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宗 |
释义 | 佛宗渊源天台山是佛教在中国产生的第一 个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禅宗重要的弘法道场。三国吴赤鸟年间(238—251),有 禅师来此结 茅苦修,是为佛教在天台山传播之始。两晋南北朝至隋,为佛教初盛期,特别是陈、隋之际 , 高僧智岂页入天台山创法华宗,建12道场,使佛教大播, 影响深远 。唐代,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发展 。五代十国及北宋初期是天台山佛教最盛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吴越偏安一隅,社会安 定,而且吴越王钱氏几代均重僧好佛的缘故。明清以后,佛教在天台山呈停滞和衰落状态, 新建、修建寺院均大大低于前代水平。据统计,三国赤乌元年(238)至民国的1700余年间, 共 建佛教寺、院、庵、堂、亭等114处。最早建立的寺院有资福院、翠屏庵、回峦庵。资福院 ,位于天台山东麓,旧名“清化”,建于赤乌二年(239)。宋治平三年(1066)改兴化,隆兴 初(1163)改今额。翠屏寺,在天台县西南45里处,天台山下。赤乌年间建,以山如屏峙,名 翠屏庵 ,宋治平三年(1066)改净安院,明代改翠屏寺。回峦庵,建于赤乌二年,宋代改称兴教院、 兴教寺,现存佛寺主要有国清寺、真觉寺、华顶寺、高明寺、方广寺等。 国清寺,在天台县北3公里天台山麓,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祖庭。原为天台宗实际 创立者智岂页 大师修禅处,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承智岂页遗愿建 立。初名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 寺。唐会昌中,毁于兵火,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权为书“大中国清之寺”额。宋景德 二年(1005)改称“景德国清寺”。建炎四年(1130)诏易教为禅。后寺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 清雍正十二年(1734)所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19600平方米,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 间。 与南京的栖霞、山东灵岩、湖北玉泉合称天下四大丛林。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中轴 线上依次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雨花殿前两侧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内有雄伟的 释迦弁尼坐像,通高6.8米,重13吨,为明代以青铜铸成。两侧还有18罗汉塑像,为元代以 楠木雕成。西轴线上依次有安养堂、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有台宗讲席,为寺僧 讲 经说法之处。东轴线上依次有斋堂、方丈楼、迎塔楼。此外还有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 建筑。寺内有古梅一株,传为隋代住持僧灌顶手植。寺外有隋塔一座,高59.3米,6面9级 ,空心,砖砌,四周还有许多浮雕佛像,形制挺秀。寺内藏有文物上千件,其中有隋代智 岂页禅师贝叶经,清雍正年间“钦赐藏经”及唐代诗僧寒山 子的《寒山诗集》。日本名僧最澄大师于唐贞元 二十年(804)来此,从天台宗十祖道邃习教规,次年回国创日本佛教天台宗,故国清寺也被 日本佛教天台宗号为祖庭,常有日本教徒前来认祖参谒。寺外还有僧一行禅师之墓,掩映在 浓荫之中。寺周五峰耸峙,双涧环流,景色清幽,为天台胜景之一。 真觉寺,在天台县北23里天台山中。隋开皇十七年(597)建。中有智岂页禅师塔院。原称定慧真身塔院 ,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塔院大殿中置大师肉身塔。塔高(连座)7米,2层6面,青石雕成,作 工极为精致。第一层正面置智岂页坐像。殿壁排列有天台宗 17位祖师画像。其中之一即天台宗第十六祖高丽籍义通宝云禅师。塔院屡毁屡建,现存建筑 为明 代重修。寺外有一碑亭,中立《修禅道场碑》,为唐元和六年(811)行满法师立,翰林学士 梁肃撰文,徐放书。碑石现已移至院内厢房中。 高明寺,在天台县东北20里处,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建于唐天?七年(910)。原为智岂页禅师幽溪道场 ,明万历年间重建,1980年重修。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楞严坛。寺周多奇石题刻, 有一巨石名“看云石”,上刻“佛”字,直径约7米,甚为壮观。溪流之上,还有石梁形成 的圆通洞,使人不禁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精奇。 善兴寺,初名华顶寺,位于天台山风景秀丽的华顶峰。原为智岂 页禅师宴坐处,五代晋天福元年(936) ,德韶禅师创为寺。后屡毁屡建,现存大殿系1928年修。寺额题“华顶讲寺”。现在寺中正 在兴建重檐歇山顶大殿。寺周有太白 书堂及王羲之墨池。还有茅蓬数十,被称为“七十二茅逢”,供斋期前来聚会的数百僧人居 住。茅蓬掩映在绿树丛中,自成一景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