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 |
释义 | 伏伊伏丁那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北部的自治省,东、北、西分别邻接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克罗地亚,面积21506平方公里,人口203.5万(1981),首府诺维萨德,民族主体为塞尔维亚族。 简介伏伊伏丁那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北部的自治省,东、北、西分别邻接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克罗地亚,面积21506平方公里,人口203.5万(1981),55%为塞尔维亚人,24%为匈牙利人,其余为克罗地亚人等其他少数民族。首府诺维萨德,地处多瑙河中游平原南部,大部为地势平坦的黑土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50-750毫米,多瑙河、萨瓦河、蒂萨河流经本区,建有一系列水利工程。伏伊伏丁那为重要的农业区,小麦、玉米、向日葵和甜菜产量均居全国重要地位,还产麦类、烟草、苎麻等,畜牧业发达。工业除开采煤、天然气、石油外,主要有食品加工、纺织、农业机械、仪表、化工等。重要城市还有苏博蒂察、松博尔等。 伏伊伏丁那民族构成复杂,其中塞尔维亚族为主体民族。 民族(2002年) 组成大致如下: 塞尔维亚族:65.05% 匈牙利族:14.28% 斯洛伐克族:2.79% 克罗地亚族:2.78% 其他:15.1% 伏伊伏丁那有六种官方语言,分别是:塞尔维亚语、匈牙利语、斯洛伐克语、罗马尼亚语、克罗地亚语、卢森尼亚语。 以上为省政府的所有官方语言,下辖各市政府可能只使用其中一部分。 历史远古时期伏伊伏丁那的居民有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凯尔特人等。後来该地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当时伏伊伏丁那属于潘诺尼亚行省,境内的斯雷姆斯卡米特罗维察当时是该地区的重镇,有六名罗马皇帝在该地或附近出生。 匈人于395年将罗马人逐出潘诺尼亚,後来匈人、拜占庭帝国、保加尔人、匈牙利人相继统治伏伊伏丁那。1526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北上欧洲,在Mohács战役(莫哈芝战役)中击败匈牙利,匈牙利Jagiellon王朝(亚杰隆王朝)随之崩溃,匈牙利大部分地区由奥斯曼所兼并。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于18世纪初接管伏伊伏丁那,奥地利皇帝给予当地塞尔维亚人选择公爵的权利,该地因此被塞尔维亚人称为“公爵领地”(Vojvodina),即“伏伊伏丁那”名称的来源。在哈布斯堡的统治下,来自王朝其他地区的移民纷纷移居伏伊伏丁那,造成了该地的民族构成的多样性。1867年奥地利正式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与匈牙利),此时伏伊伏丁那属于匈牙利管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战败,旋即崩溃。伏伊伏丁那加入了塞尔维亚,该国后来又加入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一部分。王国于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伏伊伏丁那大体并入了轴心国一员的匈牙利,战後又重新成为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南斯拉夫于1974年实行的新宪法给予了伏伊伏丁那高度自治,但在南联盟米洛舍维奇的领导下于1990年取消了该自治省的许多权利。与科索沃不同,伏伊伏丁那局势始终比较平静,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米洛舍维奇倒台后,伏伊伏丁那的各少数民族大体拥护新政府。2002年该自治省的自治权得到了恢复,2004年采用了新省旗。 行政区划伏伊伏丁那被多瑙河与蒂萨河一分为三,其中西北部分为巴奇卡地区,东部为巴纳特地区,西南部为斯雷姆地区。 伏伊伏丁那分成七个州: 北巴纳特州 中巴纳特州 南巴纳特州 北巴奇卡州 西巴奇卡州 南巴奇卡州 斯雷姆州 人口按民族: 1,321,807为塞尔维亚族 (65.05%) 290,207为匈牙利族 (14.28%) 56,637为斯洛伐克族 (2.79%) 56,546为克罗地亚族 (2.78%) 49,881为南斯拉夫族 (2.45%) 35,513为门的内哥罗族 (1.75%) 30,419为罗马尼亚族 (1.50%) 29,057为罗姆族 (1.43%) 19,766为Bunjevci(本耶夫奇族) (0.97%) 15,626为Rusyns(卢森尼亚族) (0.77%) 11,785为马其顿斯拉夫族 (0.58%) 按语言: 1,557,020为塞尔维亚语 (76.63%) 284,205为匈牙利语 (13.99%) 55,065为斯洛伐克语 (2.71%) 29,512为罗马尼亚语 (1.45%) 21,939为罗姆语 (1.08%) 21,053为克罗地亚语 (1.04%) 按宗教: 1,401,475为东正教 (68.97%) 388,313为天主教 (19.11%) 72,159为新教 (3.5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