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新面粉公司 |
释义 | 简介1912年12月19日,福新面粉公司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立于上海,它与茂新面粉公司共同构成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面粉企业集团。两公司共有12个厂,分设于上海、无锡、济南、汉口等地。每昼夜生产面粉96000多包,约占全国机制面粉生产能力的32%,所拥有的资本占全国私营面粉厂总资本的30.5%。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他们主要经营面粉厂、纺织厂,被人称为“面粉大王”和“纺织巨子”。荣宗敬(1873—1938年)、荣德生(1875—1952年)荣宗敬原名荣宗锦,晚号锦园。荣德生原名荣宗铨,后取号乐农。他们是江苏无锡西乡荣巷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兄弟二人从十几岁起,就在上海学徒。1896年,随其父与人合资开办钱庄,开始了经营生涯。1902年,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德生任经理,宗敬在上海任批发经理。1907年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12年,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其拥有的纱厂,也达4个。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成长经历祖父荣锡畴是往来于沪、锡两地的贩运商。父亲荣熙泰先在浙江乌镇一家冶坊做帐房,后经人推荐到广东当了清政府的厘卡税吏。母亲石氏。荣氏兄弟幼时入塾读书,并帮助母亲做家务干农活。荣宗敬14岁进上海南市铁锚厂学习帐房业务。翌年,到上海永安街源豫钱庄习艺。3年苦学满师后,到上海南市鸿升码头里街森泰蓉汇划字号(钱庄)当收解(跑街),负责承揽生意、联系客户等业务。1895年,钱庄倒闭后,他回无锡闲居。荣德生比荣宗敬小两岁。15岁时,到上海通顺钱庄学艺。18岁时,随父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帮理帐务。1895年,他在厘金局3年任期届满,便和父亲相偕离职回乡。 后来荣熙泰最终决定在上海开办钱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初八,广生钱庄在上海南市鸿升码头开业了,荣氏持股50%。 不久荣熙泰病逝。而广生钱庄是小本经营,获利不多,3个合伙人因为信心不足撤股退出,从1898年起由荣家独资经营。一年下来,没什么盈利。之后,荣氏兄弟决定向实业发展,1902年3月17日,保兴面粉厂在无锡正式开机生产。初期荣氏兄弟并不控股,直到1904年原大股东退出后,荣氏兄弟增资成为最大股东,厂名也改为“茂新”。荣氏兄弟又联合其他人设立振新纱厂,1907年建成投产。 后来,由于竞争加剧,茂新面粉厂连续发生亏损;1908年,荣氏兄弟跟着别人投机橡胶股票失败,连老本都赔了;1909年,做进口面粉贸易时又发生沉船意外,货物全部沉入大海。荣氏兄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荣氏兄弟被迫关闭了广生钱庄,保住了振新纱厂,而茂新面粉厂的其他股东纷纷出售股份。面对困境,荣宗敬决定借债扩大市场规模,最后向美商恒丰洋行借款12万两白银,购买了全套最新的面粉机。1910年,茂新获得新生,产能达到每年89万包,比建厂之初提高10倍,跻身于全国大厂之列。1912年,茂新营业利润达到12.8万两白银,还清所有债务之后仍有盈余。 建厂风波就在荣氏兄弟偿还完所有债务时,他们的两位得力助手,即分别管理销售和采购的王禹卿和浦文汀想自己独立办厂,并且找到荣宗敬借钱。最终,荣氏兄弟说服了王禹卿和浦文汀,并与王氏兄弟、浦氏兄弟合资,在上海新闸桥开了福新面粉厂,荣氏兄弟出资2万元占50%股份,荣宗敬出任经理。 发展福新开业几个月就赚了4万元,有股东便提出要分红,荣德生提议三年不分红以扩大规模,获得通过。1913年夏,福新租用了中兴面粉厂;同年冬天又建了福新二厂;1914年6月又建了福新三厂。此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粉销售紧俏。与福新的扩张同时,茂新又买下了惠元面粉厂,改为茂新二厂;还租用了泰隆和宝新两个厂子,并入股了九丰。 1915年,福新买下了原先租用的中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四厂;1918年,福新五厂在汉口建成,接着又租用了华兴面粉厂,后来买下改为福新六厂。至此,荣氏兄弟俩主要经营的10家面粉厂,每日产量可达到惊人的4.2万袋,而10家厂子中有5家皆是通过收购而得。 在面粉业兴旺时,荣德生就想扩展振新纱厂,并计划在上海建二厂,在南京建三厂,在郑州建四厂。因此他又提出暂不分红,但其他股东都不同意,荣氏兄弟最终退出振新,在上海筹办申新纱厂。不久买下恒昌源纱厂,荣德生入股四成,后来改名申新二厂。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荣氏兄弟积极参加了全国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同时准备趁此机会继续扩大自己的企业。他们派熟悉国外情况的人至欧美考察,购买新式机器,及时更换旧的生产设备。同时他们联合同业组织了面粉和纱布交易所。 为了改良麦、棉品种,荣氏兄弟在20年代初设立了农事试验场,进行实验工作。荣氏兄弟接受张謇“用教育来创进实业”的主张,积极兴办教育事业。1906年起,先后在无锡创办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小学,竞化第一、二、三、四女子小学,在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学校,鼓励工人子弟就学。1919年,为了培养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开设工商两班,并设有商店、银行和工场,供学生实习用。该校毕业生在以后荣家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到1919年荣氏的茂新、福新、申新三家总公司,已拥有12个面粉厂和4个纺织厂,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以上,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第二位,仅次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已经达到12个,其中茂新有4个厂,福新有8个厂,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量的1/3左右。不久,荣宗敬决定在汉口福新五厂附近设申新四厂,但荣德生认为负债经营风险大。后来因为荣宗敬决意上马申新四厂,导致总公司(1921年在上海成立了茂福申总公司,作为家族企业的统一管理机构)周转资金发生困难,拖债累累。这时,荣宗敬再次冒险,以接受极为苛刻的条件向日本东亚兴业株式会社贷款350万日元(折合220万两白银),终于闯过难关。从此,荣氏兄弟博得“面粉大王”和“纺纱大王”的称号,确立起大资本家的地位。 1922年,西方列强在医治好战争创伤后,带着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荣氏企业和全国所有民族企业一样,在内外压迫下,蒙受了不少损失。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为了加强竞争,荣德生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1924年,在申新三厂实行管理改革,聘用专家和技术人员替代工头管理生产,并制订出一整套厂规条例,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爆发,全国再次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荣宗敬积极参加抵制外货运动,捐助罢工工人。荣家企业在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高潮中开始转亏为盈,趁机再次扩大实业。1925年先后收买上海德大纱厂建立申新五厂,租办常州纱厂成立申新六厂。 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强令资本家摊派购买“二五库券”。宗敬在国民政府通缉的压力下,被迫购买了“库券”。之后,荣敬任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期间,又向银行抵押贷款购并3家工厂入申新系统。到1931年底,荣氏兄弟的申新纺织系统已有9家纺织厂,拥有纱锭46万枚,成为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业资本集团。但是,由于国内捐税繁重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实际上已经负债累累。1934年总公司资产总额为6800万元,负债却超过6300万元,大部分工厂被抵押了出去。国民政府实业部企图用300万元的低廉价格将荣氏企业据为己有,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也在1936年企图利用债权吞食申新企业,都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未能得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荣氏兄弟经营的大部分企业未向内地迁移,在战火中损失惨重。纺织厂方面,在上海的除申新二、九两厂因开设于租界之内,在白天能勉强开工外,其余各厂均遭破坏。面粉厂方面,上海福新各厂均损失严重。无锡茂新一厂、济南茂新四厂也未能幸免。宗敬于1938年1月避居香港,次年2月逝世。德生由汉口返回上海,照看留在租界的申新厂。申新四厂和福新五厂在抗战中相继迁入西南和西北,为支援抗战起过一定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德生积极恢复茂新一厂,并于1946年在上海组织“天元实业公司”,在无锡开设天元麻毛棉纺织厂。期间,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遂完全破灭。1947年,由他控制的茂新厂与上海几家大面粉厂合作组织同业联营组织“五厂公证”,曾垄断了小麦的采购,并且操纵了面粉的销售。1948年,德生主持将申新二、三、五厂和茂新厂组成总管理处,并出任总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荣氏企业虽有所恢复,但远没有达到抗战前的水平。 1956年,包括福新面粉公司荣氏企业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后,在荣毅仁的带领下成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 意义福新面粉公司的诞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抵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做出了一定贡献。另外在支援抗战方面也起过一定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后,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献出了自身的力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