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GanaPrajātantrīBānglādesh |
释义 | 孟加拉国地图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为南亚国家,位于孟加拉湾之北,东南与缅甸为邻,其他都与印度连接。 历史 孟加拉在13世纪改信伊斯兰教,到16世纪时成为繁荣的商贸区。17世纪时属于莫卧儿帝国,18世纪时被英国统治。在1947年脱离英国,与印度分离,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印度于1971年介入巴基斯坦西部与东部的纷争(巴基斯坦东部与西部并未相连,分别位于印度东西两侧),导致第三次印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分裂,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 政治 孟加拉共有6个地区,区以首府命名: Barisal 吉大港 达卡 Khulna Rajshahi Sylhet 地理 孟加拉主要出口货是大米。 孟加拉历史 孟加拉国虽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古代梵语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梵语文献往世书都曾提到过一个名为文加或孟加的三角洲王国。公元前4世纪时,印度孔雀王朝即将孟加拉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同时,佛教开始传入并影响这一地区。公元4世纪时,笈多王朝又将孟加拉地区收为自己的领地。从约公元750年至1200年,波罗和犀那两个孟加拉王朝相继统治这一地区。公元7世纪时,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游学印度时发现,佛教尽管与印度教存在激烈冲突,但依然处于优势地位。公元10世纪末,穆斯林开始入侵南亚次大陆。12世纪末,孟加拉落入德里苏丹国的统治之下。1338年,孟加拉地区从德里苏丹国分离出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孟加拉穆斯林王国,定都于达卡的索纳尔冈。1576年,孟加拉地区被莫卧儿人征服。穆斯林统治期间,生活在今孟加拉国所在地的大部分人归依了伊斯兰教。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孟加拉,并逐步征服整个印度,使之成为自己的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地区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孟加拉地区成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12月16日,东孟加拉摆脱巴基斯坦的统治,独立的孟加拉国诞生。 独立之前时期 孟加拉国所在地区沃野千里,光照充足,气温偏高,水量丰沛,十分宜于发展农业,自古以来就以物产丰饶而著称于世。从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起,东西方许多学者和旅行家,都留下了关于这一地区的记载。14世纪时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称孟加拉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地方”。我国明初的几部涉外书籍对孟加拉的记载十分详细。这是因为,当时的孟加拉是南亚次大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明的地方。除了农业之外,古代孟加拉的手工业也十分驰名。根据普林尼的记载,孟加拉出产的细平布(又名麦林纱)及一些奢侈品让罗马宫廷中的贵妇疯狂,以致大量黄金流出国库。由于拥有丰富的水域,同时又是南亚与东南亚乃至远东的商贸港口和中转地,孟加拉的国际贸易和航运业均相当发达。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长期以孟加拉地区为基地,对该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殖民者一方面残酷掠夺殖民地的财富,使孟加拉的农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失去原有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使近代工业和交通工具在该地区出现。孟加拉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英国人在东孟加拉推行的专断的农业政策以及柴明达尔制度,破坏了当地的传统社会结构。英国的教育、行政和司法制度得到广泛推行,城市化开始出现。同时,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宗教矛盾和冲突也影响了孟加拉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94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决定印巴分治,东孟加拉成为新生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除了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之外,被印度领土分割开来的巴基斯坦东西两翼在语言和饮食等方面几乎毫无共同之处。由于中央政府在西巴,外援和财政收入多被用于西巴,东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忽视。不愿从属于西巴的东孟加拉人开始酝酿寻求独立。以语言运动为契机的孟加拉民族主义运动兴起。1971年12月16日,获得独立战争胜利的东孟加拉成为世界上第139个国家。长期的殖民统治和独立运动,使东孟加拉的经济处于停滞与落后的状态。 独立以来时期: 孟加拉国独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低速发展时期 1971-1990这20年间,由于战争的严重破坏、国内政局的持续动荡和政策的失误,孟加拉国的经济发展缓慢。开国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及其继任者齐亚·拉赫曼分别于1975年和1981年遇刺身亡。1990年,通过政变上台的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被迫辞职。建国初期,孟加拉国将工作重点放在军队建设和立宪上,同时开始实施社会主义改革计划,将若干种大型工业收归国有。然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进展缓慢,工农业生产水平甚至未能达到独立前的水平。国有企业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治安状况恶化,社会矛盾尖锐。1975年,孟加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9.33亿美元。初少数年份外,经济增长率偏低。例如,1976-1977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7%,低于同期人口增长率。1977-1978年度,国民人均收入仅为47美元。整个7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农业,国民经济增长率约为3.5%。进入80年代,孟加拉国经济发展依然十分缓慢。例如,1981-1982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0.8%。艾尔沙德执政期间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力图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率在80年代前期“二五”计划期间达到了3.8%,在80年代后期的“三五”计划期间达到了3.9%。在独立以后的最初20年间,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的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也一直在增长。经济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70年代初的59.4%下降到80年代末的38.3%,下降幅度达21.1%。与此同时,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应提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2年的140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210美元。这一时期末,孟加拉国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倒数第二位上升到倒数第十位。 改革发展时期 90年代以来,孟加拉国的经济进入中速发展时期。90年代初,国家政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1991年2月27日,卡莉达·齐亚夫人就任政府总理。1991年8月,孟加拉国恢复议会民主制。经过多年的曲折之后,孟加拉国的政治终于走上轨道。卡莉达·齐亚政府提出“实行经济改革,加快发展步伐”的经济方针,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私营化。1996年,谢赫·哈西娜·瓦吉德就任政府总理。她继续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进一步推动私有化进程。孟加拉国政府9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是大刀阔斧的,也是全面深入的。经济改革涉及到经济、外贸、金融、投资等几乎所有领域。整个90年代,经济增长率基本呈递增趋势,除了1990-1991年度外,都突破了4%,最近4年来更突破了5%,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中速发展水平。例如,最近4个年度(1995-1996年度至1998-1999年度)的增长率分别为4.4%、5.3%、5.9%、5.7%和5.2%。国内生产总值在1998-1999年度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