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陀降生 |
释义 | 简介【名称】佛陀降生 【类别】雕塑、石刻 【年代】公元2世纪 【原属】印度 特征与风格这一块浮雕板属于犍陀罗时期的建筑雕刻品。浮雕内容为佛传故事,即释迦牟尼降生皈依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与希腊神话或基督教人物浮雕有相似之处,尤其是这块浮雕的艺术风格,似乎有摹仿古希腊石棺浮雕风格之嫌。西方美术史家常把这一历史时期的印度雕刻归之于希腊-罗马美术的系统,这有点过分。我们觉得犍陀罗雕刻艺术尽管有着上述特点,但形象的来源、佛本身故事的种种细节并没有被外来的艺术所阉割。它仍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宗教特点。如这一块浮雕板上的中央一个手执拂尘的舞者形象,两脚呈前后交叉姿势,这与我们在印度早期雕像上看到的药叉女的舞姿十分相似。释迦牟尼降生的形象仅在左起第四个神的手上抱着一个婴儿的形态展现(佛经上说,释迦牟尼降生时受万神侍护),而且这些浮雕舞者的脸相具有印度土著的特征。此外,印度的传统雕刻,在女性形象上十分注意强调性征的曲线美,这是印度民族雕刻艺术由来已久的美学观。尽管在这块浮雕上有所减弱,而民族的装束与人体的处理方法是保留着前期的传统的。唯有这样,犍陀罗雕像才在以后的发展阶段能长久地保持其独立性。 传说释迦牟尼据传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净饭王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Sakya)即是他的种族名。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的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在归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后七天死去。释迦牟尼由姨母摩诃波?波提抚养成人。29岁(一说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之烦恼,加上对当时婆罗门教的不满,便舍弃了王族生活,出家修道。数经修炼,最后达到觉悟。后被神化,他的生身已不同凡俗,具有神异面貌。说他全身发出金光,有三十二个特征,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处,即八十种微细的特征,合称相好。现今佛陀的有形艺术品,均按这些特征而加以演释,不一而足。有关于佛陀的降生故事,这里就不拘泥于具体细节,它不象基督教那样,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 现藏此浮雕板现藏白沙瓦博物馆内,据考证其制作年代约为公元2世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