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治著吴仁宝评传 |
释义 | 吴仁宝评传基本信息作 者:冯治著 出版项:人民出版社/ 1995.12 原书定价:¥20.85 丛编项:无 装帧项: / 483页 ISBN号:70100233** / K825.3 关键词:吴仁宝-传记 经济学家-传记-中国-现代 冯治著吴仁宝评传简介吴仁宝(1928- ), 江苏华西村党委书记, 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1995年再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本书揭示了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致富的奥秘, 记述了华西人艰苦创业的历史等. 社会影响1995年12月,江苏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冯治独著的《吴仁宝评传》、36.7万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江苏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1996年3月18日,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江苏省委党校和江苏省社科院等五家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倪志福、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肖万钧、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吴建国、国务院副秘书长刘济民,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达人、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胡福明,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首都新闻界、理论界出版界人士,共100余人。倪志福、肖万钧、杨春贵、吴建国、胡福明等十余位同志发言。与会同志认为《吴仁宝评传》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农村基层模范人物的传记,是一部难得的研究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优秀参考书,是一份宝贵的精神产品(《<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载《唯实》1996年第6期)。江苏省委党校常务校长潘宗白和办公室主任陶溶出席了座谈会。冯治在会上作了《为事业研究为事业写书——撰写<吴仁宝评传>的汇报》(载《唯实》1996年第4期)的发言。当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媒体评介了《吴仁宝评传》,中国新闻社以“人民出版社出版首部农村基层模范人物传记《吴仁宝评传》”为标题,向海内外新闻媒体送发了950多字的“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八日电”。其后,新华社以“《吴仁宝评传》近日出版”为标题,向新闻媒体送发了“中新社北京三月二十日电”。《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每日电讯》、《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妇女报》、《中国乡镇企业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全国几十家报刊评介了《吴仁宝评传》,引起了轰动效应。 1996年3月28日,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颁发《关于表彰冯治同志的决定》的文件。《决定》指出:冯治同志撰写的《吴仁宝评传》“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为典型,着重研究当代中国农民共同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并已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经校委研究决定,授予冯治同志科研特别奖,发给奖金两千元。希望全校职工宣传和学习冯治同志的敬业精神,为党校教学、科研做出自己的贡献。” 1996年3月29日,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吴仁宝评传》作者冯治 “科研特别奖”,发给荣誉证书和2000元奖金。副校长郭荣成主持大会。副校长汪锡奎宣读了《关于表彰冯治同志的决定》的文件。常务副校长潘宗白在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高度赞扬了冯治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希望全体教研人员向冯治学习,从六个方面努力搞好教学科研,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社会奉献一流的精神产品。”冯治向大家汇报了写作《吴仁宝评传》的经过。这是江苏省委党校建校以来,第一次为表彰一个人专门单独地下一份文件和召开一次表彰大会。 1996年4月19日,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召开了《吴仁宝评传》座谈会。与会的无锡市宣传理论界人士“充分肯定《吴仁宝评传》对华西创业历史的成功总结,高度评价该书在引导人们了解吴仁宝的思想和业绩,揭开华西崛起之谜,以及思考和展望21世纪中国农村的走向将起的积极的有益的作用。”《吴仁宝评传》的作者冯治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该座谈会的发言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典范——<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为标题,刊登在《江南论坛》1996年第3期。 1996年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倪志福在《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改革和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为标题,刊登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996年10~11月,《吴仁宝评传》先后分别获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评论 倪志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改革和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 (1996年3月18日在《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倪志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倪志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改革和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1996年3月18日在《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1996年第3期,第3~4页。《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我熟悉吴仁宝同志。在我任全国总工会主席期间,曾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过全国乡镇企业工会工作会议。与会的所有工会干部到华西参观学习,吴仁宝同志的一番讲话使我们很受启发,华西经验对我们搞好工会工作很有帮助。刚才发言的好几位同志都认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冯治同志撰写的《吴仁宝评传》一书,对吴仁宝同志带领华西群众深化农村改革,抓党的建设,抓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实现本村共同富裕、帮带周边及中西部部分地区农民共同致富等经验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很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我对此表示祝贺。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农村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了农民群众 华西是一个比较全面和成功的农村典型,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我看关键的一条是相信和依靠群众,正确处理干群关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群众学习。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我们党农村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到底是什么?我曾对此作过专门调查,得出的结论就是全心全意地为农民服务,依靠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发明创造。农村从搞农林牧副渔,发展到农工贸一体化和乡镇企业崛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国有的、集体的、合作的和个体的一起发展;还有实行科教兴农,这些都是农民的创造。我们党就是不断地总结了农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把一些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政策,及时指导农村工作,才取得了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迅速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对这些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在工会里讲过多次。有人讲,你是工会主席,怎么总讲农村改革,道理很简单,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本质上是相通的,城市改革应当从农村改革中吸取养料,借鉴和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当然包括华西经验。 二、城市及其企业的改革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 城市改革要比农村改革复杂得多。要搞好社会主义企业及其改革,靠什么?我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时,无论研究工作,还是讨论制定工会文件,反反复复强调一句话,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有的同志讲,你们总工会讲来讲去,观点就是这一条。我说这一条是根本,没有错嘛!也有的同志认为在企业里还是要讲依靠厂长。厂长在生产经营管理上起主导作用,这是肯定的,不然我们也不搞厂长负责制。但厂长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任何一位厂长,无论他能力多么强,他实施的改革措施,离开职工群众的支持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不依靠职工群众,不关心职工群众疾苦,不千方百计去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是肯定搞不好的。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讲政治,讲政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党必须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宗旨,是我们党的全部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不能困难挫折时想群众,顺利成功时忘群众。所以在企业,讲这重要,那重要,还是要讲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最重要,依靠工人阶级最重要。 华西之所以成功,正像《吴仁宝评传》所揭示的那样,是党和人民培养、华西群众选择了一个好带头人吴仁宝和一个好领导班子,他们带出了好的党员队伍,进而带动了华西广大群众。华西的成功,吴仁宝的成功,就是华西干部全心全意依靠了华西群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比较融洽,一呼百应。 现在的亏损企业,好多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所致。解决企业亏损问题,我在石家庄、武汉等市做过专门调查,关键是要努力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选出好的带头人。他们能够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群策群力,闯过难关,真正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样,许多亏损企业是可以扭亏为盈的,而这不需要多少投资。 我们做城市工作、搞工业的同志要很好地总结和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吴仁宝评传》全面总结了中国农村典型华西的经验,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可以为我们研究和学习农村改革经验提供帮助。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认真总结我们城市及其企业的新创造、新经验,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城市和企业改革顺利进行下去,我相信,我们的城市改革和企业改革也一定会像农村改革那样,获得成功!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持续高速、稳定地发展,我们是一定能够实现党和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人民富裕起来! 我就讲这几句,谢谢大家。 (1996年3月18日在《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陶溶整理),《唯实》(南京)1996年第6期,第37~40页。《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唯实》(南京)1996年第6期,第37~40页。 今年3月18日,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江苏省委党校和省社科院,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冯治同志撰写的《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首都理论界、新闻界、出版界的同志共10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与会同志对《吴仁宝评传》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将有关同志的发言摘要如下。 倪志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冯治同志撰写的《吴仁宝评传》一书,对吴仁宝同志创造性地深化农村改革,抓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本村共同富裕帮带周边及中西部部分地区农民共同致富的经验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很有理论经验与实践意义。 华西是一个比较全面成功的典型,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吴仁宝评传》用较大篇幅总结了吴仁宝关心群众、正确处理干群关系、调动群众积极性的经验,我看是抓住了关键。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我们党农村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到底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依靠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发明创造。农村从搞农林牧副渔,发展到农工贸、科教农一体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国有的、集体的、合作的和个体的一起发展,这些都是农民的创造。我们党就是不断地总结了农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把一些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政策,指导农村工作,才取得了农村改革时成功,迅速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城市改革要比农村改革复杂得多。城市改革和企业改革必须从农村改革中吸取养料,借鉴和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当然包括华西经。我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时,无论研究工作,还是讨论制定工作文件,反反复复强调一句话,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也有的同志认为在企业里还是要讲依靠厂长。厂长在生产经营管理_仁起主导作用,这是肯定的,不然我们也不搞厂长负责制。但厂长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任何一位厂长,无论他能力多么强,他实施的改革措施,离开职工群众的支持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讲政治,讲政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宗旨,是我们党的全部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不能困难挫折时想群众,顺利成功时忘群众。所以在企业,讲这重要,那重要,还是讲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最重要,依靠工人阶级最重要。 华西之所以成功,正像《吴仁宝评传》所揭示的那样,是党和人民培养、华西群众选择了一个好带头人吴仁宝,好带头人带出了好班子,好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队伍,好的党员队伍带出了好群众。华西的成功,吴仁宝的成 功,就是华西干部全心全意依靠了华西群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水乳交融,一呼百应。 现在的亏损企业,好多都是人为造成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政策性亏损所致。对企业亏损问题,我在石家庄、武汉等市做过专门调查,只要努力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选拔出好的领导人,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群策群力,闯过难关,真正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r)}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效益为中心,许多亏损企业是可以扭亏为盈的。 我们做城市工作、搞工业的同志要很好地总结和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吴仁宝评传》全面总结了中国农村典型华西的经验,是一本很好的难得的参考书,可以为我们研究和学习农村改革经验提供帮助。 胡福明(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教授) 吴仁宝同志是著名的农民企业家,是杰出的农民代表。几十年来,吴仁宝同志始终带领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华西的经验可以概括出好多条,主要是:有一个以吴仁宝为首的好的领导班子;培育了一代华西新人;坚持走同共富裕的集体经济道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几十年来,华西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吴仁宝评传》这本书,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华西村的历史,集中概括了华西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经验,是一本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好书。 我们是发展中的大国,经济不发达,有9亿多农民,实现小康,建设现代化,重点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必须加强党对农民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依靠农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发展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占了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不仅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吴仁宝同志带领华西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华西是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阅读《评传》这本书,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华西村、了解吴仁宝同志,可以更好地学习吴仁宝同志带领群众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坚持共同富裕的宝贵经验,推动我国农村走向小康,走向现代化。 张作耀(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 今天很高兴将本社出版的《吴仁宝评传》一书介绍给大家。我们出版这本书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苏南模式,宣传华西的经验。吴仁宝同志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儿}·年间,他兢兢业业,公而忘私,为从根本_L改变华西而貌,做了大量的扎扎实实行之有效的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努力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囚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华西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大胆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_〔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把华西这个不足一平方公址土地,有1400多村民的苏南小村,建成年总产值十几亿元、蜚声海内外的典型。华西成功的崛起,表明了新时期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性,吴仁宝同志不愧为新l讨期农民的杰出代表。冯治同志深人华西,历经四载,广为调查,爬罗剔抉,终成此书。这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当代人物评传,读后将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仅从编辑角度讲以下两点: 第一,史论结合,相得益彰。作者把记述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历史,与剖析和探究华西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成功范例,探索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解决中国农村当前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相结合,这对于引导读者在了解吴仁宝、揭开华酉致富之谜的同时,思考中国农村21世纪的未来走向,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这本书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性、观念上的启迪性、决策上的参考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第二,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作者注意言之有据,事出有因。作者长期深人华西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生动确凿的第一手材料,稿成之后,又多方征求意见。因此,读罢此书,读者就会感到,本书既保证了重大事实的严谨,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对一般读者来说,是一本不难读的传记书,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部探讨农村发展道路、内容丰富的参考书。作者对传主不溢美,不隐错,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为英雄和改革家树碑立传,是我们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希望与各界精诚合作,出版更多更好的象《吴仁宝评传》一样的好作品。 肖万钧(中共中央研究室副主任) 《评传》这本书,我在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才拿到手,一直读到夜里一点多钟。这本书使我这个60多岁的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夜不能寐。它是我近几年来甚至说是多年来看到的写农民代表人物最好的一部书。对这本书,我要叫我的子女认真读一遍,叫我所领导的每个人读一遍,我还要推荐给领导我的人,希望他们也能读一读,还要负责任地向所有信得过我的人推荐。我为什么要热情地宣传这本书呢?我觉得它回答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就是中国怎样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为了走这条路,探索了几十年,也走过弯路,付出过深重的代价。我从1953年开始做农村工作,也参与了这个探索的过程。多年来所向往的、所追求的、所为之奋斗的,就是革命导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怎样在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变成现实。现在,华西闯出了农村现代化的路子,培养出了一批有理想的新型农民。华西村的今天,应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明天或后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使我国农村能走上华西所探索的这条路。 杨春贵(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 《吴仁宝评传》的出版,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 华西村是名扬四海的“华夏第一村”。吴仁宝作为华西村的带头人,是九亿农民的一个杰出代表。为吴仁宝立传,就是为华西人立传,为当代中国的农民英雄立传。正如《评传》所叙述的,吴仁宝同志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有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他懂农业、懂工业、懂市场经济;他目光远大,视野开阔,立足华西,放眼中国,了解世界;他有战略头脑,善于总揽全局,以系统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他富有创新精神,永不知足,永不停步,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总之,在他的身上,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与共产党人的风范,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得到了令人叹服的完美结合。这样一个人物,当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评传》的出版,对于正在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的亿万群众和干部,无疑是一种鼓舞,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评传》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份宝贵的精神产品,是值得称许的,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他满怀激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以改革开放为大背景去写华西村的巨变、吴仁宝的业绩,起到“一颗砂中见世界,一滴水中见太阳”的良好效果。作者也很懂辩证法,叙事公允,评论得当。纵观全书,不失为一本成功之作。 吴建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着苏南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其中焦点之一就是举世闻名的华西村。我过去以为非常了解吴仁宝同志,了解华西村,但读过《吴仁宝评传》以后,感到我了解得还不充分、不完整。我十分感谢冯治同志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了解华西、了解吴仁宝同志高大形象的《评传》。吴仁宝同志是一个时代的英雄,是中国九亿农民的代表。从吴仁宝身上,可以看到他对传统农民的最大超越,华西所走过的路就是最典型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坚持的就是最典型的社会主义方向。华西走的是集体经济的道路,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华西没有贫富的悬殊,只有富裕程度的差别。在共同富裕与集体经济两者之间实现有机的统一结合,这是十分可贵的。能不能这么说,吴仁宝同志领头走的这条路,体现了历史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无论怎样评价都是不过分的。现在传记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胡编乱造,牵强附会。而我们面前的这本《评传》就没有任何附会,没有任何想象的成份。忠实于华西的历史,用事实说话,是《评传》的可贵之处。 黄文虎(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江苏华西村是江苏省委多年培养的典型,吴仁宝同志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杰出的农民代表,他历尽坎坷,励精图治,有非常丰富的值得总结、宜传和学习的生动素材。冯治同志怀着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强烈愿望,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经过四年的调查研究和精心创作,终于写成了30多万字的《吴仁宝评传》。人民出版社破例出版了多年来第一部反映农村模范人物的传记。对《吴仁宝评传》的出版发行,省委十分重视,省委几位领导专门出席了今天的座谈会。我们五个部门组织召开这次座谈会,就是要通过宣传、阅读《评传》一书,研究吴仁宝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总结推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华西村成功实践的经验,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让江苏大地乃至全国涌现出更多的象吴仁宝那样的模范和象华西那样的先进单位。 刘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冯治同志,以吴仁宝为榜样,用敢争一流的华西精神,深人华西,历经四载,撰写了《吴仁宝评传》,这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评传》展现了吴仁宝从童年到当今的生活历程、辉煌业绩和思想发展轨迹;记述了他 一40一自幼就富于正义感,勤劳勇敢,聪明好学,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展示了他带领华西农民兄弟战天斗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华西大地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构架跨越东西部扶贫金桥的华西精神和崇高品质;总结了华西能有辉煌今天的主要经验。读后给人以启迪、信心和力量。 《评传》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学术品位,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整体的构思,无论是学术理论的探索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无论是历史氛围的营造还是传记语言和手法的运用,都达到了相当水准,为近年来国内同类作品所鲜见。 王俊新(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 首先感谢冯治同志写出《吴仁宝评传》这样一本好书。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华西的路子是正确的,华西的经验是宝贵的,华西的人民是了不起的,华西的党组织是坚强有力的,华西的领导班子是久经考验的,老班长吴仁宝是成功者,是胜利者。多年来,我们总结过,也看到过许多关于华西和吴仁宝的材料,内容都不错,但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多,总感到不完整、不系统,因此,常常盼望着能有一部能比较全面、系统、深人研究介绍华西和吴仁宝的著作问世。现在,冯治同志的《吴仁宝评传》的出版发行,使我们的夙愿得以实现。 吴仁宝是成功者,冯治也是成功者。《吴仁宝评传》这本书出手不凡,是一本成功的著作。成功的关键是在研究上下了功夫。作者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华西,写吴仁宝,而是立足华西,放眼农村,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总结我们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经验教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农村、特别是在发达地区农村的实践与发展,探寻农村的发展规律,展示中国农村的未来走向。可以说,《评传》对当代农村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很有深度和力度。口 (陶溶整理) 《吴仁宝评传》简介 王磊 王磊:《<吴仁宝评传>简介》,《中共党史研究》(北京)1997年第3期,封底一。《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江苏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副教授冯治历时4年,三易其稿写成的《吴仁宝评传》,这是该社自建社以来出版的第一部农村基层模范人物传记。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独辟蹊径,视野开阔 首先,该书敢于抓大问题。它研究的是属于当代中国热点、难点问题的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并在考察、分析、研究“三农”问题时以人为本,立意新颖,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的新观点。其次,该书突破了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思路,重调查,重实践,真切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苏南发达地区农村的新面貌。为此,冯治身体力行,自1989年以来深入山西、河南、华西调查,先后撰写了三本人物评传,以人物传记的写作为载体,脚踏实地地研究“三农”问题。其三,该书视野开阔,写的虽然是吴仁宝个人,但关注的却是华西乃至全国的农村和农民。它更主要的目的世于研究华西带有普遍性的典型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经验教训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先进地区的实践与发展,探索中国农村的变迁规律、社会发展道路以及农民问题终结的方式和途径,揭示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光辉前景。 二、结构新颖,史论结合 在整体结构上,全书采取了纪传编年体与专题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全书以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为主题,以揭示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致富的奥秘为主线。在行文方式上,该书采用了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写法,对农村党的建设、农民与市场经济、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等热点、难点问题,均结合华西实际,作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力求在全景式地反映吴仁宝和华西人创业历史的同时,加大对一些重大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三、识见不俗,迭有创新 该书几乎每章都有一两个切合该章主题的新观点。例如在第九章中,作者提出了4个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新观点:1.“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2.多年来,我们只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讲农村城市化,理论落后导致城市化落后;3.城市化滞后造成五大经济、社会难题,即农民相对贫困趋重、土地规模经营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民工潮压力难减、第三产业发展迟缓;4.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没有也不可能打破世界工业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此外,该书在一般的行文中也刻意求新。如第三章第一节中,作者提出,现在发表的所有关于华西的文字都把1969年华西创办小五金厂当作华西工业的起点,实际上1965年由大石磨房演变而来的华西粮食饲料加工厂才是华西工业化的真正源头。 四、治学严谨,真实可信 冯治学史出身,“秉笔直书”是他写作人物传记所遵循的宗旨。为了搜集翔实的资料,冯治连续4年深入华西调研,积累的资料等身。在出书前半年,作者又对已写好的章节广泛征求意见,逐一审核。在核实中,发现与事实有出入,或被调查人意见不能统一者,则毫不吝惜地删去。凡调查得来的资料,作者均在页下作了详细的注释。吴仁宝虽是一个很杰出的人,却也不是一个完人,对他的不足和失误之处,作者均从严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论,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不隐错,不虚构。 五、知识渊博,行文顺达 从《评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面是相当广的。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管理、哲学、社会学、科社、党史、党建等学科均有自己的见解,对东西文化、中外历史、风土人情也有相当的了解和感悟。这使得该书内涵深蕴、寓意隽永而又妙趣横生。全书文采斐然,生动流畅,很值得一读。 (本文作者江苏省行政学院讲师,南京210004) (责任编辑王林育)·96·(总288) 冯治著吴仁宝评传的理论价值评介 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点—<吴仁宝评传>的理论价值评介 叶南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叶南客:《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点—<吴仁宝评传>的理论价值评介》,《群众》(南京)199年6第11期,第61~62页。《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叶南客:《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点—<吴仁宝评传>的理论价值评介》,《群众》(南京)199年6第11期,第61~62页。《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的冯治同志经过四年深入调研,在对大量第一手调查资料爬罗剔抉、反复思索、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撰写出《吴仁宝评传》一书。该书不仅全景式地反映了吴仁宝和华西人的创业史迹,并且对中国农民如何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具有实践深度和理论高度的解答。正如人民出版社负贫人张作。先生在该书出版座谈会上所说:“读后感到,该书史论结合,相得益彰,既保证了重大事实的严谨,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并不难读的传记书,对于研究者而言,这则是一部内容丰富、探讨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参考集。” 在认真读完《吴仁宝评传》之后,我不仅为主人翁的人格力量所打动、所折服,也被该书的宏观视野和理论价值所触动、所吸引。可以肯定书的内容和内在价值早已远远超出了书名上的“评传”二字,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探讨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点究竟何在?它又如何启动? 作者首先回答了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主体在于人,特别是九亿农民中像吴仁宝这样的杰出代表,中国现代化发生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农民。研究吴仁宝可谓选准了对象,吴仁宝不仅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更是最先有觉悟的农民,是中国农民建设现代化的带头人。吴仁宝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地农村实际相结合,在强化农业、依靠农业内部积累的基础上,实施了改革驱动、科技推动、经济滚动、外向带动和规模效益促动等发展战略,两个文明一齐抓,既富“口袋”,更富“脑袋”,把60年代初和全国农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穷华西变成了现代化中“双文明”的“结晶体”。如何建设现代化,吴仁宝作出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回答。 吴仁宝在带领乡亲们改变家园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素质,实现了自我角色的全面转型。吴仁宝不仅是全国著名的农民劳模,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典型,他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小农意识和行为的超越,成为被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当代中国先进阶层代表,而且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工人特别是现代企业家的转变。吴仁宝成功“扮演”的每个“社会角色”都在中国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各个时期熠熠生辉,这实在是中国农民最可贵的嬗变。我们通过《吴仁宝评传》,既寻觅到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动力,也看到了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希望。 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点在农村,现代化的主题或主旋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作者在本书中以历史学者的深邃眼光,站在社会学、经济学的高度,为我们揭示了华西及整个苏南农村巨变的历史意义:“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核心是农村工业化,载体是农村城市化。当代的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就农村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言,农村将通过持续的现代化而变成为城镇社区,农民将通过自身秦质的提高而变成为市民。”“从吴仁宝带领华西人发展农村经济的实践中,我们不难探索出华西靠抓农业起家,抓二、三产业发家,建城镇安家的发展道路与轨迹。” 吴仁宝不仅选准了中国现代化的主题,而且在现代化的启动中还抓准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评传”一书的记述给了我们多重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启迪。 首先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与实践。吴仁宝是当代中国最早提出市场经济并付诸行动的农民企业家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当时任江阴县委书记的吴仁宝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等公开场合便多次阐述:发展社队企业要“立足市场经济,大力提高竞争能力”,要“研究和掌握市场经济情报,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由于以吴仁宝为代表的苏南乡镇企业家们最早最敏锐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和威力,抢先形成和发挥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所以,他们所领导的苏南乡镇企业在80年代就能以市场为取向,在市场中求生存、图发展,在优胜劣汰中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驱。 其次是对物质富裕和摘神文明的认识与实践。本书通过对吴仁宝和华西人卓有成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记录,论述了一个非常明白而深刻的道理:“改革不单是革贫穷的命,也要革不文明的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也不等于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前进,社会才能进步。”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新历史阶段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华西人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们“抓母体—提高人的整体案质;抓主题—深化‘六爱’教育;抓实体—创建‘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抓载体—明辫理论是非,建立健全制度;抓事体—把不文明的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特别是1988年吴仁宝独创的“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真正体现了“两手硬”“抓到位”,它像一只烤护,不仅把治理环境、改善风气抓到实处,而且熔炼、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干部、管理人才和先进职工,进而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摘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是对追求富裕的认识与实践。吴仁宝带领华西人勇于致富,乐于奉献,在本村共同富裕之后又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国富与民富、效奉与公平、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等关系,努力构架“共富”金桥,创造性地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更要目标,吴仁宝高擎这面大旗从华西走向邻村,从中国东部走向西部,他用行动在这面旗帜上写下了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富要先富帮后重等鲜明的观点,并“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恩格斯语)。笔者以为,本书中有关这方面的描述和探讨,不仅应引起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学者们深思,更应为其他发达地区的领导和企业家们所重视,从而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潮流中共同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开辟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评冯治著吴仁宝评传真实的记录可贵的探索节选 真实的记录 可贵的探索 孙宅巍 孙宅巍:《真实的记录 可贵的探索──评<吴仁宝评传>》,《学海》(南京)1996年第3期,第93~96页。《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冯治撰著的《吴仁宝评传))(以下简称《吴传)))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前,我们已经读到过冯治同志所写的《史来贺评传》、《果都春秋》两部反映农民代表和农村风貌的著作。吴仁宝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当代农民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曾带领华西人先后创造了40项“中国第一”。李鹏总理将华西村誉为“中国农村希望的所在”。《吴传》的问世,更将冯治对农民问题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难怪有人称冯治为“农民雕像家”。 《吴传》既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又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它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极具参考价值;对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纵览《吴传》全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史论结合,勇于探索 《吴传》既为“评传”,内容当有传有评。著者在“评”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全书充分展示了史论结合的特点,处处留下了开拓者勇敢探索的足迹。著者通过记述吴仁宝带领华西人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历史,探究了华西带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着重总结了华西在解决目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展示了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勃勃生机。因而该书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性、观念上的启迪性、决策上的参考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为了加强“评”和“论”的力度,《吴传》的撰著方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人物传记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该书采用了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客观记述与中肯评价、整体把握与结构分析、编年体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以时间为经的前提下,每章都阐述和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 城市化是中国农村的大趋势。马克思说过:“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著者在解剖华西走向城市化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当代的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就农村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言,农村将通过持续的现代化而变为城镇社区,农民将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变为市民。”该书还热情称赞:“吴仁宝带领华西人闯出了这条创业之路的意义,远不仅仅是创建了一个华西城,而是和苏南农民一道,为9亿中国农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道路。”不言而喻,这些论述,也都是著者对于农村城市化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可贵探索。 共同富裕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美好的理想。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人们曾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吴传》著者对于“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先富与共富辩证统一,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共富是先富的必然结果。”著者饱蘸激情赞颂:“吴仁宝高擎共同富裕的旗帜,从华西走向邻村,从东部走向西部。他用行动在这面旗帜上写下了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富要先富帮后富等鲜明的观点。”不难看出,著者在介绍华西“共同富裕”的经验时,加进了自己的探索与创造,把这些经验进一步条理化、理论化了。 二、视野开阔,内涵丰富 《吴传》立足华西,放眼全国,把吴仁宝和华西放在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从微观和客观的结合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经验教训,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先进地区的实践与发展;同时,还引进了经济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理论,把华西置于社会系统工程之内来研究。 当今,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8亿多农民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力量。农民如何上市场?是一个至关重要、亟需加强研究的时代课题。而华西自1961年办粮食饲料加工厂算起,已有30多年搞市场经济的历史;吴仁宝早在1980年1月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立足市场经济”的观点,带领华西人率先走上市场经济之路。《吴传》以华西的成动经验,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全国农民、全国人民都十分关心的这一问题。著者曾胸怀“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大局,多视角地向吴仁宝请教:“如何把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和国内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解决好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中普遍遇到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小企业与大经营,小队伍与大流通,小机关与大服务,这‘四小四大’、四对对立且又必须走向统一的矛盾,使农民做市场经济的主人,在市场经济中快富冒富”?著者在书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市场经济绝非哪一主义、哪一阵营的专利,它是一条艰难坎坷之路,也是中国农民告别贫穷,变成富人,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必由之路。”这种由小及大、由个别而一般的论述方法,充分展示了《吴传》开阔的视野,宽广的思路。 著者沿着华西—中国—世界这一轨迹,对华西的观察与论述,有着深邃的洞察力和磅礴的气势。 三、实事求是,真实可信 《吴传》文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但内容决无虚构,全部来自著者辛勤的调查、采访。正如著者在“前言”中所交待,他为了写好此书,深入华西4年,搜集的资料纸页达80余斤重,占有了大量信而有证的第一手资料。全书共加注释近400条,详细交待所写内容的来源、出处;凡属调查、访问者,均录有人名、时间、地点。被访问的对象,除传主吴仁宝外,上自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同志,下至市、县机关干部和华西村的普通农民;被引用的文件、资料,上自中共中央文件、《人民日报》报道,下至市、县党政机关档案和大量华西村的油印资料。仅从采访人员之多、引用资料来源之广、调查迁延时间之长,即不仅使读者感觉到此一工程之艰辛、劳苦,且更使读者确信著者所记、所言之真实、可靠。 著者奉行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错、不虚构的原则,分析准确,评价适当,留有余地;对传主的论述,不搞脸谱论、年谱化、程式化、简单化。对传主的不足和失误之处也作了客观的述评。 1980年5月中旬,身为中共“十一大”代表、江苏省委委员、江阴县委书记的吴仁宝,在县直机关党员大会选举下届县党代会代表时竟然落选了!他比最后一名当选的正式代表少了3票。《吴传》详细介绍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著者写道:“堂堂的省委委员、已干了整整5年且政绩卓著的县委书记,选个县党代会的代表都选不上,这也足可称为‘事件’了”;“县委书记落选党代表,这在中共党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事情”。在这里.著者专门对此结合时代背景,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勾画。书中分析了吴仁宝落选的各种主客观原因,生动、深刻地描述了华西人及吴仁宝本人复杂而痛苦的心态。接着,又安排了整整一节“梆梆数字留政绩”,硬是用大量数字摆出了吴仁宝担任县委书记5年中的辉煌政绩。这种精心的安排,正反映出著者把握主流、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写作原则。 华西的农民公园,倾注了吴仁宝大量的心血,但也引来了人们众多的议论。《吴传》对其中古为今用的部分加以肯定。对于另一种情况,著者则表示了较多的保留及批评的态度。吴仁宝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连解说词也基本原汁原味地照搬,其中有一部分涂上了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甚至是封建社会扼杀亲情的糟粕。如虞舜至孝感天、曾母啮指心痛、丁兰刻木事亲、孟宗哭竹生笋、郭巨为母埋儿等。著者对此明确表示“不敢苟同”。书中评述:“这些反映天人感应,天赐神助,因果报应的神话,稍有点唯物主义的人,都会一笑置之,起不到教育人的作用。”“郭巨埋儿,天赐黄金,本身就是迷信,实不可信。今人也不会效法,倘使真有人效法,结局如何?可想而知。”“我们应提倡弘扬文明的父慈子孝,而不是郭巨埋儿那样的愚孝。”《吴传》的这一褒一贬,充分显示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高尚文风。 当然,《吴传》也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笔者以为,可能是限于篇幅,《吴传》对于有些关键性的问题论述得尚欠丰满。如人们最为关心,华西做得最成功的“乡镇企业”这一内容,似还展开得不够,只用“中国乡镇企业功勋”一节,来论述吴仁宝、华西人办乡镇企业的韬略、思想,显得过于紧凑和失之于纲目化。此外,洋洋数万字的一本人物传记,时而以时间为序,时而以专题分章,编织中虽有著者的良苦用心,但却使读者不容易理清传主已经走过的近70年人生旅途,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奋斗经历之脉络。作为对这一不足的弥补,笔者建议将来再版时能在书后附一“吴仁宝年谱”,以便于有心的读者去更好地认识、思考吴仁宝其人其事。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样:蒋顺兴〕 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典范 —《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高华、牛一(整理):《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典范——<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江南论坛》(无锡)1996年3期,第16~20页。《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转载(把每位专家的发言作为单篇,分别转载)。 研究农民富裕农民一一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 朱 庆:《研究农民 富裕农民——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光明日报》(北京市)2000年07月05日,第4版。 本报记者 朱 庆 一部《吴仁宝评传》让他与华西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三大村》出版时他已成为著名的农民问题研究专家,新近他又为农民兄弟写出了《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最近,我们在江苏省委党校见到了因上述著作而声名大振的冯治教授。 这位已“进城”多年的农民的儿子,依旧保持着朴实厚道的农民本色,从《果都春秋》、《吴仁宝评传》到《中国富裕化道路》,在每一本著作里,他都特别注明自己是“江苏丰县大沙河果园人”。 1955年出生的冯治,19岁高中毕业后就当了农民,先后任过生产队记工员、会计、大队副业主任等职务,因而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1982年冯治从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可是少年时代贫穷的农村生活给他留下了太深的烙印,即使从事现代史研究,他也念念不忘曾养育过自己的农村……一部《二十四史》让他看到了农民力量的伟大,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孙中山为何“革命尚未成功”?毛泽东为何能建立新中国?归根结底在于农民问题处理得好坏上。“我是农民的儿子,又当过几年农村基层干部,深知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变农村面貌的艰辛困苦,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大业的成败。忘了农民,你就是读100万册马克思主义书籍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中国最大的‘民’是农民,农民问题即是中国问题,中国不论什么问题,要刨根问底的话,都要去问问农民;农民的命运如何,关系党和国家的治乱兴衰!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在农村变为现实,农民如何实现富裕化与现代化?一直是我苦苦探求的问题。我一年有一半的时间下农村调查,就是想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探寻到这条道路,以实现我写农民,研究农民,富裕农民的毕生追求!” 早在农村劳作的那几年,自幼好学的冯治就开始搜集农村老典型大寨和新典型华西村的资料,初步建立了整整两编织袋的典型村资料库。1992年初,他开始写《吴仁宝评传》,直到1995年12月才完成。为了写作,他在华西一住就是几个月,放弃了作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儿子在家被玻璃扎成血人,到医院缝了39针,他仍在华西;妻子住院动手术,他仅在床边陪了一天,手里还捧着一大叠书稿……可老天不负苦心人,《吴仁宝评传》成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农村基层模范人物传记;得到几十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与评介;中国新闻社为此向海外媒体发送了千字的电传稿;连曾两度拒绝采访,不许别人给自己立传的吴仁宝都感动地说,冯治是大老实人,他写这本书吃了大苦,受了大难,写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可读性;既总结了华西几十年的经验,又研究了农民问题。 自立志研究农民问题以来,冯治先后选择了江苏丰县、锡山、江阴、大沙河镇、华西村、向阳村、唐沟村、浙江宁围镇、河南刘庄、山西大寨、天津大邱庄等典型农村社区为研究调查对象。为写作《中国三大村》,又不至于千人一面,他不怕别人烦,变着法儿到三大名村寻宝,乘车出差也就成了冯治的家常便饭。他出差的票据有七八个信封,许多花销根本无法报销,只能自己贴;到西部贫穷山区调查,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入乡随俗;遇到采访中的各地农村方言大眼瞪小眼,就白天背着大包磁带录,夜里反复听,折腾到半夜才睡。那会儿,冯治面容憔悴胡子拉碴,提着大包小包资料到处跑,许多人一开门,以为是搞推销的,受了多少白眼、冷遇,他自己也记不清了。1997年20余万字的《中国三大村》在《今古传奇》上以特稿连载,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西部多省的报刊连载后,也为农民提供了脱贫致富的经验与信息。同时,冯治也走出了一条以撰写中国农村先进带头人评传为载体,克服以往农村问题研究中“见社会不见人”的缺点,直接实证研究当代农民问题的学术之路。 此时的冯治已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首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并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美国国际名人传记研究院聘为名誉顾问……然而坐在记者面前的冯治丝毫没有大架子,还为自己在书上签名时的字体不够俊秀而难为情。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冯治仍孜孜不倦地在农民问题研究这块“土地上”耕耘,他的理论思想日趋成熟,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锡山市农村现代研究》,该书又成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农民富裕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学术专著。在书中冯治强调指出:“农民问题即是农民的富裕化与现代化问题,它涵盖了农民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富裕化与现代化,这是中国目前最薄弱和最需要解决的。中国农民的富裕化与现代化是正相关关系。要实现农民富裕化与农村现代化,思维创新是其灵魂,制度创新是其载体,技术创新就是其动力。”该书正是以这三个创新为主线,对农民富裕化与农村现代化进行了创新研究,令人耳目一新,为九亿中国农民实现富裕化与现代化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和甘美的精神食粮。 冯治撰写吴仁宝评传的汇报 冯治:《为事业研究 为事业写书——我写<吴仁宝评传>》,《唯实》(南京市)1996年第4期。《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