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山木版年画 |
释义 | 佛山木版年画是我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是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齐名,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如今佛山市政府和禅城区已把木版年画列入首批重点项目。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佛山木版年画所属地区: 广东 · 佛山 遗产编号:Ⅶ—9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遗产级别: 省 概述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生产而得名。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佛山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是中国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包括门画(俗称门神)、年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明清两代,木版年画进入巅峰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广东佛山“四大木版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以清代乾隆、嘉靖年间至抗日战争前为鼎盛时期。包括门画(俗称门神)、神像画、灯画、榜边画以及民国初专销越南、柬埔寨等国俗称“安南画”的木版画等,以门神年画为最大宗。分为原画、木印、工印工笔三种。佛山木版年画借鉴和吸取了佛山民间剪纸、染色纸、铜凿写衬、木版花纸、神衣、门盏花钱等地方民间艺术制作技巧,在色彩上大面积使用红丹、绿、黄、黑等大色块套印,使画面富丽堂皇,熠熠生辉。热烈而艳丽的佛山木版年画不仅寓意吉祥,更由于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夏日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使用佛山本地生产有“万年红”美称的大红、丹红作门画衬底,使门画的色彩鲜艳华丽,增添喜庆吉祥的气氛。同时,在人物盔甲、袍带上绘画金银图案纹样,使画面更加丰富,更突出了佛山木版门画独有的艺术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形象精细,线条粗犷简练,刚劲有力,构图饱满,富于装饰性,这又是明显区别于其它各地年画的特点。其精细显其入微,饱满寓其祥瑞,粗犷示其力量,刚劲露其个性,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辞海·艺术分册》有“佛山木版年画”的词条,词条称:“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省佛山镇生产而得名。始于明永乐年间,以清乾隆、嘉庆到抗日战争前为盛,销行及于南洋各地。有原画、木印及木印工笔三种,大多是门画。线条刚劲、粗放、简练,用色多大红、桔红、黄、绿等,有地方特色”。清末《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有专门生产门画、年画、神像的“门神行”。可见它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之一。 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过去大多是“神荼郁垒”、“秦叔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以及其它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题材十分广泛,表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佛山木版年画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等。 溯源早在汉代,中国就有贴门画的习俗,人们把传说中的门神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灾,这是年画的前身。两宋时称作"纸画",其题材也扩大到表现美好生活、吉祥欢乐及历史人物题材。明代叫"画贴",清代道光年间始称为"年画"。民间年画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演变,各地年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广东佛山年画始于宋、元年间,有近700年的历史,曾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佛山在宋代就已经被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经济文化发达,造纸业、染纸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佛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从清乾隆到抗日战争前期为佛山年画生产的鼎盛时期,店铺作坊多达200多家,从业者数千人,鼎盛时单门神就日产1万多对,"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火红场面是当时佛山年画手工业繁盛的写照,成为佛山重要手工行业。20世纪30年代后渐次萧条。 佛山门画生产过去年产100多万时,城乡都喜用。1966年后,佛山年画被斥为"封建迷信品"停止生产。1975年后恢复生产,主要供出口。而今,城市居民贴门画之俗渐少,而市郊及各县农村仍存贴门画俗。 特色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笔绘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现,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熠熠生辉。其形象精细、饱满,线条粗犷、有力,红彤彤的色彩艳丽、寓意吉祥,因而,佛山木版年画又有“万年红”的美誉。 风格佛山年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成为佛山年画的显著特征;在表现手法上,善于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佛山年画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题材选择上都具有广府文化的细腻艺术特征。 题材佛山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各地的民间年画有着一样的共性:在题材上,主要有吉祥图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风、戏曲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等。佛山木版门画内容丰富,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地域特点、习俗和喜好而印制题材和颜色各别的门画。民众则按大门、房门等不同地方而张贴不同类型题材的门画,抒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过去多是"神荼郁垒"、"秦叔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及其他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内容广泛,产销盛极一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佛山木版年画曾随时代变化,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等,也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 在功能上,主要用于新年或岁时节令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愿望的必备用品。佛山年画受岭南传统文化影响,并迎合佛山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以民间信仰神像画、岁时节令应景画、礼俗画居多,为百姓喜闻乐见。 传承冯氏世家是广东佛山仅存的木版年画代表。一百多年来,冯氏世家从祖父冯均开创“冯均记”的字号,获得“门神均”的美誉,成为民国时期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在冯均的年代,佛山做年画的人很多,现在的普君南路当时叫细巷,窄窄的街道上集中着许多年画作坊。木版年画的历史在“文革”中被打断,冯均一夜之间忍痛劈碎了两百多块雕版,自此之后,佛山木版年画式微。时至今日,从业者老的已然作古,年轻的纷纷改行。到如今“门神均”的后人-冯炳棠、冯锦强父子,仍然在坚持木版年画的制作。“冯均记”已经成为迄今仍用手工绘制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也是目前广东省唯一一家正宗流派的木版年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佛山市的冯炳棠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品种佛山木版年画中的主要品种,源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至民初及抗日战争前最为鼎盛,行销华南、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地,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成为我国著名木版年画四大产区之一。佛山木版门画可分为工笔、意笔、木版套印、木版印线手绘等。具有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线条朴拙浑厚、粗犷简洁、极富装饰的独特风格。其用色以大红、朱红(丹色)、黄、绿为主,特别以填丹为佛山门画所特有(即以丹色作底色),可耐日晒雨淋而不变色。佛山木版门画内容丰富,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地域特点、习俗和喜好而印制题材和颜色各别的门画。民众则按大门、房门等不同地方而张贴不同类型题材的门画,抒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详细介绍从历史中走来年画是中国民间古老又传统的民间艺术品之一。过去每值岁末,人们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装饰门户,增强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祝愿新年吉庆,驱邪迎祥。年画一年一换,张贴后供一年欣赏之用,故有“年画”之称。中国年画文化内涵丰富,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国民众最为广泛的年俗文化观赏品和吉祥挂图,被称为农耕时代百姓的“墙上电视”。民间年画的欣赏使用对象大多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年画是他们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惩恶扬善、寄托理想的一种特殊话语。我国民间在历史上创造的大量经典性年画作品,洋溢着中华民族的馥郁气息,如今已成为中国一些地域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早在汉代,中国就有贴门画的习俗,人们把传说中的门神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灾,这是年画的前身。两宋时称作“纸画”,其题材也扩大到表现美好生活、吉祥欢乐及历史人物题材。明代叫“画贴”,清代道光年间始称为“年画”。民间年画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演变,各地年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山东高密和潍县杨家埠、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广东佛山、陕西凤翔、山西新绎和临汾、四川绵竹等地都是中国年画的主要产区。 佛山木版年画创始于明代年间,历经清一代的繁荣,是岭南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佛山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门神行,咸同此行颇盛,男女老幼恒有以钞写神相、门神、波罗符为业者,在栅下锦澜等铺尤多”。清乾隆到抗日战争前期为佛山年画生产的鼎盛时期,店铺作坊多达200多家,从业者数千人,鼎盛时单门神就日产11ooo多对,“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火红场面是当时佛山年画手工业繁盛的写照,成为佛山重要手工行业。佛山年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装饰手法上突破传统,使用佛山著名特产“银珠”制成的红丹作底色,色彩强烈富丽,有“万年红”之称,适合南方日照时间长而经久不褪色的环境;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成为佛山年画的显著特征;在表现手法上÷善于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在形式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有门画、神相、榜边、灯画、祥符等。佛山年画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题材选择上都具有广府文化的细腻艺术特征。 佛山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各地的民间年画有着一样的共性:在题材上,主要有吉祥图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风、戏曲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等。在功能上,主要用于新年或岁时节令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愿望的必备用品。由于年画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自娱自乐,反映的是民间生活和民间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但由于地域、历史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每个地方都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也由于欣赏习惯、审美趣味、造型观念的差异而各自有着浓厚、鲜明的地方色彩,各有所长。比如:天津杨柳青擅长戏曲故事、美女、胖娃娃、名胜风物、时事趣闻;江苏桃花坞以戏文、风俗世事、人生礼仪、农事画为多;河南朱仙镇喜用民间传说、演义小说故事;四川绵竹则多用历史故事、动物花果等。佛山年画受岭南传统文化影响,并迎合佛山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以民间信仰神像画、岁时节令应景画、礼俗画居多,为百姓喜闻乐见。佛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清时期享誉岭南的剪纸、年画、金花、灯色、扎作、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等民间工艺,无不与当地民俗民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处处都反映了广府民俗事项、民俗心态,而体现得比较全面、深刻的,当数年画具有代表性。 民俗意蕴深厚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其本身就是民俗事项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与诸多民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民俗文化的影响,佛山年画在题材方面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取材于神灵崇拜,或取材于演义故事,或取材现实生活,无不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反映出独特的民俗内涵和审美意识,形象地展示了岭南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 (一)广府民俗活动的有形展现 出秋色、北帝出游、上元灯宴、提灯会、烧花炮、摆神供、赛龙舟、舞十番、舞龙狮、八音锣鼓、生菜会、行业师傅诞、乡饮酒礼……,佛山数百年绵延不绝,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项丰富了佛山年画题材,是名副其实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体。民俗活动借助年画的传播,不但赢得民间百姓喜爱,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从一些年画上都不难看到这些“缩影”,尽管只是一个“缩影”,一道“折光”,人们仍可感受昔日醇厚的民风,独具特色的民俗。 风筝古称“纸鹞”,是我国起源较早的民间游艺用品,放风筝是民间较为常见的游艺活动。清末民初,佛山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放纸鹞的习俗,富有特色。“放纸鹞”今天只是一种文体活动,其实它来源于民间避疫去灾的民俗事项,人们认为放纸鹞可把灾难和病痛放飞,因此深为人民群众喜爱,古代佛山还有专门的民间组织“放鹞会”。《放纸鹞》这幅年画绘制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在春和景明之日放纸鹞玩耍戏乐的情景,各种形状、色彩、大小不一的纸鹞比高竞翔、争奇斗巧,蔚为壮观,妙似写生而来,将昔日民间放纸鹞游艺活动的图像定格在年画作品上。 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明清时期武馆林立,习武者众,民间尚武之风悠久,不少年画艺人同时也是武术爱好者,他们创作以武术为题材的年画并不鲜见,是佛山本土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年画《比武》描绘了一对稚气的男童以棍戟交战,双方认真比试,难分胜负,这幅年画反映了当时盛行的习武风气。可惜今天不少棍戟套路已经失传。反映武术演示的年画大都在文革期间被烧毁,据目前所知,有关题材的年画仅佛山市博物馆保存一件,是反映历史上佛山武术文化珍贵的形象资料。 (二)广府民俗观念的形象体现 传统民间年画最能反映中国人的内心感情,最能表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对此,佛山年画也有充分的体现,它是民俗观念的形象反映。 1、神灵信仰。粤人自古俗鬼。 《魏书·僚书》谓岭南之僚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也有“粤人尚鬼”而“佛山尤甚”的说法。根深蒂固的泛神灵信仰令神像画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销售多达十数万张,在佛山年画中占有很大比重。神像画多取自释道诸神及民间行业神:有水神北帝、天后、龙母、洪圣;财神有玄坛、财帛星君;辟邪镇宅有钟馗、关公、包公、主帅、紫薇、齐天大圣;纳福迎祥有太上老君、观音、宾公佛、释迦牟尼、八仙、和合二仙等;行业神有蚕姑、关公等。几乎包括中国民间的所有佛道神仙,是佛山年画的一大特色。随着历史的演变,神像画由原初驱邪禳灾的护佑功能逐渐发展为兼有纳福迎祥、招财进宝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广大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意原和祈望,也反映了古代岭南民间神灵信仰习俗和广府文化的兼容性。 2、看重子嗣。看重子嗣是中国家族观念的产物。“榴开百子”、“莲生贵子”、“红梅多子”、“瓜瓞连绵”等吉祥图案象征人丁兴旺、子孙繁衍的形象,是民间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佛山年画的主要装饰纹样,它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崇拜。保护儿童无病无灾、健康成长的(护生图》、 《孙悟空坐镇》 、 《镇宅神虎》等年画广受民间欢迎。这类年画表现了人们对子孙昌盛、家族兴旺的理想追求,这种以血缘系统为核心的文化心理,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同时也反映到民间年画的创作观念上来。 3、祈祥纳福。民间年画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借助民间艺术品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处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奴役和剥削下,老百姓常年累月困守于封闭的文化圈内,过着苦;难贫困的生活,即使他们的生活异常艰难,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们总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在佛山年画中如《凤凰牡丹》、《龙凤呈样》、《福禄寿全》、《五谷丰登》等大量蕴涵吉祥如意、辟邪纳福题材的年画,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它代代相传,历久不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潜动力。 4、道德教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崇尚伦理道德的民族。佛山年画的题材不少含有教育人们为善戒恶、尊老爱幼、忠义节孝、家庭和睦等传统道德的观念。如《和合童子》、《和气生财》图中描绘的“和合二圣”是民间传说之爱神,是情深义重的象征,此类年画就有“和谐好合”、“家庭和睦”的丰富含义,蕴含着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这些题材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仍有积极的意义。 《天赐黄金》年画则描绘了财神向人间赐予财宝,画面书有一行字“天财地宝终归善”,体现了中国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致富观念。民间年画遥接古代绘画“明劝诫,著升沉”这一优良传统宗旨,年画的宣传教化对遵守社会公德、强化道德修养、善化社会风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装点民俗活动民俗活动离不开民间艺术,许多民俗活动都因为民间艺术而增加了色彩气氛。在漫长的岁月中,佛山年画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而生存发展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能长期传承在民间,完全是依赖人民不断地结合民俗活动和生活需求去进行再创造。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与希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息地,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新春佳节,一对对门神、一张张年画,带着百姓对来年美好的期盼走进千家万户。民间年画以喜庆的内容,吉祥的造型,浓烈的色彩,使新年的民俗活动洋溢着欢乐样和的气氛。正月十五上元灯开灯宴、中秋佳节是佛山历史上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有买灯色、挂灯色的习俗。装饰其上的就是门神行印制的灯画。“芭蕉仕女”、“明月美人”、“夜战马超”、“哪咤闹海”、“钟馗出游”、“娱乐升平”……,一幅幅生动的木版画随着烛光煽轮,徐徐转动,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气氛。嫁女娶亲是人生大事,俗语有:“大登科状元及第,小登科洞房花烛”,新房门口张贴一对(天姬送子,状元及第)寓意天赐贵子,夫妻和美,日后高中状元,富贵及家。吉祥、明艳的年画令新人心身愉悦,为喜庆的日子增添了喜气洋洋的景象。家有孕妇,挂上一幅《护生图》以保产妇顺利分娩,饱含保佑生灵的含义;婴孩满月,初为人母要“担满月”回娘家报喜。装有鸡鸭家禽、乌醋姜、生果米酒的箩筐上,贴饰取意吉祥、象征好意头的年画,与亲朋好友分享添丁的喜悦,接受大家的祝福。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未婚姑娘组织的“七姐会”在庭院焚燃香烛,摆上瓜果、慕仙秧及手制工艺品跪拜七姐,午夜时焚化一张木刻年画《鹊桥会》,向七姐乞求灵巧和智慧,愿来日嫁得如意郎君;南海神庙“洪圣王”诞日,珠江三角洲一带乡民云集神庙,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拜神后,必购买《洪圣广利王》、《钟馗》、《紫薇》、《齐天大圣》等神像(俗称菠萝符)回家张挂,祈望能镇宅治邪,保佑家人平安。 在日常生活中,大凡岁时节日、赶集庙会、祖师神诞、安家迁居、升官授职、酬师谢神、道场打醮、生子弥月等民俗活动都有年画点缀其盛,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广府民俗研究的重要资源佛山年画不以精巧细腻的工艺著称,不以富丽堂皇的装饰见长,甚至不入大雅之堂,倒是看起来有点“俗气”,带有醇厚质朴的乡土风味,这正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特征和民俗文化的鲜明特点。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创作意识的物化,由于创作的出发点与观念意识相通,它真情地保留着从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岭南民俗文化元气,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品,可以管中窥豹,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 年画不仅是年节和民俗活动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这些特点,是其它画种难以比拟的,这意味着年画除了具有美术价值以外,还具有研究历史、政治、风俗和民众生活心态及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形象数据价值,是认识过去人们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的一个参照系,所以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是我们研究广府民俗的重要资源。 首先,佛山年画是底层人民生活史多学科聚焦式画面的反映,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民俗民风,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题材内容、作品形式、使用材质等都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因时势的变动和风俗而改变,凭借着民众的感情和想象而发展。某些民俗活动和民俗事项,不少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消失或失传了,比如,南狮传说起源于佛山,醒狮的扎作和表演历史悠久,由于属于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练武强身的游艺活动,史籍记载几乎是空白,更没有留下图像资料。南狮的形状、颜色、配置的敲击乐,醒狮的动作形态、活动场景等相关情况无从考究。在年画作品中,描绘醒狮的图像则为我们提供了形象的宝贵资料,对考证、研究佛山著名民间扎作工艺“狮头”以及醒狮活动及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例证。又如佛山年画中神像画相当大宗,不但品种繁杂,销量也相当惊人,其产生和发展与古代岭南民间信仰兼收并蓄和多神崇拜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探讨岭南民间信仰历史发展轨迹的珍贵资料。一些年画作品还反映了社会变革或人们经济活动中有意无意表现的时代风尚和社会风俗,如房屋建筑、家具摆设、生产用具、交通工具以及人物的服饰装束等,都给地方民俗研究留下了大量可贵形象资料。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文化的中心地之一,传统的广府文化意识在佛山年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其次,我国民间年画和民俗研究起步较晚,民间社会的世风世情,过去在正史中比较少见,而年画是不同历史时期世俗民风的一面镜子,在过去没有录像、录音的情况下,无疑是民俗研究重要的图像资料。为我们今天研究广府地区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有形资料可补充民俗史的不足,亦足资今日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参考。 佛山木版年画,记载了一段火热的民俗历史,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民风细节,如一幅幅用白描手法写就的绚丽多彩的画卷,向我们述说广府民俗那风情厚重的历史,不老的传说。 艺术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为当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着佛山本地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佛山传统民间绘画和印刷工艺的一些基本情况。其他各地年画相比,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笔绘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现,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熠熠生辉。其形象精细、饱满,线条粗犷、有力,红彤彤的色彩热烈艳丽、寓意吉祥,因而,佛山木版年画又有"万年红"的美誉。 佛山年画使用红丹、金银色加强画面的装饰效果,红色表示喜庆和吉利,而红丹又是佛山著名的地方特产。年画以红、桔红、黄、绿等色来套印,在人物盔甲、袍带上饰绘金银图案纹样,使神象画更显金碧辉煌。佛山年画线条粗犷,简练有力,构图饱满,富于装饰,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 佛山年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成为佛山年画的显著特征;在表现手法上,善于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佛山年画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题材选择上都具有广府文化的细腻艺术特征。 佛山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各地的民间年画有着一样的共性:在题材上,主要有吉祥图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风、戏曲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等。佛山木版门画内容丰富,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地域特点、习俗和喜好而印制题材和颜色各别的门画。民众则按大门、房门等不同地方而张贴不同类型题材的门画,抒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过去多是"神荼郁垒"、"秦叔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及其他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内容广泛,产销盛极一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佛山木版年画曾随时代变化,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等,也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 在功能上,主要用于新年或岁时节令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愿望的必备用品。佛山年画受岭南传统文化影响,并迎合佛山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以民间信仰神像画、岁时节令应景画、礼俗画居多,为百姓喜闻乐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