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浮山 |
释义 | 1 安徽枞阳浮山浮山,俗称“浮巢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境内,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安徽省风景名胜区。位于合肥――黄山高速公路出口处,面积19.1平方公里。浮山风景优美。三面环水的地理特点,构造了“山浮水面水浮山” 的独特奇观。浮山在佛教禅宗史上地位显赫。在东南亚等华人圈中影响深远。浮山既是千年佛教圣地,又是我国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一。浮山是文化名山。历代骚人墨客留下近500块极其珍贵的摩崖石刻。除此之外,还有安徽芜湖浮山,安徽肥东浮山,山东青岛浮山,广东茂名浮山岭和山西浮山县。 ◎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 安徽省枞阳县 面积 19.1平方公里 宗教 佛教、道教 主要景点 飞来峰、莲花峰、玉龙背、曲尺峰、妙高峰、火山洞穴、滴珠岩、会圣岩、火口湖、白云岩、白荡湖、摩崖石刻等 ◎ 整体介绍山水清秀的浮山,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浮山火山喷发形成大小洞穴500个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 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1.4亿年至1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4000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据专家介绍,浮山火山爆发方式类似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公元79年8月24日的爆发情景,连续两次喷发,形成两个流动单元,整体冷却。如此形成的岩石构成现在浮山主要景观--陡崖、叠嶂、岩洞、龟裂纹、柱状节理、喷气孔等。其地质构造全国罕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浮山古火山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郯庐断裂地壳深化过程的天然记录,是研究深部地壳、地幔的标本 。 浮山还是一座佛教名山。远在晋梁时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在陈隋年间(557-618),浮山即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量的道场。宁天禧年间(1017-1021),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至此浮山进入佛教鼎盛时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绵延不断,寺庙、塔院林立,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同时,浮山还是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之人,汉有左慈,宋有张同之,明有雷鲤等。 浮山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历朝历代无数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均来此游览。这里还诞生了明大学士何如宠、清桐城派宗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名士,他们的一生无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响。这些风流人物在浮山吟诗唱游,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国的大量的摩崖石刻,现存483块。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题词留名。大者一米见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铁画银勾,或清瘦严谨,或丰润饱满,或端庄秀丽,构成了浮山之一名景。 地处枞阳县的浮山,如船如渡,号称“水山绿叶”,也是一座佛教与文化名山。上到南宋、下至民国,留下了480多幅摩崖石刻,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古火山遗迹,为世界同类型地质构造的典型。 ◎ 地理位置古名浮渡山,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琅琊山并列,为安徽历史名山。它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南距枞阳县城36公里,北与巢湖地区的庐江县交界,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灵奇,是一个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为特色,以河湖风光、人文景观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 浮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枞阳县中部偏北地区,白荡湖畔,北距合肥120公里,南距县城30公里,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掠境而过。浮山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以火山地貌为其主要特色,植被繁茂,人文景观独特,儒、佛、道"三教"荟萃,历史悠久,名士辈出。 浮山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区面积76.6km2,1983年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列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该景区以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风光而著称于世。张公岩景区是浮山主景区之一,此处集宗教遗迹、火山岩洞、摩崖石刻于一体。 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拥有奇峰突兀盆地之中,石壁耸入云霄之上,幽洞藏于山壁,天池生于绝顶的火山地貌。其地质构造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由于火山喷发而产生的大小洞穴玲珑剔透,浮山古火山遗迹被中国地层典命名为“浮山旋回”,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浮山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性的白垩纪晚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破火山,地质学上称浮山组——浮山旋回,经过大自然一亿多年的风雨精雕细刻剥蚀,形成张公岩天池、会圣仙桥等别具特色的六大景区,景区内叠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钟、天桥与涧流,幽谷与湖荡遍布,被看作是中国的“维苏威”。在这里游人可以亲身体验浮山火山爆发、岩浆溢流、火口坍陷、再喷发,缓慢侵出等五次火山活动过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这里还有江南最大的岩洞摩崖石刻长廊和宋代莲花座及石雕佛像群。 ◎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竹山向西一百二十里的地方,叫做浮山。山上生长着很多盼木,叶子像枳树叶,但没有刺,树中多木虫。山中有种薰草,长着麻叶一样的叶子,而茎是方的,红花黑实,气味像一种叫蘼芜的香草,佩带它可以治疗疠病。 〔盼木,形体象枳,枳树,又称"枸橘"、"臭橘",溉木或小乔木,有粗刺。复叶,小叶三片,有透明腺点,总叶柄具翅。春末开花,花白色。果实小,球形,成熟时暗黄色,密被柔毛。中国北自山东,南至广东,均有分布。 蘼芜是一种香草,其气味象兰花味。〕 ◎ 历史人文浮山还是一座佛教名山。远在晋梁时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在陈隋年间(557-618),浮山即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量的道场。宁天禧年间(1017-1021),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彼此浮山进入佛教鼎盛时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绵延不断,寺庙、塔院林立,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同时,浮山还是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之人,汉有左慈,宋有张同之,明有雷鲤等。 浮山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历朝历代无数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均来此游览。这里还诞生了明大学士何如宠、清桐城派宗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名士,他们的一生无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响。这些风流人物在浮山吟诗唱游,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国的大量的摩崖石刻,现存483块。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题词留名。大者一米见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铁画银勾,或清瘦严谨,或丰润饱满,或端庄秀丽,构成了浮山之一名景。 ◎ 景点介绍浮山古名浮渡山,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琅琊山并列,为安徽历史名山。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灵奇,是一个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为特色,以河湖风光、人文景观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独特,“儒、佛、道”三教 荟萃,历史悠久,名士辈出。浮山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为纪念一陈姓秀才而建,在秀才生辰和忌日,八方乡亲云集浮山对歌,歌颂秀才功德,衍成今日盛大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炮期”和农历五月十九日“歌节”。浮山四周悬崖峭壁,奇险无比,相传浮山建寺至今,不管遇多大的山洪,从未被水淹过,浮山始终浮在水面之上。拾级而上,山上林木参天,古藤缠树,层石峥嵘。山门石边的浪沧亭,刻有李济深先生手书的“浮山”二字以及历代书法家的作品。山上有环碧亭、陈侯祠、对歌楼、钓鱼台等建筑,青瓦玉栏、红柱丹梁,古诗楹联随处可见。 如来峰:犹如一尊大佛。披衣舒袖,盘腿而坐。面前怪石数百,好一幅“百佛朝如来”。此乃沿熔岩柱状节理风化淋滤而形成的陡峻峰林景观。 飞来峰 飞来峰:好似凌空巨石,如海螺,似葱头,似动非动,摇摇欲坠,名日“飞来石”,旁有题刻“何地飞来”。有诗为证:“何地飞来石,蓝天耸玉葱”。天柱峰:突兀于“盆地”之中,为火山钟(熔岩穹丘)景观,又名樯山。 莲花峰:如蓬苞欲放,峰上岩石千叶,如叶托莲花。 玉龙背:犹如蛟龙之脊背,有惊有险而无危。抱龙峰:露台流霞,远观若狮子吼天。 曲尺峰:一峰独立,高插霄汉,怪石槎牙,粗犷古拙,登其上,则见湖水激滟,云生碧岫。 妙高峰:形如锅底,浮山最高峰。峰上有一亭,叫“望江亭”。俯首西望,樯山如柱,缆山如索,极目远眺,“长江如带,九华若笋;振风塔、天柱峰隐约可见”。近观则湖山相间,潦绕回环;农舍渔村,星罗棋布;良田纤陌,纵横如秤;林鸟沙鸥;烟霞出没;轻帆片片,堤柳依依。天地清淑之气,无不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若在金秋时节,人立妙高峰顶,西望天柱山,耸立天际,夕阳西下,太阳下方,渐渐出现一个三角形的黑影,黑影慢慢上升,像一座宝塔映在圆盘之中。此乃“天柱日影”,为浮山独有的奇景。海岛雪浪,峭壁千仞,石纹赤黑相间,如雪浪翻滚。岩洞心空如蜂房,立壁之上苔藓悬挂,若飞瀑坠下。雨天里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人立其下,如置身海岛之中,惊涛骇浪,震耳欲聋。睛天则有天河坠玉,悬挂若帘之妙。 火山洞穴:浮山洞壑藏幽,峭壁凌空。其“削成绝壁千寻峭,生就悬崖万窍空”的卓绝风姿,令人神往。据《浮山志》记载,全山有洞穴五百多,著名的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最大的金谷岩,长十三丈,宽五丈,解放初岩内尚有庙宇,现洞口仍留有罗汉松,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其附近有两壁夹峙的“一线天”,和被称为“浮山第一水”的滴珠岩。 滴珠岩:如海螺直立,石壁森严,若斧削成,岩顶一窍见天,窍口飞流直下,声如金玉落盘,日“天河堕玉”、“雨花天”,形成“白日睛飞雨,散瀑溅洌珠”的特异景象。岩内四时之景各异,春雨到来,悬流飞挂,溅玉喷珠;盛夏清凉,绿荫如盖,幽静肃穆;秋高气爽,溪流澄碧,声如丝竹;严冬雪压,冰柱擎天,巍峨壮观。岩内尚有一洞,名日“九曲洞”,幽深莫测,不知通往何处,至今无人敢入,名“金谷藏幽”。 会圣岩:宽敞开阔,幽深别致,是宋时远禄大师的居所。昔日,远禄大师与欧阳修“因碁说法”的传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岩之上下左右,大小洞穴罗列,长短崖廊相接。岩壁上留存下历代的名刻,风格各异,书法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张公岩,两厢悬岩相对峙,气势雄伟,乃宋使者张同之修道之所。其它如观音岩、三曲洞、凌宵岩、连云峡、龙虎关、天然桥、仙人床等景观,莫不千异百巧。 火口湖 火口湖:如上天池和明镜池。上天池的“天池云影”乃浮山一绝。上天池为古火山口遗迹或为火山灰流岩层间的一处负地形。发人深省。明镜池,池水清秀,波光鳞鳞,青山环绕,叫人流连忘返。破火山口:浮山破火山口位于浮山北4公里处。平面上呈等轴状,直径近4公里,具有环形山脊和弧形地质体分布,构成盆状凹地。它的形成大致经历3个阶段:第1阶段是肢火山口前阶段,岩浆上侵拱起围岩,形成环状断裂系统,然后发生强烈爆发,喷发产物为粗面质角砾凝灰岩,凝灰熔岩,熔结角砾凝灰岩及流纹质凝灰岩等。随岩浆压力下降导致大规模塌陷,形成塌陷破火山口;第2阶段主要表现为次火山岩和浅成侵入岩的微弱岩浆活动,前者为粗面斑岩,后者为石英正长岩及正长斑岩;第3阶段是破火山口后阶段,由于岩浆压力再次聚集升高,在北北东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的浮山又一次形成爆发,喷发末期由于岩浆冷凝萎缩,发生轻微的火山口塌陷,并形成新的环状和放射状断裂。 白云岩:白云岩景区,是浮山风景名胜区景点之一。白云岩景区距浮山10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尤以白云岩形势奇伟,四围绝壁悬崖,如同正方体,上有四峰顶立,怪石嶙峋,因古白云禅师在此布过道场,故得名。白云青鸟景致一绝,生活在白云岩的青鸟古称神鸟,被看作幸福理想的象征。 白荡湖 白荡湖:白荡湖位于浮山内,因湖水清澈白皙,湖面碧波荡漾,故名曰“白荡”,它连通长江,涝季为长江排洪,旱季又放水入江,默默的捍卫着长江,也抚育着它周边的人民。湖十分大,即使在普通的中国地图上,也能看见它大致的轮廓。走在堤上,湖水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秋高气爽的时候,远处的山峰影约可见,倒映在水中,青山绿水,景色醉人。浮山洞穴:浮山的洞穴同时也蕴育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在洞内只要砌墙开一扇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人类居住环境,避风挡雨,冬暖夏凉。 摩崖石刻:浮山历史文化悠久,起源于南朝梁代(公元205-557)年,历代骚人墨客留下483块极其珍贵的摩崖石刻。 2 安徽芜湖浮山浮山曾名隐玉山。地处浮山(属于芜湖市三山区)、峨山(属于繁昌县)二乡毗连地带,为一侵入构造孤山,三面圩区环绕,唯南向一条余脉和千军岭相连,主峰高程431.6米,地表近等轴状,面积18平方公里。 《繁昌县志,舆地志,山川》载:隐玉山 ,一名浮邱山,产茶最佳,有洞曰浮邱,洞详古迹,在县东十五里灵岩乡,十景“浮邱丹井”即此。《图经》云:“山高三百仞,周环四十里,有浮邱洞、石坛、丹井、龙池,相传龙潜于此。又有锁虎石、观音岩,仙人浮邱公隐处也。山顶有资圣院,旧名浮邱院。明正统五年,僧佛贞建。”(张志)邑人王焞云:“浮邱山,世传为浮邱烧丹处,草木蒙茏,岩壑窈冥,环匝四十余里。山产茶,岁可数千钟,近日士民烘焙得法,谓之炒青。品味精美,不在松萝龙井之下。但其利尽布于四方,每谷雨时,四方之人,提筐携篓,鳞集场市,笼之以去,而士民消渴,反不得其七 碗 之用,所谓笠家露顶,屐家赤脚,此贫而遇者也。” 浮山山脉雄伟壮观,高低峰十八对立,山势奇形怪状,逶迤起伏。山上古迹风景颇多:浮丘丹井位于主峰,井中常年有泉水。传说浮山寺在建庙宇时,木材缺乏,寺中方丈正急得发愁,突然井中冒出木料,一根接着一根,方丈大喜。待到寺庙建成,有人叫喊木头够了,井中木材嘎然停止外冒,至今井底还有一根隐约可见的“木头”。 另外,浮邱石洞、观音岩、锁虎石、神仙拱桥、石蛙拜龟处、地藏王脚踏印等,均为神奇的遗迹。 浮山竹木成荫、景色秀丽:数百亩茶林郁郁葱葱;数千种名贵中草药材取之不尽;繁昌县电视差转台铁塔立于主峰高耸入云;盘山公路直达峰顶,此乃春游夏纳秋赏冬观的最佳去处,也是修身养性之圣地。 浮山曾有古寺,历史十分悠久。据九华山志和繁昌志记载,浮山古寺为慈峰老僧募资修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之久。始名为“大王庙”,北宋真宗年间庙宇增容更名为“地王庙”;明初朱元璋曾亲临浮山私访,督修三进庙宇,改名为“浮山寺”(后称为浮丘院,资圣院)。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乾隆帝来浮山寺,亲手种植了红白牡丹两株,(据说牡丹花开到九十九朵以后再开的话,多余的牡丹花就被凤凰衔走了,大概意味着皇帝乃九五之尊,九为最大),并赐名这里为“隐玉寺”。是时,浮山古寺晨钟暮鼓、佛号经声不绝,香火旺盛一时。 浮山圣境曾引来高人归隐。《繁昌县志,人物志,仙释》载:“相如 ,一名象如,合肥人。爱隐玉山巅之胜,止于悬崖断壁中,缘竹编茅,不蔽风雨,虎狼暴至,率相曵尾去。山有寺颇饶,僧众欲迎养之,相不许游人往参,馈果蔬粟麦则受,虽金钱满彀弗顾也。静夜空林,经声从云际出。所居无半榻,朝夕枯坐其间。癯面方瞳,支节棱棱可数,涅磐先数日,与山邻别云,后十余年,当复至。阅三岁启龛视之,肌肉纤毫不损,里人涂体以金,争拟之辟支佛云。” 浮山览胜,诗书流云。最早吟诵浮山的诗歌,为东周浮邱伯所作《原道歌》。描写浮山最翔实的诗篇是(明)汪宗伊的《隐玉山歌》。 民国初期,仍有普航老僧对庙宇进行过维修,但岁月沧桑,浮山古寺曾几遭劫难,终毁于战乱之中。而今国泰民安,经上级批准,有关部门正着手恢复重建浮山古寺。 如今,浮山竹木成荫,景色秀丽。数百亩有机茶林郁郁葱葱,林密茶茂,林以竹、杉、松为主,茶园穿插其间,分布于高山地带,终年云雾缭绕,溪水不断。曾经作为贡品的浮山茶不仅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还被评为“中茶杯”金奖,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盘山公路直达峰顶,山上建有电视调频转播台和在原址上重建的浮山寺庙。 浮山还有个特别之处,她的东麓有一条山涧,里面水量充沛,溪水潺潺,汇成瀑布,特别是雨季,更为壮观,下雨天水声与众不同,发出“咚咚锵锵”的声音,像金锣金鼓在一齐敲打,响声清亮,山鸣谷应,有着驰魂摄魄的魅力,故名“响水涧”。据传在这条山涧的花岗岩中有一面金鼓,一扇金锣,鼓和锣相隔七八米,在近处听到的锣鼓声不大,但远在南陵的黄墓、奎湖等地,都能听到非常清脆的声音。省861重点项目、“十一五”重点工程——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正在这里建设。该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安装4台250兆瓦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电动机组,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设计年发电量可达17.62亿千瓦时,2012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届时,浮山将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3 安徽肥东浮山浮山,俗称“浮巢山”。在肥东县店埠镇东20公里。山峦陡峭,奇山峥嵘,苍松挺秀,气势壮丽。主峰原有甘露寺。寺南有龙王殿。寺前有泉池两口.中间三尺小埂相连。北池为清泉,水清味美,属肥东县;南池为浊泉,水浑浊.属巢湖市。两泉水深不足尺,久旱不干,大雨不涨。宋欧阳修作《浮槎山水记》,盛赞此泉奇景。 4 山东青岛浮山浮山原名浮峰山,清代又名文峰山,呈东南和西北走向,长约5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68米,是青岛市区最高的山峰。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市北区和市南区交界处,南面黄海,脚下有青岛大学和海洋大学。南侧有青岛市社会福利院、青岛优抚医院等单位,康有为墓也位于浮山南麓。北侧为山东省最大的居民小区浮山新区,规划居住人口30万人。东侧临青岛国际啤酒城和石老人风景区,西侧主要为市南区等繁华市区。登临山顶可俯瞰青岛全景,浮山风景秀丽,山上最多的树种是黑松、刺槐,春季杜鹃花盛开,登山赏花游人如织,山上山泉众多,每天清晨附近群众都会挑着水桶上山接山泉回家泡茶。浮山东20公里即为著名的崂山景区。浮山被称为青岛市的“城市之肺”,目前浮山南侧已有众多楼盘相继开工,很多已基本完成。浮山正在成为旅游和居住的理想场所。 5 广东茂名浮山岭浮山岭是高州与电白分界山,南边电白县霞洞镇,北边高州市根子镇,两镇均为优质荔枝主产区,山高941米,盘亘24里,是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浮山岭山清水秀,树木郁葱,泉溪清澈,云雾镣绕,置于其间,恍若仙境。山上峭峰凌空,怪石嶙峋,有一石洞面积达70多平方米,壁立如阁。山腰和山下荔枝、龙眼连片成林,花繁果硕。浮山岭有独特的文化古迹,历为兵家要地,早在隋朝时,百越族首领冼英(冼太夫人)就在此设置营地,现存有冼太营地、冼太庙。其中冼太庙始建于宋代,清光绪十一年重修,至今保存良好,香火鼎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