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肚毛竹 |
释义 | 基本信息佛肚毛竹 种中文名:佛肚毛竹 种拉丁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Ventricosa Z.P.Wang et N.X. Ma 种别名 :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刚竹属 属拉丁名:Phyllostachys 国内分布:产浙江安吉。活模式植株栽培于浙江安吉竹种园,引种号8237。 命名来源:[Journ. Nanjing Univ. 3: 493. 1983] 中国植物志:9(1):277 组中文名:刚竹组 组拉丁名:Sect.Phyllostachys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不同于原栽培型在于竿的中部以下10个以上的节间在中部膨大如佛肚状,但相邻的各节并不彼此交互倾刽。 产地分布产浙江安吉。活模式植株栽培于浙江安吉竹种园,引种号8237。 参考文献PhyllostachysheterocyclaMilfordvar.Ptthesccns(Mazel)Ohwif.VentricosaZ.P.Wanget.N.X. MainJourn.NanjingUniv.(Nat.Sci.Ed.)1983(3):493.1983. 本组概述地下茎(竹鞭)无通气道,或偶可有少数通气道。竿的节内一般长约3毫米。箨鞘通常有斑点或只在小笋中可无斑点;箨片披针形,线形或带状,外翻,平直或皱曲,在笋的上部散开,偶可不散开而呈笔头状,箨片基部狭于箨舌。花枝穗状;佛焰苞之缩小叶呈小形叶片状;小穗长约2.5—3.5厘米,稀可较短[如紫竹P.Nigra(Lodd.)Munro]外稃长约1.5—2.5厘米(紫竹可能较短);花药长7-15毫米;花柱长在10毫米以上。 模式种:桂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 计40种,分布与属相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