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凤翔县人民剧团 |
释义 | 凤翔县人民剧团是陕西凤翔县的一个民间剧团,成立于1949年10月。主要以表演西府秦腔而出名,兼演眉户、道情。初称“凤翔县群众剧团”、“凤翔县正声剧团”。1953年8月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剧团登记注册时,更名为"凤翔县人民剧团"。 概述剧团有演员八十多名,其中贺振民、吕明发、段育民、彭毓中在当地享有盛名,多次参加大型的演艺活动。该剧团先后演出名剧20多部,主要以历史剧为主。反应了当时一些社会民情,在当地名气很大。 剧团成员名单领导名单王克义任政治指导员、刘栋任团长、姚海涛任副团长、张志奎任指导员兼团长。 主要演员演职人员达八十余人,主要演员有:贺振民、吕明发、段育民、彭毓中、傅兴秦、王新虎、谢文科、朱桂英、任志敏、姜鸿斌、王英兰、刘凤英、谢德奎、余宽乔、张正中、蔡振兴、蔺生州、王惠琴、田碧嫒、韩梅等。 四大须生贺振民、吕明发、段育民、彭毓中四大须生各具特色,久负盛名。 贺振民为四大须生之首,戏路较宽,表现细腻,动作干练,唱腔善用行腔技巧,优雅动听,长于表演《天波府》中的寇准、《徐策跑城》中之徐策、《下河东》中的赵匡胤、《麒麟山》中的马三保等脚色; 吕明发擅演红生及武须生戏,如《斩颜良》及《古城会》中之关羽、《临潼山》中之李渊、《闯宫》中之梅伯、《盘门》中之王魁、《潞安州》中之陆登,他还串演大净、副净角色,所唱《伍员逃国》于1982年收入中国唱片公司出版的《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 段育民常演衰派老生,身段稳健、唱腔微带"沙音",深沉有力,以表现《烙碗计》中之刘志明、《卖画劈门》中之白茂林、《伐东吴》中之刘备、《牧羊》中之苏武等角色最为见长; 彭育中长于表演侧重唱腔、白口的“重头”戏,其代表剧目有《十道本》、《哭祖庙》、《韩宝英》、《拆书》、《斩韩信》、《挡将》等,其"嘴皮功"在同行中为佼佼者。 主要演出剧该团主要演出剧目有:传统剧目《天波府》、《下河东》、《麒麟山》、《斩颜良》、《古城会》、《临潼山》、《闯宫》、《盘门》、《潞安州》、《烙碗计》、《卖画劈门》、《伐东吴》、《苏武牧羊》、《十道本》、《哭祖庙》、《韩宝英》、《拆书》、《斩韩信》、《挡将》等。 剧团演出历史1959年以《天波府》一剧参加陕西省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得好评。此后,在西安连演一月而不衰。 1960年以《三打白骨精》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获陕西省艺术教育集体奖,朱进才、刘凤英、朱桂英、高素英、谢德魁等获青年演员奖。 1965年4月,剧团创作的关中道情小戏《双送肥》参加了宝鸡地区戏曲调演,后被选送赴省参加调演,并获奖。《陕西日报》及《延河》均发表了剧本。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两派群众成立了“新生”和“遍地红”两个文工团,各自排演“样板戏”进行演出。 1968年后两团合并成立“凤翔县剧团革命委员会”,童宗举任主任委员。 1969年9月剧团撤销,除少数人分配外单位工作外,多数人员回原籍参加生产劳动。 1970年3月,重新成立了四十五人组成的“凤翔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杨权任政治指导员,董敬任队长。 1972年5月恢复原称“凤翔县人民剧团”。 从1971年起,演出创作剧目有秦腔《山村风雪》、眉户《备课》、秦腔《丰收季节》、《颁奖之前》等,均参加了宝鸡地区调演。 1978年由宁世均编剧,吕明发主演的眉户小戏《老周下乡》获宝鸡地区调演一等奖。 1981年中青年演员折子戏会演中,吕明发获演员一等奖,王惠琴获二等奖,田碧媛获三等奖,学员严锐利、谢小锋双获学生优秀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