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伏龙
释义

民俗

fú lóng

1、指潜伏着的龙,比喻隐居待时的贤者。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六:“伏龙一奋跃,凤雏亦飞翔。”

2、指灶神。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伏龙肝》:“伏龙在,不可移作。所谓伏龙者,灶之神也。”

3、谓阴阳家的禁忌日之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月之中,有月忌、龙禁、杨公忌……咸池、伏龙。”

革命烈士

伏龙(1884~1916),原名维锦,字云程。阜宁县益林镇人。辛亥革命将领,烈士。幼年家贫,父母双亡,由叔父母抚养成人。18岁入安徽武备练军学堂学习军事,结识范传甲、熊成基、颜承烈、韩恢、孟佐天等革命志士,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由范传甲介绍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伏龙、孟佐天支持熊成基在安庆起义。失败后,伏龙潜归故里,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年),伏龙与颜承烈、韩恢等赴广东,从事革命活动。次年四月,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至南京参加新军,与臧在新等人一起宣传三民主义,反对帝制,建立共和。

辛亥革命爆发后,两江总督张人骏等人惧怕新军,留张勋旧部守南京,令新军移防秣陵关。伏龙见时机成熟,组织发动秣陵关起义,攻占雨花台,控制攻城制高点。城中清军三个营反扑,新军被迫退集镇江。驻宁三十五、三十六标军响应武昌起义,宣告独立。伏龙冒险说服镇江炮台官兵和海军参加起义。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后,伏龙在臧在新部任营长,随部转战徐淮。皂河一役,击溃清军主力,占领徐州。民国元年(1912年),伏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统马、炮两营。臧在新任三十五团团长兼徐东剿匪司令,互相配合,消除匪患。孙中山组织讨袁军,发动“二次革命”。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伏任第六师师长。“二次革命”受挫,黄兴流亡日本。张勋、冯国璋率部进逼南京,伏龙和韩恢等坚守抗击,于8月2日弃宁退沪。

民国3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筹建中华革命党,伏龙、颜承烈等应召赴日参加成立会议。次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民国5年1月,伏龙等返沪,共谋反对帝制。蔡锷在云南起义讨袁,伏龙欲举兵响应。南通镇守使管云臣探知,伪装响应,派陈葆初等到沪邀革命党人至南通计议。伏等虽恐有诈,仍冒险前往。船至南通,管云臣假献殷勤,设宴接风,密电袁世凯,请示处置。袁密令杀之。管云臣派18顶小轿相送,行至南门小坝口,伏兵齐出,拖下轿杀害。伏大骂逆贼,拒不下轿,被砍死在轿里。同时遇害的有顾锡九、沈岭南等18人,伏龙时年32岁。孙中山闻噩耗手书:“杀云程之仇,一定要报。”民国16年秋,南京国民政府追授伏龙为中将衔烈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