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释义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Frans Eemil Sillanpää,1888年9月16日-1964年6月3日)为芬兰的作家,曾经获得193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著名作品为《少女西丽亚》。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在西伦佩的作品中,在世界上流传最广,给作者带来最高声誉的是长篇小说《少女西丽娅》。作品描述了古斯塔和西丽娅这父女两代人的经历。

中文名: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外文名:Frans Eemil Sillanpaa

国籍:芬兰

出生地:芬兰海麦库地区

出生日期:1888年9月16日

逝世日期:1964年6月3日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获得193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少女西丽亚》

简介

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Frans Eemil Sillanp,1888—1964),一八八八年九月十六日生于芬兰海麦库地区一个贫苦佃农的家庭。他的父母经受过当地移民的种种磨难,几个小孩都先后夭折,只有最小的儿子西伦佩有幸活了下来。西伦佩从小聪明好学,尽管家中生活拮据,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千方百计送他上学。一九八年,西伦佩以优异的成绩自坦佩雷中学毕业,考入芬兰最高学府赫尔辛基大学,攻读生物学。到大学最后一年,因家庭日趋贫困,已无力再供他上学,被迫辍学,回到家乡。一九一六年,西伦佩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人生与太阳》,但真正为西伦佩在文坛上打下坚实基础的,是他于一九一九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尤哈·托沃拉六十年苦难生涯的描述,反映了芬兰贫苦农民的命运,展现了芬兰历史的真实景象。

人物经历

西兰帕开始建立为他自己和家庭成就称为作家住宅。这代表风格的别墅是西兰帕朋友设计的建,家庭是可以修改它。别墅然而,西兰帕的困难,其建设始于西兰帕债务恶性循环。西兰帕住在别墅的家庭在1920至1925年甚至1927年至1928年。于1929年后西兰帕和他的家人搬到赫尔辛基,主要是在夏季以及在圣诞节。实现西兰帕扣押了出版者的抵押贷款债务。1920年世纪西兰帕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与此同时,西兰帕的经济问题越来越多,他负债不断增加。他未能出示出版商希望新的小说。1927年,他们返回家乡,并成功地为一些时间来获取足够的钱。在1928年秋季地方电力公司切断的未付帐单,因为电力成就和西兰帕家庭不得不改变地下厂房在坦佩雷,他在那里再住了一年,然后再转到赫尔辛基。

1929年西兰帕图书出版商WSOY交替的北斗七星和同年西兰帕转移到生活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奥塔瓦WSOY支付给西兰帕的债务,赎回的作品,权利和未售出的存货的作品和成就别墅。贸易一直是最昂贵的单一作家的合同,63.3万马克(约合106500欧元)。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时,西兰帕出版了一些重大的小说,1932年《人们在1934年夏天一夜之间》这些小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国内和国外的桥梁开始决定已经在20世纪30年代末从一开始就保持芬兰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西兰帕本人试图推动这一问题的经常来访的瑞典和创造的关系。诺贝尔奖的奖金西兰帕在1930年代初已收到。1936年,西兰帕得到了赫尔辛基大学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作品创作

在西伦佩的作品中,在世界上流传最广,给作者带来最高声誉的是长篇小说《少女西丽娅》。作品描述了古斯塔和西丽娅这父女两代人的经历。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满怀同情地塑造了西丽娅这个纯洁、善良、美丽而又不幸的少女形象。古斯塔是个质朴、厚道,忠于自己感情的农民,可是在有钱有势的大地主逼迫下,不得不卖掉田庄,迁居异地,和女儿相依为命。父亲的不幸去世,使得孤女西丽娅成了女佣,孤弱无助地来到了一个污浊不堪、充满罪恶的世界,成了男人袭击和欲望的目标。受尽了欺凌、屈辱、蔑视和嘲讽,但仍保持着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生信念。和父亲一样,尽管在物质生活上是贫困的,但在感情生活上却是富有的。生命活力不是来自冷酷的现实,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良知。最后,西丽娅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被生活摧残,患病栖身在一间小浴室中,但心中依然怀着那份圣洁的爱,平静地走向死亡。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是一种撼人心魄的崇高的悲剧美。西伦佩的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道路》(1932)、《夏夜的人们》(1934)、《八月》(1941)、《人生的美和苦恼》(1945),短篇小说集《黑里图和拉纳尔》(1923)、《天使保护的人》(1923)、《地平线上》(1924)、《棚屋山》(1925)、《潮流深处》(1933)和《第十五》(1936)等。其中《夏夜的人们》亦为西伦佩的重要作品。书中描绘了典型的芬兰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千湖之国”的蔚蓝湖泊,林木葱郁的巍巍群山,瞬息万变的美丽阳光,同时也揭示了在这丰富多彩的背景下生活的各种人物的命运。

西伦佩的创作深深扎根于芬兰大地。谙熟民族的历史,祖国的山川,家乡的风俗,特别是贫苦农民的生活和心态。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家乡,着重表现的是农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不少都成了命运的牺牲品。但尽管如此,西伦佩还是从中发掘出无尽的美感,使他的人物闪烁出感人的人性美的光辉。

诺贝尔奖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的技巧是不同凡响的,即使译成外国语文也能清晰地显现出来。淳朴简洁,真实客观,没有丝毫做作,语言像清澈的泉流在流淌,反映出以艺术家的眼光捕捉到的一切。选材极为慎重考究,面对显而易见的美的事物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多少有点畏缩迟疑。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美,成功地做到这点的方法,始终是诀窍。人们不是看到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作为一位作家在书桌前写作,而是看到作为一位水彩画家在画架前挥笔。人们往往习惯于让自己的眼睛,一种新的方式去观赏。描绘夏日阳光里的天空和云彩时,面对过分喜爱的题材,忘记了固有的疑惧,那时以大师的妙手奏响了音乐。喜欢单纯和典型,这种特色同样表现在对人的描写上。喜欢描写农民的日常生活,这些农民牢牢扎根在土地上,从大地吸取力量。到叙事时,也表现出同样的技巧,那效果也只是用极单纯的手段造成的。

谈到自己最著名的作品时,道出了别人未能道出的话:“与《少女西丽娅》有关的一切,通常都既无足轻重,又壮丽非凡。”没有任何艺术家更能这样渴望涉足于现实的事物。代表了人民,没有任何华丽的外表。发现自己是灾难性势力的牺牲品,自己的不屈不挠的勇气是英勇伟大的,自己是永远忠于职责,面对死亡毫无畏惧的。在感谢您的贡献时,联翩浮想更像插上了翅膀;带着衷心的赞美和深深的激动。

作品简介

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

《神圣的贫困》

(1919)西伦佩将这本书题名为《神圣的贫困》,是为了缅怀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生活的大多数芬兰人民。他们的命运完全仰仗那一小块土地的施舍,他把他们的贫困称为神圣,是因为这贫困像不可逃脱的命运一般,被人们怀着宗教般的顺从接受下来了。

小说的主要人物尤西·托沃拉并非什么英雄式的人物。西伦佩偏爱一切朴素的东西,偏爱阴郁单调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讨厌所有纯粹的美,喜欢忠实地描写人物,于是把尤西塑造成一个纯朴而又愚钝的弱者。他一直是个供人差遣的粗鲁工具,是众人的笑柄,被所有人蔑视、虐待,他的妻子同样是个愚昧无知的女人。从他们结婚起,她就欺骗了他,让他接受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她不会做家务,和他一样笨手笨脚。他们好不容易才搞到了一小片庄园地,但既不会经营,又缺乏远见。尤西夫妇生了许多孩子。拖儿带女,缺吃少穿,整天挣扎在贫困线上。

尤西最终卷进了革命潮流,这是他人生历程的必然结果,因为他一无所有,除了投身革命之外已别无出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能力了,而且竭尽所能,积极为新政权工作着。在讨论会上,他居然也发了言。他的发言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高兴,感觉到了自身的一点价值。他怀着天真然而却盲目的热情跟随着大流。他拿起了从未使用过的武器,感到自豪。有一天,一个地主被杀了。这次谋杀尤西并未参加。不久之后,新政权失败了,尤西和另一些人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尤西成了时代风云的稀里胡涂的牺牲品。有关尤西之死的描写,是小说的关键情节。它表现了一个痛苦的悲剧,再加上一些富有戏剧性的细节,一个生动感人的艺术整体便跃然纸上。《神圣的贫困》很能体现西伦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功底。这部作品简洁朴素、明白易懂,写的都是平凡的人,琐碎的事。然而平凡之中却不乏令人深思的揭示,琐碎之处又常有感人肺腑的描绘。在有限的背景中创造出无限的魅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无尽的美感,这便是西伦佩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缘由。

《少女西丽娅》

(1931)在西伦佩的所有作品中,最受赞誉的作品便是《少女西丽娅》。作者倾注了极大的情感塑造出了西丽娅这个纯洁、善良、美丽而不幸的少女形象。家庭破败后,西丽娅不得不出外去当女佣。在第一个东家家里,东家的胞弟就企图强奸她。西丽娅反抗了歹徒的侮辱,但歹徒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西丽娅反倒成了流言蜚语攻击的对象。生活给她上的第一课就这么残酷。她向青年奥斯卡里敞开了初恋的心扉,但最终得到的却是无法消除的误解和怀疑。在苦闷和失望之中,西丽娅离开了第一个东家,到邻村的西维里家继续当女佣。但这位善良美丽的少女永远也无法逃脱遭受侮辱的厄运。村上的一个手艺人又企图强奸她,而她在反抗侮辱的斗争中又一次获得了胜利。她所处的环境的确污浊不堪,但她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纯情的西丽娅又一次坠入爱河之中。然而她深深爱着的情人几乎立即就抛弃了她,可她却把爱情铭刻在心头,默默忍受着失恋的痛苦和孤独。在战争的危难中,西丽娅表现得勇敢、果断。她对自己的出色表现几乎闭口不提,仍然和往常一样沉默稳重。当她感觉到先天性肺给核发作时,她没有丝毫恐惧。为了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别人,她带上几件日常用品,在浴室里找到一块栖身之地。在那儿,她比以前更孤单了。她知道死亡正向她走近,她静静地等待着,感到自由和快乐。她借助梦境独自准备迎接美好的一切。有时在梦境中,她甚至感到自己在永恒的幸福中飘荡。显然,在《少女西丽娅》中,西伦佩在寻找和赞美一种人性的美。他摈弃了一切说教,一切心理分析,完全靠单纯、但却意味隽永的描绘制造出了一种极富诗意的氛围。这是一种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诗意氛围。因此,有评论说,《少女西丽娅》的作者像个“不折不扣的诗人,创造出了光彩焕发的纯粹的诗意”。

《夏夜的人们》

(1934)在西伦佩最后一部重要的小说《夏夜的人们》中,作者首先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典型的芬兰风光。“千湖之国”的蔚蓝湖泊,林木葱郁的巍巍群山,瞬息万变的阳光之美,深不可测的天空之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正是在这样丰富多彩的背景下,人生展现出形形式式的命运。小说中有些人的命运阴森可怕,另一些人则和谐幸福,而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是夏季特有的。作者的人生观在此表现得极为清楚:力求自由、丰富和完美。诚然,小说中的人物不像《神圣的贫困》和《少女西丽娅》中的人物那样具有深度,但这些人物活泼轻松,正好与作品中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机地协调起来。

在《夏夜的人们》中,作者语言的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甚至可以这样说,从纯艺术的观点看,这部小说比作者的任何其他小说都更为精致。

读后感

读《少女西丽亚》有感我第一次接触芬兰文学,当我看完这本《少女西丽亚》后,内心很不平静。我被西兰帕的乡土文学深深吸引。他的高雅风格,描写的细腻,白描似的刻画人物,流畅的语言,我很快适应了他的具有独特特色,和高度的表现手法。尤其我能从中学习到他那精娴圆熟和色彩丰富的技巧。

此书是由《少女西丽亚》《神圣的贫困》两个故事组成。前一个故事主要概括了古斯塔和西丽亚这父女两代人的经历。作者着重刻画少女西丽亚的纯洁,善良,美丽,深情和表达了作者对她不幸命运的同情。后一个故事宜其现实主义手法,写出了一个贫苦农民尤哈.托沃拉60年的苦难生涯及不幸命运,从而展示出芬兰社会革命历史中真实画面。文章对尤哈的刻画出神入化,有血有肉。

作者饱含深情的刻画了农民与大自然的关系,反映出农民生活的真实现状,他为此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正如译者前言所说,早他一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赛珍珠和她的《大地》。现在看来,有些评论家说的对。她是站在“一位在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上”来看中国的,“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而西兰帕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芬兰大地,,他熟悉芬兰民族历史,人民的心理,祖国的山山水水,乡亲的音容笑貌。他真正是芬兰农民的儿子,他爱农村和农民,尤其是贫苦农民。所以他的著作常取材于真实的农民生活,具有乡土气息,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

我们的鲁迅曾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由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翻译家傅雷先生也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我看完这本书,联想到我国文学道路上的著名作家,有成就的文学现代新秀,无疑不证明鲁迅和傅雷先生说的多好啊。这也是我看书,剖析和欣赏中外文学著作的尺度。

毫无疑问,西兰帕的《少女西丽亚》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

他通过极为质朴的语言文字,忠实地反映了当时芬兰农民悲惨的生活。

芬兰当时是在俄国沙皇的殖民统治,加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更加剧农民的悲苦命运,导致破产。如尤哈(《神圣的贫困》里的主人公)本是一个“伐木热”的工人,他出来身上的破衣服外,一无所有。他勤奋劳动,节俭度日,终不能过上舒心日子,漂泊闯荡多年,不得不回到故乡,当佃户农民。曾经“租过一头牛买过一匹老驽马”发过家,但后来的日子:他整天忧心忡忡,愁吃,愁穿,愁住。时到中年头也秃了,牙也掉了,呈现未老先衰的样子。生活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未来一片渺茫。同样西丽亚沦为女佣后生活在辛酸和屈辱中,劳动繁重,所得菲薄,苦不堪言。

无产者的贫困和苦难就是这样。

书中揭示了农民革命的真正原因。他们惟有参加革命,别无他途。1917年十月革命,使芬兰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尤哈参加了革命,文章再现了革命的真实。作者有的强烈的爱憎,这种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里。

在书中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敌视和诽谤革命的“白色谎言”,如革命是“上当受骗”西兰帕用事实戳穿资产阶级的可耻行径和卑劣伎俩。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西兰帕是革命的文学家。正如列宁评价托尔斯泰的那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一面镜子”,我们不妨也可以说西兰帕也应是芬兰的一面镜子。

我对他的小说推崇,还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原因,就是他对田园风格的描写,写出了他对芬兰自然风光的绚丽,展现出具有浓郁的芬兰气息,似一幅幅图画:“千湖之国”的湛蓝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白夜的奇观,冰雪的山村,质朴的人民,尤其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给人以不同凡响的欣赏机会。正如我们曾经看过的俄罗斯风光美景,我们看到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给我们描写俄罗斯那幅员辽阔的的一样,我们看到作家的单纯朴素的风格和爱国情怀,让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动。

但西兰帕也有着他的局限性,作品有着明显的败笔。

他的作品,有着宿命论的痕迹。他把尤哈和少女西丽亚的悲苦当成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我认为,这说明,作者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当时尤哈和西丽亚作为个人是无法抗拒整个阶级的压迫和被剥削的命运,但革命中的抗中,可以说西丽亚没有。她总是在厄运中报已绝对顺从,即便被遗弃,也不愤然,还渴望在天国里相会。她即帮助过无产者,对牺牲的遗孀以帮助,可她也帮助过两个白色势力的亡命徒逃跑。即便是一丝一毫的朴素的阶级爱憎感情都没赋予西丽亚这个人物。也许忠实于现实,就有这种不觉悟的穷人。我读到这里虽有气愤了,但丝毫不影响我崇拜他。

从作品,我觉得西兰帕不是一个无产阶级作家,一个革命战士,但他同情革命,同情农民,至少是理想主义者。

总之,尽管西兰帕的作品有不足之处,但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革命的优秀作家,他的民族风格,清新刚健,纯朴朴素的笔调,是一般的作家没有的。我见识了西兰帕,他是芬兰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7次
最近更新:2012-02-24
创建者:wulukai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保頓 

xnffmwq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