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佛楼镇
释义

佛楼镇形如一巨掌,相嵌于平昌县西南部,位于东经106°56′至107°1′,北纬21°15′至31°20′之间。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55米,辖9个村、1个居委会、3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788亩,3938户,16565人,其中农业人口14988人,2003年人均纯收入1350元。是典型的干旱缺水之地,农业以玉米、水稻、高粱等为主,畜牧业以生猪、山羊等为主。

地理

佛楼镇东连达县香隆乡,南接渠县义和乡,西靠营山明德乡、六合乡、悦中乡,北邻龙岗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佛楼场,居全镇东南部,距平昌县城75千米,为平(昌)、达(县)、营(山)、渠(县)四邑交界之地,交通方便,是通往达县、渠县、营山的要冲,素有四县门户之称,是平昌县南大门。

历史

佛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公元1667年(清初康熙六年),在今佛楼场有一寺庙,庙楼上塑有佛像,名曰佛楼寺。公元1732年至1816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二十一年),先后在此修建大庙、关帝庙、文昌宫、土地庙等庙宇数座,随着集市兴起,逐步发展成一场镇,定名为佛楼寺场,沿袭至今。

公元1912年至1917年(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沿袭清末建制,佛楼隶属巴中县鼎山乡第四甲。公元1918年(民国七年),置建佛楼寺保安营。公元1926年(民国十五年),佛楼为独立一乡。改保安营为保卫团。公元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改保卫团为维持会。公元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春,龙岗寺、土地垭两场并入佛楼,置建佛楼联保,驻地设土地垭。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3月,废联保建乡,改联保办公处为乡公所。1941年(民国三十年),佛楼乡划出龙岗场,设龙岗乡,乡公所驻地迁佛楼文昌宫。1949年10月,佛楼乡和平解放。1951年2月,置建佛楼乡人民政府,同时划出土地垭场另设新民乡,佛楼分设光华乡,1955年冬并入佛楼乡。1958年10月1日改佛楼乡人民政府为群英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新华人民公社。1974年4月恢复佛楼人民公社称谓。1984年改称乡人民政府。2002年1月撤乡建镇。

交通

佛楼镇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此起彼伏。全镇交通方便,公路里程123公里,香佛公路(佛楼至香隆乡)、佛义公路(佛楼至义合)、佛六公路(佛楼至六合)分别可直通达州市、渠县、营山县,场镇商业繁荣,古有“四邑之称”。境内风景秀丽,古木参天,铁顶寨、火鸡冠、文昌宫、覃家河电站、皂角垭(一脚踏三市四县)等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以佛楼特色羊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享誉周边市县。

发展

勤劳善良的一万六千佛楼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与时俱进谋发展,奋力实施“食品工业强县、畜牧产业兴县,劳务经济大县”战略,努力打造立镇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打造以玉米生猪为纽带的立镇产业,积极引导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种植和养殖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公路村通工程为重点,修通村社道路,整治出境路,加强场镇建设和管理,扩大光纤电视、程控电话村通面;三是强化财务管理逐步化解乡镇债务,认真扎实落实税改政策,切实减轻农发负担;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干部作风,建立一支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干部队伍,树立好良好的政府形象,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