室,聘请古籍整理所章培恒、中文系顾易生、哲学系潘富恩等著名教授为兼职教授;成立汉语进修部,下辖三个汉语教研室,分别负责初级汉语、中级汉语、高级汉语的教学;成立语言文化部,下辖语言文化、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三个教研室,负责汉语言本科生、普通专业进修生的教学。1999年5月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两个教研室合并为语言文化第二教研室;2001年7月从语言文化第一教研室析出语言文化第二教研室,原语言文化第二教研室改名为语言文化第三教研室。 行政管理方面学院设有院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学生科、教务科、行政科、财务室、资料室等科室。2000年4月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留办改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医学分院;翌年2月两校实质性融合后改称枫林校区办公室。 后勤服务方面设有餐厅、大楼管理、服务中心、小卖部等机构,另有留学生专用运动场、健身房、洗衣房等生活设施。 为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学校对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2003年1月,将原由学院管理的外国留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托付给校外物业公司,原在留学生宿舍工作的工人同时由该物业公司托管。同年11月,又将原学院招生办、学生科、行政科、枫林办等科室分出去,成立“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全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的政策制订与工作协调,吴慧贞调任留办主任;新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门负责对外汉语教学与科研及在学院学习的留学生的相关管理。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学科结构与年龄层次比较合理、业务素质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曾长期在学院执教现已退休的教授有高玉蓉、陈光磊、陈仁凤、陈阿宝、秦湘、王国安。2002年聘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屈承熹先生为学院兼职教授。学院还聘有大量兼职教师。目前学院为留学生共开设数十门课程,大部分课程得到了留学生的好评。王国安在1985年被教育部评为外国留学生先进工作者;吴中伟、秦湘等获得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奖二、三等奖。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复旦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界较早地打破了按学期划分的编班传统,创建了“零起点、八级次、两年制”的基础汉语教学体制,逐步形成了“细化级次,多层递进”、“小步走,连续教,两月上个新台阶”这两个基本特征。学院组织编写了与此配套的汉语教学主干教材和口语、听力、泛读等分技能语言训练教材,制订实施了包括教学总体设计、课程设置、测试和评估等方面的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制度(1999年5月建立,2004年2月改为教学指导小组)。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涵盖汉语言本科教学、汉语长期进修教学、汉语短期速成教学,其基本思路已为国家汉办所编制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吸收。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院在全国第一个开设了专门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现为汉语言[对外]专业),培养各国留学生成为熟练掌握汉语、全面了解中国文化、能同中国进行各种交流的通用人才。该专业现设语言文化、汉英双语、汉英国际和国际经贸等方向。自成立以来,已有七届毕业生。目前在校的该专业学生共有500多人。汉语言本科专业实行宽进严出、逐年淘汰制,以确保学历学位生的教学质量。 学院制订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举办国际国内各种学术讨论会,组织青年学术沙龙,编辑出版各种论文集与《汉学论丛》,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学院教师在承担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方设法挤时间搞科研,发表或出版了大量有关对外汉语以及文、史、哲、经等学科领域较有质量的论文和著作以及各种工具书和译著等。目前,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学院“对外汉语‘细化级次,多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2000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另外近几年还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9 项。 复旦大学一向重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二十多年来,学院先后编写出版了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主干课型教材、教学配套类技能训练教材、综合类文化教材、应试技能教材等各种类型的教材30多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今日汉语》(共14册)、《新汉语课本》(共8册)、《标准汉语教程》(共12册)、《新编汉语速成教材》(共6册)、《汉语水平考试技巧》、《中国文化系列教材》(共7种)、《当代中文》(共14册)等。 早在1990年,复旦大学就已正式成为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南方考点。现在每年5月、7月、12月三次举行考试。学院也注意开展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1995年学院成为国家在上海及临近省市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考点。 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华东分会会长、秘书长单位,学院多次承担组织华东地区对外汉语教学会议,编辑出版华东地区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组织青年学术委员会,并开展相关活动。 2002年11月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评审中复旦大学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语言大学。2003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4家单位成为我国首批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学院全方位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每年吸收各国著名高校的交流学生来校学习;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各类短训班;和众多国外留学中介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不断开拓汉语言本科新的专业方向;依托外国办学机构,在海外建立教学点。多年来,学院每年派6至9名教师赴欧美、日、韩等国家担任汉语教学工作或进行合作研究。 复旦大学所接受的外国留学生类别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学历生和语言进修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研究学者等非学历生以及短期留学生。自1974年以来,共接受了来自100多个国家1万余名各类留学生(见附表一)。2003年复旦大学共有26个院系所接受了近1800名长期留学生(见附表二)。2007年春已注册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的本科生和长期进修生有1300多名,来自50多个国家。因此,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被誉为“小小联合国”。 为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学院建立了联系教师(班主任)制度,即每位教师负责联系1-3个班级的留学生,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了解。学院每年一次组织为期一周的教学旅行,让留学生到中国各地亲身感悟中国文化,熟悉中国社会。平时学院也组织各种参观、交流、文体活动,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学院还连续多年组织汉语演讲比赛和摄影比赛。 Copyright © 2004 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版权所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