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建白茶 |
释义 | 福建白茶主要茶区产地为闽北的政和、和闽东的福鼎等县。福鼎原为主要白茶产区,解放后主要生产制造红茶、绿茶,近年来,因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药用价值逐步被认可,根据市场的需要恢复一部分白茶生产。以上两县,不但是福建白茶产区;也是福建茶叶主要产区,这和其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分不开的。 福建白茶简介福建白茶主要茶区产地为闽北的政和、和闽东的福鼎等县。福鼎原为主要白茶产区,解放后主要生产制造红茶、绿茶,近年来,因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药用价值逐步被认可,根据市场的需要恢复一部分白茶生产。以上两县,不但是福建白茶产区;也是福建茶叶主要产区,这和其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分不开的。 产地福建白茶产地的气温年平均常在18—19℃之间,一般最高在七、八月,达41℃,最低在一月,曾降至零下8℃。在十一月下旬常出现霜冻,为期3个月左右,茶树一年有9个月的生长时间。年雨量平均达1600—2300毫米,年分布以茶季期间最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8%—82%之间。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为原料茶的福鼎白茶种植区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8.5℃,年降水量1669.5mm,年相对湿度80%,山区平均无霜期228天。 特点福建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生态环境政和大部分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多在400—1000米。最高峰达1300余米。东北部茶区为红壤类土壤,中等坡度的丘陵地多属红壤、幼红壤。丘陵或山坡下端多为灰化红壤。土层深厚达100—150厘米,质地多为壤粘土、粘壤土及砂壤土。空隙度50%以上。酸碱度5—6。有机质含量中等。肥沃度表面底层较一致,茶根深入底层。西北部山岭地区多属黄壤类土壤,土层深厚在100厘米左右,质地大多与红壤相似而比较疏松,空隙度表层在53%以上,底层50%以下。 酸碱度5.5—6.4。肥沃度表层较肥。由于土壤发育及人为耕作影响,形成有黄壤、灰化黄壤等,其中灰化黄壤土层深达150厘米,有机质丰富。福鼎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除滨海一带有少数的低山、平地外,大多海拔在500—800米,乃至1000米以上。太姥山即分布于境内东北部。 茶叶分类福建白茶依其不同的茶树品种和采摘标准可分为如下几种:采自大白茶茶树者称大白,采自水仙茶树者称水仙白,采自菜茶茶树者称小白。 在大白茶茶树只采一芽者,其制成品称称白毫银针。 在大白茶或水仙茶树采一芽二、三叶者,其制成品称白牡丹。小白的制成品称贡眉、寿眉。 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 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它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历史渊源关于福建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福建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现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而白茶制造的历史据《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约始自150多年前,首先由福鼎县创制的。当时的白毫银针是采自菜茶茶树,约在1857年自福鼎发现大白茶后,于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政和县在1880年发现大白茶,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水吉(当时属建瓯县,现属建阳县),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间。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传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白毫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保健功效福建白茶除了含有其它茶叶固有的营养成份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国内外医学研究证明,长期饮用白茶可以显著提高人体内脂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胰岛素分泌量,延缓葡萄糖的肠吸收,分解体内血液中多余的糖份,促进血糖平衡。白茶含有丰富的多种氨基酸,其性寒凉,具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效,在产区内夏季啜一杯白牡丹茶水,很少会中暑,因此白牡丹是当地茶农夏季必备的白茶之一。在中国华北及福建产地被广泛视为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故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攻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现在太姥山还有一株具有170多年树龄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名曰“绿雪芽”。 白茶存放时间越长,其药用价值越高。白茶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可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病。同是时白茶还有防辐射物质,对人体的造血机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减少电视辐射的危害,因此在看电视过程中多喝一些白茶是是百利无一害,尤其是少年儿童更应该提倡多喝白茶,有利于保护眼睛,健康身体。 品质特征品质好的白毫银针茶,外形条索肥壮挻直毫密,色泽银白闪亮,整齐洁净,内质香气清高,毫香特久,鲜醇嫩爽,汤色杏黄清澈,叶底幼嫩肥软匀亮; 白牡丹茶外形叶张肥嫩,毫心肥壮,叶态伸展芽叶连枝叶缘垂卷,破张少、匀整,色泽灰绿,毫色银白,洁净,无老梗、枳及腊叶,内质香气清鲜纯正,毫香浓显,汤色淡杏黄,清澈,清醇清甜,嫩匀,叶底叶色黄绿,叶脉红褐,叶质柔软鲜亮; 贡眉(寿眉)茶外形毫心多较肥壮,叶张稍肥嫩,芽叶连枝,叶整紧卷如眉,匀整,破张少,灰绿或墨绿,色泽调和,洁净,无老梗、枳及腊叶,内质香气清纯,毫香显,汤色浅橙黄,清澈,滋味清甜酵爽,叶底柔软、嫩亮、毫芽多; 新工艺白茶外形条索粗松尚卷曲,褐绿色,匀整,洁净,有嫩梗,内质香气略显板栗香,酵厚爽适,汤色橙而清澈,叶底匀整舒展。 品鉴技巧品茶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福建白茶的一般品尝有四个步骤:尝茶:从干茶的色泽、老嫩、形状,观察茶叶的品质。 闻香: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清香。观汤: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之过程,茶叶溶解情况及茶叶冲泡沉静后的姿态。 品味:品赏茶汤的色泽和滋味。品饮前,先用“高冲、低斟、括沫、淋盖”等传统的方法冲泡。品饮时,用右手食指、拇指按住杯边沿,中指顶住杯底,戏称“三龙护鼎”品茶工于煎,重在品茶汤的汤花。对茶汤的色、香、味,形以色为主。 福建白茶的选购常识。正常气温年景,新茶一般在谷雨前十天内即可产出;真正叶片营养丰厚的茶草应在谷雨前后几天内。选购品尝“福建白茶”通常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即从干茶和泡茶两个角度考量茶的“色、香、味、形”。 一是干茶评赏。 望色:通过观望应具备铁青(深度青色)透翠,老嫩、色泽一致,可见烘制到位。闻香:通过嗅闻应具备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气,尤其是有如烧板栗那种香味或幽香的为上乘;有青草味的说明炒制功夫欠缺。嚼味:通过细嚼应具备头苦尾甜、苦中透甜味觉,略用清水涮口后有一种清爽甜润的感觉。观形:通过察看应具备片卷顺直、长短相近、粗细匀称的条形,可见形状大小一致、炒功到位。 二是干茶发汤品尝 茶具一般选用白瓷茶杯(碗)。以泉水或深井水为佳,没有条件的可选用矿泉水或纯净水等PH值近于中性的水质为适宜。根据茶具容量,放入茶叶适量,清淡适中,不宜过多。为避免片茶原香流离,当今有人主张用开水高冲、缓收、起壶至茶具2/3处加盖稍候片刻(新嫩茶不宜满加盖)。片刻后,即可品鉴。 步骤如下:首先闻其香。靠近杯碗口或口面,感觉是否有悠悠的茶叶清香;以其香味浓度体验茶叶的香醇。次是望其色。用碗盖扶动茶叶查看汤色,一般是青汤透绿、清爽爽的,没有一点的浑浊。其叶片颜色一般是谷雨前十天的茶草制作的新茶,泡后叶片颜色有淡青、青色的,不匀称。相近谷雨或谷雨后茶草制作的片茶,泡后叶片颜色一般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匀称,茶汤相应也浓些、若时间稍候一会儿青绿色也深些。再是品其味。 通常是先慢喝两口茶汤后,再小呷细细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凉、丝丝的甜味;叶片营养生长丰厚的茶草制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汤,往往能够使你明显感觉到茶汤的柔度。四是观其形。干茶开水发汤后,先浮于上层,随着叶片的开汤,叶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陆续下沉至杯碗底。有原来的条状开发为叶片状,叶片大小近同,片片叠加。 茶区土壤分类①红壤:分布在前岐及王家洋附近的多是玄武岩风化面,少部分分布在翠郊、黄岗的多为花岗岩风化而成。翠郊的红壤,据福建省农业厅、农学院、茶科所的调查分析,其剖面性状:0—15厘米的质地为粘壤土,16—75厘米为壤粘土。 有机质含量在1.41%—2.28%,全氮在0.057%—0.077%。速效笥氮1.0—2.5p.p.m.,磷0.5p.p.m.,钾10—15p.p.m.,钙50p.p.m.。酸碱度5.3—6.3,空隙度53%—54%。分布在白琳一带的为幼红壤,地面倾斜较大,且经耕植,侵蚀作用强烈。其剖面性状:0—30厘米为金黄棕色粘土,亦显红色,呈团粒构造,组织松散,酸碱度4.5。30—100厘米红色较重,组织亦属致密。 ②黄壤:分布于太姥山周围之坡间者,多为花岗岩、紫色砂岩风化而成的。海拔在500米以上,倾斜较不,且有稠密之植被,故侵蚀作用不甚强烈。剖面厚度较大,土质为粘壤土,组织松散,孔隙量大,酸碱度4—4.5。大部分分布于翠郊、黄岗,一般为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辉绿岩风化而成的。 据黄岗大湾头的黄壤分析,土层厚度达150厘米,质地为壤粘土,有机质含量1.58%—2.33%。全氮0.08%—0.093%,速效性氮1.0—2.5p.p.m.,磷0.5—1.0p.p.m.,钾10—15p.p.m.,钙50p.p.m.。酸碱度5.0—5.5,空隙度54.79%—61.65%。 ③柴色土:分布在黄岗和翠郊两乡,其母质为紫色砂页岩。土层达120厘米,质地为粘壤土,有机质0.98%—2.08%。酸碱度4.7—5.0,空隙度51.96%—56.2%。④冲积土:分布不广,低山茶园属之,土层达100多厘米,质地表层多为砂壤土,底层多为粘壤土,有机质0.99%—1.68%,酸碱度5.9—6.0,空隙度43%左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