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赋格
释义

赋格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赋格的结构与写法比较规范.乐曲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之后该主题及对题可以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作音乐的对比.

简介

赋格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作曲家运用各种复调手法,将主题加以各种不同的调性与节奏的变化,形成高度统一的音乐形象.赋格曲的弹奏,对于训练钢琴学员的复调音乐思维有很大的助益。

定义

赋格在通常是建立在一个主题上,以不同的声部、不同的调子、偶尔也用不同的速度或上下颠倒或从后往前地进行演奏。然而,赋格的概念远不如卡农那么严格,因而允许有更多的情感或艺术的表现。赋格的识别标志的是它的开始方式:单独的一个声部唱出它的主题,唱完后,第二个声部或移高五度或降低四度进入。与此同时,第一个声部继续唱“对应主题”,也叫第二主题,用来在节奏、和声、及旋律方面与主题形成对比。每个声部依次唱出主题,常常是另一个声部伴唱对应主题,其它的声部所起的作用随作曲家的想象而定。当所有的声部都“到齐”了,就不再有什么规则了。当然,还是有一些标准的手法,但它没有严格到只能够按照某个公式去创作赋格。 《音乐的奉献》 中的两首赋格曲就是杰出例子,它们决不可能“

照公式创造出来”。这两首曲子都具有远比赋格的性质更为深刻的东西。

形式

赋格应该说是一种写法,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固定的创作形式,而不是一种曲式。

赋格(英:fugue, 德:fuge, 法:fugue, 意:fuga)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来自于拉丁语,原意是“追逐”和“飞翔”。

赋格的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时间相继进入,按照对位法组织在一起。

历史

赋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6世纪的宗教音乐就开始有这种作曲方法,一直到18世纪巴赫时代才达到顶峰。

结构

赋格的主要结构是首先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一个主题片断,然后在其他的声部上模仿这个片断,这时演奏主题的声部演奏与新的声部相对应的乐句,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

赋格通常没有引子。赋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部,中间部和再现部。各个声部在呈现部中用主调和属调将主题一一呈现一遍,然后各自展开成为不同的插部,最后在再现部里回到原来的主题上。

在赋格开始的地方,第一个声部进入时出现的短的旋律或乐句称为赋格主题,赋格主题不同于奏鸣曲式以及其他曲式的主题,赋格主题是短小的一句旋律,仅仅具有简单的线条,而不是像其他的主题那样可以有完整的和声。

第二个声部通常在高一个五度或者低一个四度的地方进入,即在属调上重复主题,称为答题;同时刚才的第一个声部演奏对位的旋律性伴奏声部,称为对题,对题也可以不出现,而仅有相对简单的伴奏。

第三个声部进入,通常回到主调,即比第一个声部高或低八度,同时第二个声部继续演奏对题,第一个声部则相对自由。

主题,对题如此在主调和属调上循环。

下面是一首典型的四声部赋格的声部由高到低的图示:

答题 - 对题 - 自由的素材 声部II 高音

\\ |

相差五度 |

/ |

主题 - 对题 - 自由的素材 声部I |

\\ |

答题 -对题 声部IV 相差八度 |

/ |

主题 - 对题 声部III 低音

待所有的声部呈示完毕之后,赋格的呈示部结束。

赋格曲的发展手法主要是主题进入的呈示部分和由其他素材构成的插句交替出现。

除了上述的观点,赋格的结构也可以可以看作类似于类似于奏鸣曲式,有前后两次呈示主题的呈示部和再现部,其间有发展,但是不同的是,赋格的发展比较短,一般仅仅为插句和主题的自由进入。插句是从主题发展出的其他的旋律,作为连接性的过渡,而赋格的再现部与呈示部使用相同的主题和对题,但是形成对位的手法经常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使得赋格的再现部分往往成为情感的高潮所在。

赋格当中也经常出现多个插句(也叫做间插段),每一次出现插句都引出主题的再一次相继进入(有时称为中间部),可能在不同的调上,不同的方式,这样的赋格就难以归入类似奏鸣曲的三段体,而应视为是前述的主题进入的呈示部分和由其他素材构成的插句交替出现。

赋格主题进入的形式可以比较自由,使用扩大、缩小、倒影等手法,主题也可以不完全的进入,作小的改动等等。而插句则起到连接的作用,保证和促进赋格的连贯流畅,插句的选择和主题进入的方式,都是衡量赋格的重要标准。

赋格的主题再现有时使用叫做密接合应的技巧,就是每一个声部进入的时候并不等待前一个声部完全结束,而出现同一个主题在多个声部上以一定的时间和音高差距叠置的现象,好像主题被自身从中间切入,这里由于大大增加的紧张感,往往就是赋格的高潮。

* 呈示部:是赋格曲的开始部分,有一个主题和一个对应的答题,互相对题伴随着依次在各声部进行陈述;

* 间插段:在主题展开以前插入的部分段落;

* 中间部:对呈示部的主题以各种变形方式展开,进一部地丰富所要表达的内容;

* 再现部和尾声:结束部分。

分类

赋格通常按照声部的数目命名,两个声部的就称为二声部赋格,三个的称为三声部赋格,五个的就是五声部赋格。赋格具体的声部数量不定,少的只有两个声部,多的可以有七,八个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赋格有三个或四个声部。

另一种常见的分类就是主题的数目,单一主题的就称为单赋格或简单赋格。有两个主题的称为二重赋格,可以两个主题作为赋格的主题和对题同时进入,也可以两个主题分别呈示和发展,然后在再现的时候同时出现形成对位。依此类推,三个主题的赋格就称为三重赋格,如此等等,但实际上,四重赋格已经非常罕见了。

前面已经说过,赋格是一种写法而不是一种曲式,在大型乐曲当中,常常有赋格段出现,即有着赋格呈示部同样的主题在各个声部上不同音高和时间的相继的进入,但是不一定有插句和完整的发展和再现。赋格段常常作为主调音乐中奏鸣曲式的发展部,对奏鸣曲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加以赋格手法的发展,而在赋格段的结尾回到原乐曲的主调风格。

根据所使用的对位技法不同,还可以分为严格赋格曲和自由赋格曲。

另外有小赋格(fugetta),指那些发展较少,主题重复进入比较简单的赋格。

赋格可以单独成曲,即赋格曲,也可以作为套曲的段落出现,还可以和前奏曲(包括前奏曲,托卡塔,帕萨卡里亚等等)一起,组成前奏曲与赋格的形式。

综述

赋格也是一种模仿复调音乐,形式要比卡农复杂。赋格开始时,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音调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叫做主题。接着,另一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好象是主题的答句,叫做答题。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叫做对题。赋格曲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呈示部中,所有声部都轮流把主题用主调和属调陈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和答题的个别音调发展而成的插部。其后主题和插部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形成展开性的中间部。接着主题再度回到原调,为再现部。赋格的声部也象卡农一样可多可少,少则二部,多则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声部,一般是三、四部。

巴赫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括四十八首赋格,从二部到五部,其中第10首,即e小调赋格曲,是唯一的二部赋格。主题是以活跃的节奏迅速地流动着的器乐化旋律,其中包含着增四度、增二度等尖锐的特性音程。答题是把主题移低四度来模仿。和答题结合在一起的对比旋律是对题。这首赋格一共只有两个声部。所以当高音部奏出了主题,接着低音部奏出了答题,就是一个呈示部了。呈示部以后是插部,各声部是用主题和对题的材料发展而成的。以后主题和答题依次在各关系调,也就是G大调、a小调和d小调上出现,这是一个很长的中间部。最后回到主调e小调,是再现部。这个再现部很短小,只有四小节。这是一首生动活泼的赋格曲。从头至尾贯穿着川流不息的快速节氛,表现出生气蓬勃的活力,象一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演说。

赋格原来的意思是“逃走”,主题和答题依次由各声部模仿,好象前逃后追一样。主题和答题在中间部分和再现部分出现时,有时不等主题奏完,另一个声部就开始模仿,好象追赶的距离缩短了。这种紧接在一起的主题和答题,叫做紧接段。

在e小调赋格曲里,没有紧接段。出现紧接段的赋格,可以第29首赋格,即D大调赋格为例。这首赋格曲有四个声部。全曲有五个插部,在第三、第四插部和结尾以前。出现了三个紧接段。第一个紧接段是两声部互相紧接;第二个紧接段是三个声部互相紧接;第三个紧接段是四个声部互相紧接。创作这样的紧接段,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叫做“大师的紧接段”。

赋格也象卡农一样,主题在后来出现时,可以扩大节奏,缩小节奏,或采用反向和逆进的进行。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把抒情性和哲理性结合起来,常常用赋格的形式来表现深刻地思索和冥想的精神境界。第三十一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主题是抒情性的,表现出一种凝神思索的形象。后来这个主题采用了反行。扩大节奏和缩小节奏的形式。这首赋格曲的后半部分,就是用反行、扩大节奏和缩小节奏的手法来发展赋格主题的。

贝多芬

贝多芬的第29首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也是三部赋格。主题是一个果断有力、气势奔放的旋律。后来发展这个主题时,采用了逆进的形式。所谓逆进,就是首尾颠倒,也就是从最后一个音开始,倒过来演奏到第一个音,所以又叫“蟹行”。

音乐作品中类似赋格曲的段落,或者不完全的赋格曲,叫做“赋格段”。最常见的赋格段,是由赋格曲的开头部分,即赋格曲的呈示部组成的。在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作品中。赋格段都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常常用来发展主题。例如霍维作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的第一主题,在展开部中就是从赋格段来发展的。第一主题坚定、果断,是一首战斗进行曲,第一小提琴和大管前呼后应。表现英雄们为革命事业勇往直 前的斗争形象。展开部的第一部分,用赋格段的形式来积极发展第一主题的斗争形象,变得气势奔腾,锐不可当。在这个赋格段中,主题和答题一共出现了四次,每次都和对题结合在一起。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即《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在发展第一主题的时候,也采用了赋格段的形式。第一主题含有叹息一般的音调,前松后紧的节奏,表现出在沉重的压迫下惶恐不安、惊魂不定地挣扎着的形象。在展开部中,用赋格段来发展这个主题。赋格的答题,比主题低四度或高五度。在这个赋格段中,主题连续三次移到低四度或高五度的调上,惶恐不安的主题,作多线条的发展,表现了怨声四起、悲怀激烈的形象。

赋格是一种格律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复调形式。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常常被看作是智慧、科学和文明的象征。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超人如是说》中描写超人企图用科学来解决人生问题,但是没有成功。这一段音乐就是用赋格的形式来表现对科学的失望的。匈牙利作曲家沙博,是电影《牧鹅少年马季》的作曲者。他把电影音乐改编为两部组曲。《牧鹅少年马季》第一组曲的第五乐章是“有学问的医生”,描写贫农的儿子马季化装成一个有学问的医生,向地主报仇。其中第一主题也用了赋格段的形式,把逻辑性很强的赋格,作为有学问的医生的象征。这个赋格段是用木管乐器演奏的,赋格段的主题先后由第一大管、第二大管、英国管和双簧管吹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