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田铺乡 |
释义 | 福田铺乡位于湖南省衡山县东北部,南接南岳,北抵湘潭。传说福田铺附近的一丘水田中有一风水宝地,故人们称之为“福田”。因该地处衡山与白果、湘潭、南岳往来交通要道,过客不断,逐渐成一小镇,镇上店铺较多,“福田铺”因此而得名。 乡镇概况全乡现辖17个村,16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2005年至2007年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220元、3450元、3690元。 自然资源福田境内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金矿、高岭土等矿藏,花岗石蕴藏量达1.7亿立方米,其中,尤以黑色花岗石和白色花岗石极为罕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内青山绿水,竹木成荫,林木总蓄积量达20万立方米,松脂可割取面积达15000亩。 基础设施全乡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衡(山)娄(底)公路纵贯全境,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乡政府驻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已建成了商业和工业两个小区,程控电话已开通,电力、水源充足。 经济建设福田铺乡是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参与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推行“一季草一季杂交稻”耕作制度农民得实惠的一个实例。在衡山县白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该县农开办通过治溪改水、培植产业、打清泉井、建便民桥、修机耕路,给片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衡山县白云新农村示范片是省市的新农村示范点,该片涉及衡山县福田铺乡的白云、中塘、云峰、尊胜、云岭五个村和今年新增相连的南岳五个村。为参与白云新农村建设,该县农开办向省农开办争取到将土地治理项目从长江新苏项目区调整到白云新农村建设。 在项目建设内容上,他们在广泛地征求村民意见后,认为白云溪和云岭溪的治理是片区五个村最迫切需要治理的工程,并把治理这两条溪作为了今年的首要工作来抓。他们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入手,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分组分片层层负责,加班加点对两条溪进行河道疏浚,溪堤护砌,溪中坝闸修建,短短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工程任务。据该县农开办主任曹时国介绍,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7000亩,完成整治河道护砌3.55公里,新修堰坝8处,安装双吊点启闭机16台,新建跌坎4处,新修机耕路6.1公里,新建机耕桥6座,土地平整500亩,片区农田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粮食亩产量提高200余斤,还在区内举办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期,扶助龙头企业2个。在此基础上,衡山县农开办还注重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他们在中塘4组兴建了沁春泉解决了近百人饮水难问题;建设了双江坝便民桥结束了白云村部分家庭不通车的历史;在白云溪和云岭溪两岸修建的水泥路和机耕路,为白云片五个村6000多人生产和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他们还以培植产业来带动农民增收。除实施了4000亩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推行“一季草席一季杂交稻”耕作制度外,他们支持养鸡产业的发展,并向省农开办申报了衡山湘旗农牧有限公司年产1200吨的衡山黄鸡熟食加工扩建项目,该项目竣工后年收购加工衡山黄鸡400万羽,年新增收入1.132亿元,农民可增收2000万元左右。该公司已在示范片投资560余万元建立了衡山黄鸡种苗繁育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800余农户从事黄鸡养殖。 文化艺术铺乡皮影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是在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皮影戏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有“南影”、“北影”之分。衡山皮影属于“南影”分支,福田铺乡皮影为 衡山皮影代表,在全国颇负盛名。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2006年,福田铺皮影被列为湖南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福田视察群众文化活动,对福田皮影给予高度评价,并接受了唯一民间艺术礼品—影人造型。 表演艺术“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福田皮影表演一般是一套锣鼓一人打、一堂“菩萨”一人耍、前后两台两个人、两人合唱一台戏,俗称二人班,几乎集所有传统表演艺术(如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之大成。其演唱技艺和表演形式为“二十四决”:生、旦、净、丑四角,喜、怒、哀、惧四情;平、仄、霸、汉四音,腔、板、词、韵四格;尊、清、呼、唤四款,唱、渡、做、打四功。 影型制作皮影制作极为复杂,按材料不同可分为纸影和皮影。纸影和皮影的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各有千秋,几乎集中了所有的中国造。型艺术(如剪纸、窗花、门画、工艺艺术、雕刻)。从选材到成型上戏,经过选材、画稿、过稿、镂刻、重彩、缀合等二十多道工序,3000余刀手工雕刻而成。影人的制造小巧玲珑,以正侧面为主,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结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鱼鳞、星眼、梅花、松针等;其特色采用传统的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和风格。皮影制品不仅用与演戏,而且可用于双手耍玩娱乐、还可置于窗前或白墙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吸引了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垂涎,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乡镇景点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因座落在云密峰下而命名。从县城西行约20公里,便到了云峰村的中心位置——云峰桥,桥的右侧是一个狭长的山谷,左为云密峰,右为紫盖峰。沿着狭谷的小道蜿蜒而上,过禹王桥,在云密峰的峰半,有一块天然的巨石。巨石的左边是一条当地人称作禹溪的小溪,顺溪而上是大禹岩,再2公里左右到达隐真坪,隐真坪上有座隐真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据当地人介绍,在巨石的右边以前也有一条禹溪,大跃进时被填平开辟成水田,巨石的周围以前都是乱石滩,后被慢慢地开发成晒谷坪和建房地基。1997年,巨石被一农户砌房时砌进了厨房的墙体。正是这块巨石,被疑似为失踪千年的“禹王碑”。 历史文物福田铺乡禹王碑从巨石的地形特征看: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过隐真坪,复渡一二小涧,攀萝扪葛,至碑所”。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之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巨石周围有禹溪、禹王桥、隐真坪、大禹岩等地名,且禹溪环巨石绕行半周(另一条禹溪大跃进时开辟成水田),地形地貌与古籍记载相符。从专家学者的考证看:早在八十年代,南岳文物处旷文辉先生根据古籍记载,一直在云密峰和紫盖峰之间寻找。1984年在云峰村望隐桥侧发现一巨石:重十余吨,有一不规整的两虬相交平面向中间微凹,面上有不规整纹饰,明显可见人工凿痕。据旷文辉先生回忆,当年发现时,从石顶往下看,隐约可见石右有字5行,每行13字,石左上端有字3行共12字,字型奇特,无人相识。当即判定可能是古禹碑并向衡山文物所反映,可惜当时没得到有关部门重视。 2007年6月20日,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江文辉邀集有关专家到实地对巨石进行鉴定。在拆除了巨石上的墙壁后,专家们对这块巨石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考证。最后专家们一致认定:禹碑遗址在此无疑,但巨石因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已破损磨蚀,无明显可考字迹,是否禹碑母本,有待进一步考证。对这一结论,一同来考证的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研究禹碑近30余年的童文杰先生不以为然,他认为禹碑母本如清晰可辩,肯定是伪造品,原因有三:一是从当时刻碑工具来看,禹碑应是5000年前所刻,属新石器时代末期,雕刻工具落后,本身刻痕不是很深;二是从禹碑刻面来看,文字刻在巨石斜面,斜面的自然风化腐蚀强度比竖面大;三是从人为破坏来看,随着人类的发展,禹碑从隐藏在深山密林之中逐渐被开发为人类居住场所,据当地老人回忆,小时候他们在此放牛砍柴,常坐在石碑上乘凉,对上面奇怪的文字刻痕,喜欢用柴刀和石头打砸。至1997年石碑被砌进墙体并打掉一角,破坏更为严重。由于种种原因,禹碑不可能看清明显字痕。然而看不清楚又不能认定巨石是禹碑,这本身就很矛盾。童老表示:根据巨石上有人工凿痕,及周边的地形环境,完全可以认定巨石就是禹碑母本。另据村民王代桃介绍,在八十年代石碑未被凿毁前曾拓印两字,可惜未留下来。经现场专家核对其回忆写出所拓的两字,疑似岳麓山禹碑第一行头一字和第三行头一字。虽然因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现留的禹碑石壁已破损腐蚀,无明显可考的字迹。但故老相传,此处石壁上确实曾刻有无人可识的文字,专家也在石壁上找到了曾凿字的痕迹,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心人对禹王碑的重视,“衡山禹碑”一定会脱下神秘面纱,还历史以本来,现真颜于世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