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凤林桥
释义

凤林桥,位于江西省安福县县城中心,她连接着安福县城的新老两个城区,著名作家杜宣在《故乡漫忆》中深情地写道:“我三岁时随父来到安福县。我们家住在北门外的大街上,这条街的尽头,有一座石桥,叫凤林桥。

1.现在的凤林桥 桥下是一条石子河,河水清澈。这条河流到吉安和赣江汇合。当时无公路,县里人去吉安或者省城,分水旱两路。水路则是这条河了。每天早上开船,傍晚可到吉安。每天到桥上看人钓鱼,到河边看‘人载船’,看着那陌生的过客。月亮好的时候,父亲带着我看看月色。大约九岁的时候,父亲奉调去永丰县。安福县凤林桥上的明月,常常是我梦魂萦绕的地方。”

民国初年,杜宣的父亲任安福县邮局局长,童年的杜宣在城北的三皇宫求学,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给杜宣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安福城北,除了凤林桥外,还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桥。相传唐代吕洞宾曾月夜吹箫,招引铁拐李、何仙姑等仙人至桥上饮酒歌舞,因名之曰:集仙桥。美丽的神话故事感动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写入所著《中国桥梁史话》中。说到集仙桥,不能不说洞渊阁,这是旧时安福城北最雄伟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供奉的主要神祗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洞渊阁附近,曾是安福县最繁华的地方,古称江边市。居民有排工、船工,泥、木、铁、篾匠,亦有木架客商、青楼槽坊、世家大族。例如江南欧阳氏始祖欧阳万,唐末任安福县令,卸职后,定居于洞渊阁左,过了5代后,得了6位玄孙,称为“五宗六世”,自此,安福欧阳氏大发天下,分徙江南诸省,庐陵各地,至宋出了个一代文章宗师欧阳修。

洞渊阁香火旺盛,阁前有“清净源”古井一口,水质清洌,常饮者可以长寿。居住于阁之北的“台北吴氏”,就出了不少的老寿星,事迹载于吴氏谱中。传说,当年吕洞宾曾作法,井中运木,重建洞渊阁。今人看来,此说荒诞,但洞渊阁香火之盛,似乎与泸水河上的木竹有关。《凤林桥志》载,乾隆时,客居于城北的“江南安徽婺源木客”,捐助重修凤林桥的就有黄顺信号、江利济号等16家。民国时,“爱国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的父亲因做木竹生意发了财,便从农村搬迁定居于城北。泸水河流淌翠竹红杉,亦流淌着金条银锭。洞渊阁的香火焉得不盛?

木架巷,是一条通往码头的小巷。木架即木行。两边住户多是竹木商行和撑排的工人。狭狭的巷,用青石铺就,永远是湿漉漉的,这是汲水的人们荡出或上岸排工草鞋挤出的水所致。这发亮和深深下凹的青石路,多少木竹从这儿进城,撑起了一座古老的县城。

“唱歌师傅大如天,皇帝老子是我同年,假如三年不唱歌,皇帝派人邀请我,皇帝敬我三杯酒,我回皇帝三支歌……”

泸水河上游传来粗犷的排工山歌,武功山里的大排下来了。码头上洗菜淘米的媳妇大嫂们,放下了手中的活儿,眼睛直勾勾地辨认排上掌篙的当家人,米流走了,衣服漂走了,女人还浑然不知。她们知道,男人们在这200里泸水行排,冒了多少险,吃了多少苦啊。木排抵达码头,木架老板照例要摆酒招待排工,叫做“开河”、“到岸”。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那些排毁人亡、苦累狼狈的故事,尽付浊酒中。

“宫殿绕风烟,江山壮城郭”。

安福城北,因水而城,因山而名。北华山,又名百花山,逶迤连绵,是安福城北的风水屏障。山下旧有黄庭坚咏诵的先春阁。泸水、清溪右抱左绕,南向五峰相次,挹蒙冈之秀,据牛岭之雄,江山映带眉宇间。无怪乎,晋代地理学家郭璞赞叹:“龙山凤冈,状元文章。”山上有一座松云庵,庵旁有一座五级六面的古塔。塔下是古代安福通往宜春的驿道。宋代大诗人、佛学家黄庭坚,应安福县令李康成之邀,在山上谈禅论道:“人如旋磨观群蚁,田似围棋据一枰。”“定知与民乐,吏瘦吾民肥。”到了明代,松云庵又成了邹守益、刘阳、王时槐等一代理学大师的讲学之地。邹守益把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他所提倡的“慎独”学说,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中,得到刘少奇同志的肯定与赞扬。

而今,安福县行政中心落成于北华山下,公仆们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谱写安福新的历史篇章。

2.凤林桥历史

安福古城桥甚多,有“集仙桥”、“人马桥”、“南门桥”等,而且在造型和结构上各具特色,但最有历史性和代表性还数县级文物凤林桥。它地处城北凤林村而得名,横跨泸水河南北,全长162米,有11个湖南石孔,每个石孔跨径11.8米,桥面宽度6.7米,

古桥冬景

结构为花岗岩墩石,至今还可载荷汽20级、拖60级。虽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朝代的更迭,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但它至今还宝刀不老,还在为安福的经济建设服务。它不光是安福人民一份特别的历史遗产,是通往南昌、吉安、分宜乃至全国各地的重要通道,而且还是历代公仆察民情,顺民意,为民、利民、惠民的象征。

翻开历史,安福古城自春秋时就有孙氏在铁箍井一带居住,至汉代又有刘氏、彭氏、邹氏、王氏、邓氏、顾氏相继迁徙而来。由于地域开阔,又处于安成、平都两县中间,属吴楚之界,所以边贸活动十分活跃,逐步发展成为繁华的市镇,但那时过往泸水河全靠一条小木船渡河。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朝廷为加强对赣中西部的管理,重新调整建制,将不到百里的平都、安成两县撤销,在两县中间设立安成郡建制,使繁华的市镇升格为管辖七个县的郡城,成为赣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此,全国各地商贾、中原名门、贵族等大量的云集,大守朱居广筑郡城,郭门双阙,周长8里,城墙高1.5丈,宽1丈.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很繁华的城市,不足之处就是受泸水河的阻断,郡城居民过往全靠小船渡河,不但不方便,还十分的危险。

至晋初,又有大量的豪族迁入,其中有谢氏、郁氏、袁氏、王氏等大富商贾定居东门,使郡城的商贸活动更加活跃。为解决郡城居民过河难的问题,郡署就将天符庙、江南洲等渡口的小船改为大渡船,并沿泸水河增加渡口至43个,以方便过往行人。由于渡船受春季洪水季节的影响很大,每到洪水季节,渡船就要停渡,成为郡城发展的严重障碍。到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那时已废郡复县建制,知县上官颖见县城居民出行渡河之难,往来者苦舟楫风涛之不便,就造数条小船用木板连接一起,建成通往吉州、分宜、豫章等全国各地的浮桥,使县人出行十分方便。为此,太学上舍生王炎午写了一篇《修浮桥疏》,对县衙的举动大加赞偿。但浮桥一到春上就被洪水冲毁,交通问题依然成为居民和为官者心痛的事。据史料记载,至上官洽6任县令的20年间,县衙年年加固维修浮桥,虽屈于银两,而爱民之政不可不为。就这样,浮桥年年修,年年毁,毁又修,修又毁恶性循环。韩邦光任县令时,那年的3月泸水河暴涨,啮其两边的河堤,冲毁浮桥,韩邦光举全县之力,固筑河堤,重建了下为20舟,长300尺、宽12尺的浮桥,并在桥心建一亭,亭檐雕龙画凤,取名“跨虹亭”,深受县城居民盛赞,被皇帝特批退休在家的进士王庭圭写了一篇散文《凤林桥记》,成为安福县民褒扬县令的佳作流传至今。但好景不长,没过两年浮桥又被冲毁,徐辉、施广厚等20任县令近百年间,又栉次年年维修,并将浮桥4次换新,但总是先一年修,后一年毁,几修几毁,至元未又改为重新用船摆渡。

明嘉靖年间,知县俞夔调任安福县令,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复建浮桥,见邹守益记。之后,万历丙戌年(公元1586年),县令闵世翔、县绅大常卿邹善重修,改舟为石梁。甲寅年(公元1614年),知县陈保泰、县绅洗马邹得溥再修,富商邹匡明个人捐千金资助。崇祯庚午年(公元1630年),县令陈禺虞以石覆面。己卯年(公元1639年)知县叶子发、孝廉邹世祚个人捐四百金购石为栏。经前后8任县令的努力,历时53年的建设,除县衙出巨资外,动员民间富商捐款,这才将凤林石拱桥建成。

清乾隆辛卯年(公元1771年)六月,武功山山洪暴发,凤林石拱桥11瓮冲塌9瓮,因无钱维修又复渡船。4年后,从莲花厅调任吉安知府的余前巡查经其境,在凤林渡口徘徊相度,恻然动念,知工费经划之艰难,而未敢轻议,就叫随同秘书佐江绳会县确估一个计划。乙未岁,国子生颜学极个人捐千金倡建,知府余前惊告知县李慧,可修桥需逾万,为此,知县李慧召集邹绳缟、伍梦灵等13位县绅和富商座谈襄其事,决定举全县之力和募劝于举,选县佐马兴淇监督之。工程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七月动工,次年冬竣工,经一年多才将石拱桥修好如初,并用糯米、石灰、桐油等舂石浆,使修复质量视旧有加,不再怕洪水泛滥。为表彰修桥义举,清代的大文毫卢松写了《修桥记》传后,县人还在桥边立碑纪念,碑文“国家德泽恩溥,每令所司率民平治桥梁道路,本圣人平政利涉善如流古今一辙。圣天子声教之所暨汔为益远已李君绚与情请书其事,遂纪其成”。并附录任事诸绅姓名于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县令又动员民间力量对凤林桥再次维修,使凤林石拱桥成为洪水冲不垮,永远造福安福人民的“福桥”。为此,诗人高仁邺特写诗《题凤林桥》赞颂。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国民党军围剿苏区红军,赶修吉安至安福公路,又将凤林桥维修成为公路桥梁,并于10月举行通车典礼。全国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后投资于1953年和1962年两次维修,加固桥墩,用水泥浇灌桥面,整修开裂、松动、变形的护栏,使古桥焕然一新。时值今日,古桥还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成为安福北面的重要通道,为安福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默默贡献,真是老牛奋蹄不减当年勇。

凤林古桥从渡船开始、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从浮桥、石墩桥、石拱桥前后有一百多县令、知县前仆后继,为民修堤、建桥、修桥,造福安福人民,有名、有姓、有记载的就有近50人,实属官吏为民、利民的象征,为公仆树立了亲民、惠民的良好形象。

而今,在安福县城,不光城美,路广畅,而且在泸水河上屹立着安林、安福两座现代化大桥,它们与凤林古桥摇相呼应,形成上、中、下三桥,成为安福县城“一河两岸”绝美的图画,这无不又是人民公仆的绝世佳作,亲民的翻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0: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