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亚榜村 |
释义 | 亚榜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罗里乡,坐落在雷公山麓,依山傍水,村后巍巍青山,村前潺潺流水,可谓山清水秀;全村5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11户,960人,全部是侗族。 基本概况然而,在1996年以前,该村人均年产粮仅300多公斤,人均年收入不足470元,村集体积蓄仅有78.68元。没有矿,没有工厂,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人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村“两委”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 种养经济1996年,亚榜村党支部改选,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立即着手清理公开村里12年没有公开的账目,一下子在村里树立了威信,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接着,一批年富力强,肯干实干的年轻人也陆续走上了村、组干部岗位。接下来朝村后的山上“打主意”,念“山字经”。顶着压力,村组干部们一家一家地进行说服教育,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亚榜村的第一个模式“出炉”———土地集约模式,即将各农户的闲置自留地自留山集中利用,由村两委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分户管理、效益分成”的模式进行综合开发。 亚榜村的第一篇文章是“千亩梨园”。1996年9月15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残次林地召开誓师大会,400多个村民立志要改造荒山,把荒山变成“钱”。从当年9月到第二年3月,连续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千亩梨园”初具规模。1997年,村民们在“千亩梨园”内实行带状开发,立体种植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以短养长,产品不仅占领当地乡镇市场,还远销外地,当年实现总收入30多万元。1998年,立体种植更加多样化,增加了玉米、油菜等,年收入再上新台阶,突破40万元。 亚榜村的土地集约模式既有“统”,也有“分”。“统”是统一开发,“分”是分户管理,收入利益群众占80%,村集体占20%,实惠让给群众。开发“千亩梨园”时,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自己个人房屋作抵押,各贷款1.5万元购买苗木。到2000年,已种植金秋梨1700多亩,板栗、柑柚200多亩。分户经营的农户,最多的一户管理10亩以上,最少的也有3亩左右。 荒山变绿了,昔日的“苦”山变成了“油”山。村民们也不再闲着过苦日子了。如今,在亚榜村,很少看到有人在闲聊、打麻将,村民们眼睛都盯着山上,互相竞争,找门路想点子忙致富。2005年,全村实现总产值160万元,“空壳村”变成了万元村,人均年收入从1995年的不足470元上升到2650元。 招商引资亚榜村狠做“山”字文章,“要田里增粮,向山上要钱,靠科技致富”和“远山栽杉,近山种果,大力发展短、平、快”的发展思路实施后,村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如何把“山”字文章再做大?亚榜村推出了第二个模式———招商引资。 村支书杨光亚这么多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跑信息、跑市场,特别是2005年后,他便把支部的担子压到了年轻的女副书记杨美江肩上,自己则跑外招商,由杨美江主“内”。经过多渠道,多方式招商,香港中旅集团的优质茶苗终于“落户”亚榜村。 2005年,村里与国企乌下江林场共同签约开发“千亩茶园”,由乌下江林场投资150万元租赁,开发1000亩荒山新建茶园。 大批资金的注入,亚榜村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乌下江林场出钱,香港中旅集团出优质茶苗,村民每亩土地一年能收30元“租金”,还能到茶场“打工”,月收入700至800元,千亩茶园很快形成规模。 在荒山上筑好巢,让“金凤凰”来下蛋。目前,“千苗茶园”已开挖梯带470亩,完成安吉白茶、龙井43号茶种植470亩,预计三至五年后,茶园即可进入盈产期,每年可实现利润100多万元。 科技致富新一届亚榜村“两委”敏锐地认识到,不懂科学种植的农民不是合格的农民,是很难发家致富的。顺应时代和农民致富的需要,他们推出了第三个模式———科技致富。在亚榜村,看到这样一笔“科技账”——— 2001年2月,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樊卫国和研究生导师熊继文教授、杨昌达教授三位专家2次到亚榜村现场办公,向农民传授高位嫁接技术和果树管理等知识,解决果树不挂果的问题。2002年8月,湖南省靖州科技培训中心派3名技术人员到亚榜进行农作物后期管理培训。 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亚榜村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培训,用科技“武装”村民。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至2006年的10年间,亚榜村请省、州、县专家进村授课和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办培训班82期,受训农民近万人次。如今,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一套“侍候”果树的技术。 插上科技“翅膀”的新型农民,给村里的经果林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科学种植、科学管理”,2005年,亚榜村的金秋梨和柑桔因为使用了嫁接套袋等技术,产品深受市场青睐,卖了个好价钱。村民杨通凯说:“没有科技还真不行!”1998年,杨通凯在“千亩梨园”自己管理的3亩多地上套种了60多株科技杨梅,2004年时有8株挂果,当年收入900多元,2005年有12株挂果,当年收入3000多元,2006年有19株挂果,收入5800元。因为他引进的是科技杨梅,在专家的指导下种植,实行科技管理,在市场上卖到每公斤10元的好价钱,还供不应求,有的客户甚至亲自跑到山上来“抢摘”。尝到了甜头的杨通凯决定再扩大种植规模。 像这样的例子,在亚榜村不胜枚举。村民杨胜广,9年前种植金秋梨400株,如今已大部分挂果,因为村里引进的是优质种苗,再经过嫁接、套袋等一系列科技“优化”处理,如今他一家仅此一项年收入达5000多元。效益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亚榜村在这些科技“状元”的带动下,成了远近闻名的“科技村”。 合作开发 “千亩茶园”建起来了,今后的销路怎么办?其实,亚榜村从村干到村民一点都不愁。其中的奥妙,新任村支书杨美江一语点破:我们与国营乌下江林场合作,实行的是利益捆绑模式,他们有技术,有销售渠道,不用我们操心。这便是他们推出的第四个模式———利益“捆绑”模式。 2005年,亚榜村在与乌下江林场合作开发时“有约在先”,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村里负责生产管理,乌下江林场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确保产业在产、供、销及科技上的投入。 亚榜村处在大山深处,周边没有大市场,村民们的销售路子狭窄,外商上门求购又受信息、交通等条件的制约。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在开发“千亩茶园”之初,村干们便开始打起了“小九九”。 实行利益捆绑后,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其实,亚榜村的“利益捆绑”模式不仅运用在销售上。在实行“整体开发,分户管理”时,村支部和村委会就考虑到了“效益分成、捆绑”问题。当时制定的分成比例是8:2,村民占80%,村集体占20%,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得村民们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职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