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福利社会学
释义

福利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近代以来社会学家的社会福利理想、当代社会福利思潮、社会福利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社会福利对象、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实现方式和社会福利组织等社会福利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分析蕴含在这些问题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社会平等与社会公平、资源分配等深层问题;专题讨论了全球化当代中国的社会福利,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重点发展项目;强调指出了富有内在活力与可持续增长的社会福利模式,在于国家干预的社会再分配、慈善事业与社会投资的有机结合。

基本概况

福利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对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进行干预或调整,缩小二极分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并使之达到当代应有的水平。福利社会制度是按人的低层次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进行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即按人的全部合理需求进行分配。因此,从社会财富的分配角度讲,福利社会制度是“按需分配”制度的初级形式。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福利国家的这些目标实现得都不太理想。在其制度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制度运行所可能产生以及已经产生的后果;福利国家的危机 如果从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福利国家”算起,西方福利国家发展到当代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作为一种政体,福利国家承担了其公民的绝大部分生活费用。为了有效地管理公民的社会生活,西方发达国家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公民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障计划,最终使福利国家具有明显的国家社会主义的特征,其中,福利制度最完善的瑞典、挪威和丹麦等国又被称为北欧社会主义。在这些高福利的国家中,瑞典的经济成就尤为引人注目:它创造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等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渴望得到的经济奇迹。瑞典是福利国家的“窗口”,所以瑞典社会福利制度运行的效果如何对所有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影响

社会福利是指为了促进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生活水平而提供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广义上,社会福利包括四个因素:收入补贴计划、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务。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成了“福利国家”,如西欧、北欧各国。各个国家的实际做法不尽相同,福利国家一般是指私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险、卫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是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力量,主要是在分配领域,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通过税收和福利补助调整不同阶层的收入,缩小二极分化,缓解不同阶层的矛盾,使社会获得稳定。如在英国保守党执政的1994—1995年,最上层20%家庭的平均初始年收入是40330英镑/年,与最下层20%家庭年收入2024英镑/年相比,二者收入差距是19.9倍;在考虑货币福利、实物福利和税收后,最终收入分别变为28640英镑/年和7720英镑/年,二者相比为3.7倍。法国医疗保险是由国家和私人机构共同经营的,但是国家的色彩强一些,所以它的体系有社会主义的味道。在法国只要一人工作,一家人都会获得保险。不仅大公司要为雇员提供保险,小公司也有这个义务。失去工作也不会马上失去医疗保险。加拿大则拥有世界上最慷慨的医疗保健制度。这个保健制度由政府提供,费用都由国家承担,比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法国还好。如果按美国人的观点,至少在医疗保健上,加拿大实行的是共产主义制度。因为是全民保健,每一个公民和永久居民均可以享有,它包括所有主要医护和治疗。德国是世界上福利制度最慷慨的国家之一,德国一个四口之家的补贴每月可以达到1600欧元,但同时该国却面临着高失业率。很多经济学家都担心这种“慷慨”福利政策会养“懒汉”。在德国,有些低工资工人也可以享受到福利待遇,大约有100万接受该项福利的人有正当工作。德国首相默克尔承认,有很多德国人就为了能够领到津贴,而有意缩短工作时间,相比之下,印度是个贫穷国家,印度人民院(下院)22日以高票通过了执政党联盟提交的《国家农村雇佣保证法案》,决心解决印度最大问题——贫困问题。根据规定,所有的农村家庭都是这项法案的实施对象。法案将保证每户家庭人均每天得到最低60卢比(约合12元人民币)的生活费和100天的劳动时间。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扶贫法案,对全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长期受到失业和贫困困扰的印度来说,此举是该国迈向福利国家的第一步。

社会体现

2006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印度百姓看病不难》的报道:印度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建立了一套包括国家级、邦(省)级、地区级、县级和乡级医院在内的政府医疗服务体系。除此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与此同时,政府也鼓励私立医院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为贫穷患者适度减免医疗费用。如此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医疗网络。条件不太好的医疗中心,承担着大众的医疗服务;而私立医院,则为那些对医疗有较高要求的人提供服务。

印度大学每学期的学费据2006年4月7日《环球时报》报道,是200卢比(约合4.65美元)。住宿费是60卢比(约合1.40美元)。教材自己到书店购买。收费最高的信息技术学院每学期学费也不过600卢比(约合13.95美元)。瑞典在个人所得税中实行超额累进制(最高时边际税率曾达85%),在收入政策上照顾低收入者,加上福利制度中一些扶贫措施,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社会两极分化。1977年瑞典全国收入最高的10%的人和最低的10%的人的收入差距经税收和福利相平衡后由10比1降到大约4比1。这一政策使国民收入分配产生了有利于劳方的变化,劳动所得(工资加雇主为其支付的相当工资总额约40%的社会保险金)与资方所得(利润加折旧费)相比已由战后初期的1比1,上升为六十年代的2比1和七十年代的3比1,有些年头甚至达到4比1。这种发展使财产占有的差距也在缩小。1930年至1970年间占家庭总数1%的最富有者的财产占家庭总财产的比例由47%降到23%。社会结构因此开始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枣核型演变。据《南方》杂志报道:巴西虽然是拥有1.8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赶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并且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全民免费义务8年教育和全民社会保障制度。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主张“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对社会福利的基本主张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帮助,为了取代‘福利国家’这个概念,我们应当提出‘社会投资国家’这个概念,这一概念适用于一个推行积极福利政策的社会。”一句话,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而不是不要社会福利。“用‘福利社会’取代‘福利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约定的基调,……,福利供给的重组应当与积极发展公民社会结合起来。”与此相应,布莱尔在总结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工作重点时,把优先权赋予教育、教育、教育。”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对“福利国家”的讨论“把重点转向了‘对可能性的再分配’对人类潜能的开发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取代‘事后’的再分配。”

西方模式

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有二种不同的模式,一种传承英国的《济贫法》传统,以有选择的补救和扶助贫困者和贫困家庭作为政府社会功能的基本出发点,一种因袭德国的《社会保险法》,以制度性的阶级调和作为政府社会干预的基本措施,使社会各阶级都承担工业社会的风险。这两种模式相互影响,成为西方建设福利国家的蓝本。总而言之,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市场本身无法回避和克服的缺陷,迫使国家不得不利用政治权力保护公民免受社会风险,成为建设福利国家的基本共识。在这种共识的指导下,西方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再分配。以30%左右的税率将财富从个人征收到国家手中,然后将其中的30%—80%转移支付到社会各阶层。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转移支付率占平均税率的30.7%,西德为55%,瑞典为78.9%,英国为78.4%。⒁根据社会转移支付率占平均税率的比例,瑞典和英国是典型的高福利国家,国家福利功能大,美国是低福利国家,国家福利功能小。国家福利功能小并不一定意味着福利小,因为福利可以来自于国家,也可以来源于市场和社会。目前流行的学说是以福利社会取代福利国家,救济式的消极扶贫转向积极的福利政策。但无论如何,社会福利保障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总体上说,建设福利国家、福利社会,是通过对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进行干预和调整,缩小二极分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通过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等。

历史原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各种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序上升。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一种,是对生存的基本需要,它是推动人的行为的最强大的动力。如果人的这种最基本的生理机能需要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人的生存就会很困难,他的生命就缺乏最基本的保障。因为他的生命的存在缺乏最基本的保障,他就会为此而无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在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中,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的对生命延续的需求。在低层次需求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前,对大多数一般人来说,很难产生高层次需求。这种低层次需求,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内容和含义,对其需求满足的程度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同一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对低层次(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构成了社会平均的低层次需求水平。个人与社会平均的低层次需求水平之间的差距过大,其满足程度过分的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对低层次的需求。

当人的低层次需要,生理、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最低程度的满足时,人就可能会铤而走险,尤其是对青壮年来说,青春的血液使他们不可能坐以待毙;当这个人群占人口的较大比例甚至是占多数时,暴力革命就必然爆发。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统治者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是有正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公正、正义价值观念的追求,西方各国终于先后形成了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的理念并予以实行,使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相对平稳的发展起来。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有劳动能力而不从事劳动,靠流浪乞讨生活的人被视为懒惰。在工业社会,大工业形成大市场,市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在冷酷的市场竞争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赢利的工具,一切不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个人都被无情的抛弃。疾病、伤残、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减员、技术进步、个人技术知识的老化、陈旧过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等等,都可能使非懒惰的人们失业,丧失生活来源,使他们陷入无以为生的困境。他们是工业化、市场竞争的牺牲者。这种牺牲也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可能组织起来敌视、反对、对抗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与不合理。如此,社会阶级矛盾就趋于尖锐的对立。如何对待、处理这种矛盾,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既表现在政治制度方面,又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公正与正义的追求不同。这里,主要由知识分子形成的对社会公正、正义价值目标的文化氛围,是政府采取不同政策的基础因素。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当人民无法为自己获取一种对于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时,……,政府就应当进行干预,并且为人民提供这种东西。理查德·蒂特马斯说:政府越来越被认为是有适当的职能,甚至是义务去解除穷人,甚至是社会所有阶级的痛苦与张力。比特里斯·韦伯认为:政府全面的保护所有个人的政策,是一个对症下药的、满足公民最低需要的政策。

福利国家的出现,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和社会公正、正义的价值观念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政府出面提供与个人及家庭收入相应的最低收入保障;二是政府有责任帮助个人和家庭抵御社会风险可能带来的危机;三是政府保证所有的个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享受尽可能最好的、不确定上限的服务。⒄福利国家是工业化时代国家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同时,福利国家的兴起,与这些国家普遍推行的民主普选制密不可分。公民的投票影响、左右了参加竞选的各政治党派和候选人的政治态度和策略,而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人群总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尽管他们需要社会帮助的需求可能有所不同。任何参加竞选的党派都不能忽视这些群体手中的选票,当然也就不能忽视这些群体的利益诉求。可以这么说,正是普选制导致了国家政策法律对社会各阶层的认同。

社会分配

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尽管这个理想在今天还远不能实现,但它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不能放弃的。正如物理学中的理想状态,汽油发动机通过汽油的燃烧产生热能,并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理想的状态是100%的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这在目前是不可能的,目前的转化率大约只有30%左右,但100%的转化——这种理想状态是科技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正是在这个理想目标的召唤下,科技工作者们正在付出努力,一代又一代,不断的将转化比例提高。尽管最终也不可能实现100%的转化,但99.99%的转化率,也是十分理想的成就。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最高理想状态,正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劳动者阶级及其政党应当追求的目标,最终可能也无法实现“完全的按需分配”,但大部分的实现将会使劳动者阶级获得极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这个理想是劳动者阶级的政党应当追求的理想目标,离开了这个理想,劳动者阶级的政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资本家阶级已经过上了基本上能够“按需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生活,而劳动者阶级政党存在的必要就是站在劳动者阶级的立场,为劳动者阶级谋取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瑞典社民党是全世界劳动者阶级政党的榜样。瑞典社民党党纲指出:瑞典社民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强调“在资本与劳动的冲突中,社会民主党始终代表劳方的利益。社民党现在是、而且永远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政党,始终是资方统治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的对手。”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上来说,瑞典社民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因为社民党不仅在理论上旗帜鲜明的坚持做劳动者阶级的代言人,在实际行动上,在其执政的过程中,极大的维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1.社民党长期执政并坚持进行社会变革的结果使瑞典在西方国家中成为社会差距最小、社会再分配程度最高,而工资和奖金收益之类的市场收入占职工可支配收入比例最低的国家。2.社民党把建立全面的社会福利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中间站”,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将其推广到人生的全过程和全国人民。企业每年按法律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险费后即不必再为其生老病死操心。而职工无论干什么工作或居住在什么地方都可享受到大体相同的社会保障,因而对经济结构变革和社会变革持欢迎态度。 3.社会差距较小。长期以来瑞典在个人所得税中实行超额累进制(最高时边际税率曾达85%),在收入政策上照顾低收入者,加上福利制度中一些扶贫措施,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社会两极分化。”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在目前不可能实现,但一个理性、人道的社会应当尽可能的为社会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提供不确定上限的福利服务,以使他们不断的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瑞典为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墓地”的整套社会福利,这个福利政策,主要是有利于位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民众,因为资本家阶级不需要这个福利。或许在其他国家,受经济发展状况水平的制约,目前还不能提供如此优厚的社会福利,但作为人类理想的最高目标的追求者,这是目前应当追求的目标,为劳动者阶级建设福利社会。福利社会制度是按人的低层次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进行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即按人的全部合理需求进行分配。因此,从社会财富的分配角度讲,福利社会制度是“按需分配”制度的初级形式。

中国发展状况

当今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四个阶级: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其中劳动者由分化为发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个子阶层。国家管理人阶层,即由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者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在1999年,这个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2.1%。资本家阶层。主要由大、中资本家组成。在1999年,以大、中私营企业主构成的资本家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0.3%以下。中产阶级——即中间阶层,从来源上看,包括“传统的中产阶级”和 “新中产阶级”: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7%左右。劳动者阶层。这个阶层被细分为三个子阶层:贫困型、温饱型、发展型。贫困型:主要指贫困山区的农民、年老体弱和无技能的城市下岗职工、失业和半失业人员等。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10%左右。温饱型: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体力劳动为生。典型的如一般企业的产业工人、服务行业中的普通服务员、建筑业的民工、自给自足的农民、小个体户、普通营业员等。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70%左右,是社会的主体。发展型:是指智力型劳动者,他们是劳动者阶层的最高层。典型的如技术工人、公司中的普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中介行业中的一般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等、个体工商户、中小学教师等。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10%左右。整个劳动者阶级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90%左右,中产阶级占7%左右,国家管理人占2.1%,资本家占0.3%以内。

《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从分配制度上说,就是以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最高目标。当然这个目标目前还远不能实现。因此,《党章》又规定: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

制度改革

当前进行的改革,是对各种制度的革新和扬弃。制度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这种调整,是以追求公平与正义为最高价值目标?还是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直接关系到利益调整的结果。无须讳言,在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错误思潮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二极分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基尼系数已达0.47,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警戒线为0.40)。当代中国社会的四个阶层中,劳动者阶层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中产阶级尚未壮大,资本家阶级是极少数人。劳动者阶层已沦落为弱势群体,在工资、教育、医疗、住房、下岗、劳动保障等重大社会问题上,其利益被严重剥夺,社会出现严重的不公正。高昂的大学学费、医疗费、住房价格已成为压在劳动者阶层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加上低工资、极低的生活保障、失业、下岗、养老等等问题,劳动者阶层已不堪负重。劳动者阶层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处于温饱、贫困线上,一旦发生较大的疾病、子女上大学、需要购房、意外事故等,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灾难性打击,他们随时有可能因此而崩溃。有病无钱医治、因下岗生活困难、因交不起大学学费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在一个社会阶层多元化的社会里,不同阶层对社会需求、期望的不同,要求社会对此作出积极的反应,求同存异,最大限度的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平衡、整合各阶层的利益,使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缓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从而使社会趋于稳定发展,避免大规模的暴力阶级斗争。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安定对每个阶层的成员来说都是重要的。

每个阶层因其对社会的期望的不同,对社会公正、正义的理解和要求也就不同。对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而言,他们对公正与正义的企求集中在机会公正,期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公正的平等竞争的机会;对于年老体弱、病残、低文化、低技能的温饱型、贫困型劳动者来说,则更希望社会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失业救济、必须的生活保障、住房帮助、免费教育等社会福利;对发展型劳动者来说,对社会保障和机会公正的要求兼而有之,他们一方面渴求发展机会的公平,一方面因自身财产的有限而期望社会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对于贫困型劳动者阶层,救济、补救式的社会福利保障是必不可少的,理性、人道的多元化社会应当为他们提供必需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对于温饱型劳动者阶层,这种补救式的社会保障可以使他们免于陷入贫困型之中。

公正包含二方面的内容,一是机会公正,二是结果公正。机会公正是结果公正的必要条件,没有机会公正,不可能有结果公正。同时,公正与正义具有时代的含义,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以及法律制度,应当体现当代应有的公正与正义。对整个劳动者阶层,尤其是中、青年劳动者,教育——包括正规的大学教育和各种应用技术的培训更新,是劳动者阶级改变生存状况和向上流动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投入,这种在英国被称为积极福利政策的福利制度,已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方式。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更新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更易于找到合适的工作,摆脱贫困状况走向向上发展之路。这种积极福利政策是追求社会机会公正的具体体现。试想,一个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青年如何与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青年进行竞争?尽管在考取大学时对他们的录取分数线是相同的,但他们之间的竞争显然没有真正的机会公正,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教育环境差距太大,他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机会公正,是社会各阶层均认可和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因此,一个理性的多元化社会应当尽可能的利用这种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实现事实上的机会公正。

代表国家

瑞典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政治理念构建了一个福利国家,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慷慨的和昂贵的福利计划,承担了其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生活费用。为了维持国家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就需要不断地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扩大政府在工业生产中的份额,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税收比例。而越来越大的社会福利开支、越陷越深的财政债务危机以及越来越低的管理效率等等,促使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在1990~1995年期间,瑞典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4%,其中1991~199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负数,失业率从1990年的2.1%上升到1993年12.5%。9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被迫放弃了以扩张公共部门为基础的充分就业政策,削减了其广泛而普遍的各种福利权利。英国学者斯赫特等人认为,瑞典福利国家已经处于危机之中,而且瑞典的危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为瑞典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经典体现。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介于国家社会主义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

图书信息1

书 名: 福利社会学

作 者:景天魁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303105908

开本: 16开

定价: 44.00 元

内容简介

《福利社会学》内容简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福利体系,不同于“福利国家”和“高福利”制度,它不追求所谓“福利最大化”,不片面强调福利水平,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既保持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又让广大人民普遍从经济发展中获益,及时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它不追求绝对平等和抽象公平,而是追求底线公平,即在追求基本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承认个人、群体和阶层之间依贡献等合法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合理的、适度的福利差别,

目的是激励每个人积极性、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并视此为保持社会健康永续发展的前提;它不追求片面的、不计长远利益的经济增长,而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维持生态平衡,通过提倡健康的、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就意味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建设的福利社会学,其研究主题应该有所转变。它既不是片面地研究怎样追求福利最大化,也不是研究怎样做到福利最小化;既不是孤立地研究怎样增进福利,也不是研究怎样降低福利;而是在整体上,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相互关联和统一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福利与社会的关系,探讨它们实现协调和均衡的机理,将福利发展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此为主题和己任的福利社会学,才有可能促成福利社会学的新兴。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福利社会学基本概念

一、福利的词源考察

二、社会福利

三、社会保障

第二节 福利社会学研究对象

一、福利社会学的产生

二、福利社会学研究对象

三、福利社会学学科定位

第三节 福利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福利社会学方法论

二、福利社会学基本方法

三、福利社会学具体方法

第二章 社会福利思想(上)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福利观

二、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批判

三、未来社会福利的展望

第二节 西方古典社会福利思想

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英国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三、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四、英国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五、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

六、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七、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节 西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演进脉络

二、福利国家的福利思想

三、“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思想

四、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思想

第三章 社会福利思想(下)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类型

一、儒家型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道家型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墨家型的社会福利思想

四、法家型的反社会福利思想

五、儒道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思想

六、农民型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变迁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秦汉至清末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近代时期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特征

一、德治主义的特征

二、平均主义的思想特征

三、封闭性特征

第四章 社会福利体制

第一节 社会保险体制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四、社会保险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社会救助体制

一、社会救助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

四、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公共福利体制

一、公共福利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福利的基本原则

三、公共福利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社会互助体制

一、社会互助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互助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互助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 社会福利需求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 福利需求的基本理论

一、福利需要和福利需求

二、社会福利需求的特性

三、社会福利需求的调适

第二节 现代公民的基本福利需求

一、工作福利需求

二、保健福利需求

三、养老福利需求

四、安全福利需求

五、教育福利需求

六、居住福利需求

第三节 弱势群体的福利需求

一、弱势群体及其福利需求

二、传统弱势群体的福利需求

三、边缘人群的福利需求

四、移民的福利需求

第六章 社会福利供给与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福利供给要素

一、供给主体

二、供给客体

三、供给内容

四、供给方式

第二节 家庭的福利供给

一、家庭是福利供给的基石

二、家庭福利保障的形式

三、家庭福利保障的特点

四、中国家庭福利保障功能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政府的福利供给

一、政府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地位

二、现代政府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责任

三、政府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错位现象

第四节 单位的福利供给

一、单位福利的含义与功能

二、中国的企业福利制度

三、国外的企业福利制度

第五节 慈善组织的福利供给

一、慈善组织概述

二、慈善组织在福利供给中的作用

三、加快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七章 社会福利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社会分层视角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

二、从社会分层角度看社会福利

三、从社会福利角度看社会分层

第二节 社会福利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一、社会福利与贫富差距

二、社会福利与阶层关系

……

第八章 社会福利与社会运动

第九章 社会福利与文化建设

第十章 社会福利与社区建设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指标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福利的路径选择

图书信息2

书名:福利社会学--现代社会学文库

图书编号:2149499

出版社:社科文献

定价:22.0

ISBN:780230145

作者:范斌

出版日期:2006-08-23

版次:

开本:

简介:

本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近代以来社会学家的社会福利理想、当代社会福利思潮、社会福利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社会福利对象、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社会政策)、社会福利供给(提供)、社会福利实现方式和社会福利组织等社会福利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分析了蕴含在这些问题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社会平等与社会公平、资源分配等深层问题;专题讨论了全球化当代中国的社会福利,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重点发展项目;强调指出了富有内在活力与可持续增长的社会福利模式,在于国家干预的社会再分配、慈善事业与社会投资的有机结合。

目录:

第一章 社会福利与福利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缘起和发展

一 社会福利产生的缘由

二 社会福利形态的变迁

第二节 社会福利概念辨析

一 社会福利概念界定的困难性

二 国内外学者的解释

三 两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第三节 福利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 福利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 福利社会学的性质和内容

三 有关研究方法的思考

第二章 社会学视野下的福利观

第一节 古典社会学的福利观

一 斯宾塞与社会福利

二 涂尔干与道德福利

三 韦伯与官僚福利

第二节 结构功能主义的福利观

一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 结构功能主义对福利的认识

三 结构功能主义的福利理论流派

四 简要评价

第三节 社会冲突论的福利观

一 社会冲突论的基本观点

二 社会冲突论对福利的认识

三 简要评价

第三章 主要社会思想流派的福利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福利观

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福利观

二 列宁的福利观

三 邓小平的福利观

第二节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三大支柱

一 民主社会主义

二 新自由主义

三 “第三条道路”

第三节 女权主义、生态主义和社会发展理论

一 女权主义

二 生态主义

三 社会发展理论

第四章 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 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一 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特征

二 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缘由

三 社会福利制度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一 社会福利制度的分析框架

二 蒂特马斯的“三种模型”

三 艾斯平一安德森的“三个世界”

四 福利制度分类方法之比较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一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 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 社会福利制度重构的思路

第五章 社会福利对象

第一节 福利对象区分与福利需求

一 福利对象及其区分

二 社会福利需求

三 福利需求满足的优先性

第二节 弱势群体的福利需求及诉求

一 弱势群体及其生存状态

二 弱势群体的福利诉求

三 弱势群体的增权和福利保障

第六章 社会福利供给

第一节 家庭

一 家庭福利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二 西方家庭福利角色与功能的变迁

三 中国家庭福利角色与功能的变迁

第二节 社区

一 社区服务与福利供给

二 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

三 目前我国社区福利供给的重点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

一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

二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福利供给中的作用

三 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四 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组织与能力建设

第四节 政府

一 政府作为福利提供者的必要性

二 我国政府在福利供给中的作用

第五节 社会福利供给网络的整合问题

一 社会福利供给网络整合的意义

二 中西方社会福利供给网络比较

三 当今社会福利供给体系的三种类型及其思考

第七章 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第一节 第二次分配

一 第二次分配及其含义

二 第二次分配的实现途径

三 第二次分配的社会整合功能

第二节 慈善:第三次分配

一 慈善的第三次分配功能

二 慈善过程中的三个主体及其关系

三 慈善实现过程的三大载体

四 关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建设

第三节 社会投资

一 再分配福利国家的困境

二 社会投资的内容与特征

三 资产建设社会政策

第八章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福利

第一节 全球化、风险社会与社会福利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

二 风险社会与社会福利

第二节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福利

一 单位化福利体制及其解体

二 人民公社保障体制及其解体

三 当前我国社会福利体制重构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社会福利建构的原则和方向

一 社会福利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

二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基本项目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