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佛堂镇
释义

现今概况 佛堂镇位于义乌市南部,距市区10公里,东临东阳市,南连赤岸镇,西界义亭镇,北接江东街道办事处。镇域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下辖城区、合作、田心、王宅、倍磊、塔山6个工作片,10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常住人口8.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6万人。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5亿元,财政税收收入2.6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24元,三产比例为10:79:11。

概况

Fotang Town

先后被评为金华市综合实力十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星火示范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中心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殊荣,最近又获得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企业投资环境最佳乡镇、浙江省百强镇等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

佛堂镇邮编:322002。辖1个社区、11个居委会、96个村委会:湖山殿下、镇东、镇西、长塘、小吴溪、下市、新市基、王蒲塘、头甲、老市基、竹园、王斗、芳山、大田、赵朱、石楼、起鸣、晓联、梅林、稽亭、雅樟、前案、王宅、王江、杨宅、和溪、湖干、丹山、上叶、下叶、安头、方前、翁村、桥西、张宅一村、张宅二村、张宅三村、王存、南殿口、盛村、楼村、前王、东山、田心一村、田心二村、田心三村、田心四村、光明、雅西、鲁雅、后塘、新店、毛陈、隔湖、舟墟、雁畈、后阳、吴溪叶、江南街、奕岩头、寺前西、寺前街、宝山头、徐塘下、靖安塘、下前王、后力山、塘下洋、湖滨、侯芹、泽塘、葛仙、金山、上村、寺口、联盟、联群、上陈、小官余、芦塘下、南朱村、花园口、新塘西、倍磊一村、倍磊二村、倍磊三村、倍磊四村、倍磊埠头、塔山、云山、王新、骆村、上傅、陈村、白马、团力、六石、钟村、继成、坑口、石壁、剡溪、三角店、石门坑、小六石、八岭坑、南王店、画坞坑。

镇名来历

佛堂镇历史源远流长。镇内道院山与燕里村等地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锄、石斧、石镞、穿孔石刀等器物,三四千年前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印度天竺僧达摩来东方传教,云游义乌双林寺时,恰逢江水漫溢,洪水泛滥。为救被洪水围困百姓,遂投磬江中,得以普渡众生。后人为纪念达摩,于投磬处建“渡磬寺”,寺内楹联有“佛堂市兴永千秋” 句,遂名此地为佛堂,千百年来沿用至今。

建置沿革

佛堂镇建镇已有2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镇名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1796—1820)《(嘉庆)义乌县志》卷三记载:“万善桥县南三十里佛堂镇”。明清时期便是义乌、东阳、武义,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邻近县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金华、兰溪、杭州、上海日用百货的经销地。知县杨春畅在乾隆二十八年记述:“距县治之西三十里有佛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占着水路交通的便捷优势,名闻江、浙、闽、赣、皖。民国时期佛堂镇商业经济繁荣,称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素有“小兰溪”之称,为浙江四大古镇之一。。发达的商埠经济,营造了古镇佛堂极其深厚的商业文化历史底蕴。1939年底,中共义南区委在佛堂成立,1949年5月佛堂解放,1951年5月设为县直属镇,1958年区、镇合并成立佛堂人民公社,1961年镇、社分设,由省政府批准,重设佛堂镇,为省级建制镇。1983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扩大建制镇范围,实行镇管村制度。1992年5月,“撤、扩、并”后,王宅、田心、合作三个乡并入佛堂镇。2001年3月,全市行政区域调整后,塔山、倍磊两个乡又并入佛堂镇。

资源环境

佛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7°C左右,无霜期为243天左右。地形、地势平坦,义乌江贯穿全镇,形成南北向10公里左右的冲积平原,西部为黄土丘陵,南部有八宝山余脉唐山,东部有云黄山及东麓余脉山地,画溪江从东阳画溪流入义乌境内(称南江),在合作与义乌江汇合,吴溪江从赤岸镇流入佛堂与义乌江汇合。水库有双林水库、红专水库、群力水库、蜀水塘等十余座小二型水库。塔山、倍磊有丰富的莹石资源和森林资源,王宅、倍磊并有一定数量的河沙资源。

历史故事

乾隆年间

古老集镇,历史久远。据(嘉庆)《义乌县志》卷2第61页记载:“万善桥(义乌)县南三十公里佛堂镇。乾隆庚辰(乾隆25年,公元1760年)王以琳、吴周士等倡建浮梁。”知县杨春畅在乾隆28年7月记述:“距县(义乌)之南三十里有佛堂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牛,交通邻邑。”从知县这篇记中足以证实在240年前佛堂已称为“镇”,且是个相当兴盛的市镇了。

嘉靖年间

据义乌道情《狗肉记》中唱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的佛堂叫稠南镇。

解放前

佛堂就有所小学名为稠南小学,它创办于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是现今佛堂镇小学的前身,是义乌县最早私办小学之一。又据评话小说《武松》一书中说到,快活林恶霸蒋门神,系浙江金华府佛堂镇人氏。还有民初出版的《金台传》一书中介绍金台这位拳王时,说金台系浙江佛堂镇人氏,祖居金庄(即今金宅弄)。金台是周侗的师父。两书讲述的均是北宋后期故事,都有“佛堂镇”出现,距今已有900年左右。

中唐

1200年左右前的中唐诗人张籍慕名傅大士创建的双林寺这一被推誉为“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佛国圣地,和当时众多文人墨客与寺内僧人结为方外交,参禅论道,吟诗作赋。张籍的《送嵇亭山僧》一诗,间接的可以证明,在1200年前的双林寺其规模其兴盛,作为傍依双林寺兴旺而成的佛堂,其情其景当可见一斑。诗曰:“师住嵇亭高寺处,斜廊曲阁倚云开。山门十里松间入,泉涧三重洞里来。名岳寻游今已遍,家城礼谒便应回。旧房到日闲吟后,林下还登说法台。”此嵇亭即现今佛堂镇嵇亭村。

文献记载

佛堂这个集镇,不但历史悠久,当时环境风景也很优美。在佛堂画江张氏宗谱里,(清)曾记载了下述一些描述当时佛堂风貌的诗句。

佛堂镇浮桥(万善桥):"桥浮佛镇贯长虹,二岸云衢路自通,一带松舟横水面,千寻铁索锁江中。"

画江梅柳:“江流滚滚过桥边,梅柳参差映画船;眼洗三春清露净,颦含一点绿波鲜”。(画江即义乌江南江)

蒲川修竹:“数里蒲川秀色浓,猗猗绿竹映重重。”(蒲川即老市基口到王蒲潭至大成中学门前之溪。)

古南老松:“不记何年百尺松,古南苍郁独隆冬;凉风入梦惊楼鹤,梦月窥眠起卧龙。”(古南即大成中学旁道院山。)

蟠龙古刹:“闲来无日不优游,一到蟠龙景倍幽”。(蟠龙寺即今镇北2里处的胡公殿。)

吴水垂扬:“为爱依依在碧堤,飞花点点入吴溪。”

佛堂古镇在历史上既是著名的商业重镇,又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经济发展

佛堂古镇历经千年,凭籍双林禅寺几度沉浮和义乌江航运开发,其商业、手工业、航运业、农副产品集聚均较发达,而成为浙江省远近闻名的数百年长盛不衰的商埠。老街是古时佛堂的商业中心,商业主街,也叫直街。从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与由北向南的义乌江水流形成逆向称呼。江上游为下街,江下游为上街,内含“招财进宝、肥水不外流”的寓义,街道布局名称为:“镇里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东街西街各一旁;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市基口,四条横街朝江走;新市基、老市基,各有香幛当帐伞,一南一北在两端。”无论主街、副街、横街或市基边的店面屋,均是二层楼木结构,都是清、民国初期的古建筑。街道两旁,挠檐木雕画廊,鳞次栉比,巷弄窄而弯曲,整体上仍保存了古代市井的风貌。据史料记载:解放前,佛堂镇经营的茶馆酒肆、钱庄当店、田料百货的殷户商贾多达400余家,具体统计数字为:棉布店14家(不包括10多家布摊),布厂6家,袜厂8家,专卖或兼卖的田料店18家,山南货店22家,中药店12家,私立医院4家,树木行13家,火腿行10家,榨油的油坊10家,卖鲜肉的肉店35家(不包括牛羊肉摊),铜铁五金店20多家,金银首饰店3家,盐店1家,当店1家,钱庄3家,茶馆23家,酒馆店40多家,还有造船厂以及教会耶稣堂等等。全县各地烧饭用的锅、犁头、耙齿,也全部由佛堂镇的3家锅铁店烧铸。店前的商号命名,也颇有文化,多取吉利字眼,如丰、盛、隆、裕、昌、兴、宏、大、永、久、顺、升、益、阜、义、仁等字组成,希取工农业发达,获利丰厚;惟药店称号别具一格,标用太和、协和、天德、存德、回春、回生、仙芝、立盛、再生、厚生等吉祥店名来号召病家;文具店则用三元、步鳌、文光等科举时代吉兆文字,招徕顾客。店前再搭棚子,棚下摆摊子,摊前放篮子,篮前跑车子,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民国二十年(1931)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365页里也肯定:“佛堂镇:在浙江义乌县西南三十一里东阳江东岸。县境各市镇,以此最为繁富。” 早在1920年,佛堂镇就已建立了邮局,外省有人写信,写浙江佛堂即可收到。解放前的中国地图,佛堂也标在省图之中。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最早的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商会)首先在佛堂成立。全县最早的电灯公司(创办于1914年)先在佛堂放出光明,距今已87年了。现存的(嘉庆)《义乌县志》在民国初年经过翻印,共22卷,49.6万字,就由清末秀才、佛堂人朱灌聪所创办在佛堂新屋里的灌聪图书馆附属印刷厂翻印。北伐战争前,佛堂盐店承担着几个县的批发、零售业务。现镇江边就有个叫“盐埠头”的地名,那时食盐用船运来后,就是经由这个埠头搬进盐店仓库的。解放前佛堂的航运极为发达。由于那个时候还没有汽车和火车,一切来往于金华、兰溪、严州、衢州、杭州及至更远地方的商品货物,都用船通过航运来解决。公司船和码头船,既迎送客人,也兼运商品。涨水时期,一舟如箭,二天多点即可到达杭州。在解放战争前,经常停泊在江面上的船只(不包括用毛竹串成的竹筏),据义乌地理志记载,最多时达500艘以上。原浮桥上、下游一里多长堤岸的水面上经常挤满船只,炊烟缭绕,桅杆林立。数以千计的船员们,从外地带来了各种商品经济信息,大大促进了佛堂商业的繁荣昌盛与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茶馆、酒店的生意兴隆。据知情者反映,佛堂镇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茶馆就有23家之多,酒饭店也有40多家。那时,外地人在佛堂经商办企业的很多,都有他们自己的专门组织。如绍兴人有绍兴会馆,安徽人有新安会馆。总之,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横街直街,布满了商店作坊。解放前佛堂又是周边县乡农副产品和土特产的集散地,红糖、火腿、南枣、老酒,均在这里收集并船运到外地。解放前佛堂镇工商业超过一般县城。它每年所提供的税收要占义乌全县各集镇税收的一半。 佛堂是个移民镇,百家姓集居的古老商业镇。居住户口中祖籍遍及周边二十余个县市,以及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佛堂镇有一条龙灯,灯名就叫“百家姓”,每逢正月新春“百家姓”龙灯就出迎全镇直街横街,新、老市基,人气甚旺。这些均可反映佛堂这个百年商埠千年古镇的特性。 千年古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能工巧匠、精明商贾代代相传,才有了兴盛至今的佛堂镇。

傅大士

,南朝梁。原名傅翕,字玄风。佛堂嵇亭里人。普通元年(公元520年)遇梵僧嵩头陀(达摩),结庵松山双梼树间(后即双林寺)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为中国大乘佛教之创始者。前后三次进都(建康),梁武帝重之。

王固,北宋,字天贶。佛堂王蒲潭人。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进士,官恩阳令。为义乌第一个进士。王进士祠毁于日寇,地址在现大成中学大会堂。 徐侨,南宋,字崇甫。佛堂靖安里人,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进士。南宋著名政治家,78岁卒,赐谥“文清”。

文物古迹

佛堂风景名胜古迹甚多。双林寺、培德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4年,义乌市双林风景旅游开发办成立。史载双林寺“天下第二,江浙之冠,在震旦国中,称庄严第一。”南宋宁宗皇帝品定天下禅宗,将双林寺列为“十刹”之一。该寺不仅名闻九州,还享誉日本,后遭焚毁。96年5月,双林风景旅游开发区奠基动工兴建,第一期大雄宝殿工程已经完工,97年5月举行了开光大典,第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田心的培德堂是清道光年间苏州巡抚林则徐赠佛堂火腿商王恒三的题匾,从此“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精品在佛堂”之说就广为流传。此外,胡公殿相传为达摩取水之所,所取之井水均为优质矿泉水,湖山殿相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遇追兵避难之所,后特赐湖山殿为“朝江府”(现已重建)。古南山老松旧址已规划建道院山公园,目前正在实施之中,沿东阳江西侧的江滨公园亦已列入建设规划。自然景观以前有古南山的苍天老松,万善桥的“铁链锁江”以及“画江梅柳”、“蒲川修竹”、“蟠龙古刹”“吴水垂杨”等,现虽仅存文字记录,但江南景色仍一一可指。 义方风情 每逢农历十月初十,佛堂镇都将进行物资交流会,从十月初九开始到十月十一结束,历时三天。相传达摩祖师渡磬登岸那天,正是农历十月初十,为纪念祖师,在这一天,每年举行一次庙会。久而久之,成为了传统。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发展生产,利用“十月十”庙会进行物资交流会,直至当今。

一方名产

为义乌三大特产(火腿、红糖、南枣),佛堂镇居其二,火腿和红糖。 老辈传言,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田心(佛堂镇田心管理处驻地)。清道光年间,林则徐曾手书“培德堂”牌匾,以为田心王姓祖辈在苏州开火腿行时做善事的敬礼,此匾现仍挂田心四村培德堂祠堂内,为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

佛堂镇合作管理处驻地起鸣村,燕里自然村有一“糖公庙”,为义乌红糖祖宗庙宇。义乌红糖曾在解放前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历时上百年的义乌红糖几经沉沦几经雄起,传统至今又有了新的发展。佛堂镇后阳村“王培记红糖”老品牌,重现名品。

一方名村

稽亭村。稽亭村座落在云黄山北麓余脉山地边缘,离著名的佛教胜地双林寺仅1公里。该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三国时代就成为十里一亭的一个村落,因村边有万顷碧波的稽亭塘而得名。元代义乌文人丁存曾有诗赞曰:春风引技过稽亭,和日融融小药青。百顷波逐碧落,一行归雁流青。檐楹鸟臬知人好,山水龙蟠贵地灵。堪叹旧交单落尽,临风涕泪有余零。千百年来,稽亭人已善作酒曲(红曲米)闻名,用该村生产的红曲米酿制黄酒,味郭、色正、营养好。目前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曲米生产基地。

消逝的习俗

义乌江横穿佛堂镇,解放前至解放初漫长时间,每逢干旱季节,就可见到从江边一直到田边几里长的距离,每隔一段一条“水车”一条“水车”在“踏车”抗旱,此谓“打高车”。富有农户出车出人,贫穷农户出人,自发组成。一丘田一丘田把水从江里“踏”上来进行灌溉。“水车”最大为9踏,即9个人在上面踏,最小3踏。“打高车”往往要数条至十几条组合,视水路长短而定。踏车时还配有“车子歌”,喊劳动号子和计算劳动数量换人歇力两重内容。随着政府对农业重视,不断兴修水利和发展农业机械化,至今抗旱要“打高车”习俗已不复见了,“水车”也成希罕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