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疯狂:最具心灵震撼力的惊悚故事
释义

一个在疯狂中抗争、在沉醉中自省、在沉沦中自我救赎、在绝望时呐喊、在穷途末路时一鸣惊人的真实故事!作者用手术刀式自我解剖的文字、自我嘲讽的语气,通过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动人心魄的场景——自残、绝食、吸毒、滥交、穷困潦倒与无数次送医急救——把读者带入到一个躁郁症患者疯狂灵魂的深处……最具心灵震撼力的惊悚故事!揭秘一个人疯狂的内心世界,常人难以理解的奇异行为!

图书信息

书 名: 疯狂:最具心灵震撼力的惊悚故事

作 者:(美)赫芭琪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562448600

开本: 16开

定价: 29.80元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全球销量超过1000000册,入选“普利策奖”

《纽约时报》《魅力》《华盛顿邮报》《波士顿凤凰城报》《出版人周刊》等众多媒体报道的美女作家

玛雅·郝芭琪一个性感美丽的美国丽人,四岁就患上了精神疾病,失眠、因害怕阳光而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拉上所有的窗帘,十岁开始酗酒、暴食,十几岁开始吸毒、滥交;二十几岁被确诊躁郁症,躺在自己的公寓浴缸中用刀切割着自己的身体;狂躁不安的她一次次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电击治疗;她经常在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男人的床上,而其中一个竟然成为了她的老公。可这样的婚姻是短暂的,她背着老公,和一个偶遇的男人去墨西哥历险,一路陪伴她的是大麻、酒、精神药片和无休止的性爱。

这样一个颓废的女人,这样一个疯狂的女人,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这样一个性感的女人,这样一个生活在虚幻和现实之间的女人,她的人生究竟还有那些令人震惊的故事呢?

玛雅·郝芭琪是一位文字的艺术大师:幽默、善于表达而又不缺乏自省。她也是——如她在书中所述——一位无法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纽约时报》

抑郁使她沉默,狂躁则席卷了她的大脑产生了闪亮的文字,但是却在她能记录下来之前破裂成为碎片,只有乏味的早间药物(一次21片)才能使她捕获这些文字并记在纸上。

——《纽约时报》

震撼!即使是对食物和体重有着健康态度的人也一定会对这样一个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产生共鸣。

——时尚杂志《魅力》

玛雅·郝芭琪的新自传《疯狂》让人不安地窥视到她的内心世界。

——《华盛顿邮报》

郝芭琪不时显现的才华也许会使人愤怒,也许会使人惊奇,这取决于你的口味。

——《波士顿凤凰城报》

她知道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不过也许她可以和这样的生活和平共处。

——《出版人周刊》

就像一部悬念永远也不会停止的恐怖电影,通过一幕又一幕的暴食、吸毒和滥交,作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书目》

模糊的想象和回忆用文字表达的如此透彻,反而使得与疾病的各种抗争真实可见。

——《柯克斯评论》

作者对自己与躁郁症精神错乱英勇斗争的描述,以及对自己奇异行为的坦诚和洞察,使她的故事节奏紧凑、动人肺腑。

——《故事圈评论》

作者简介

玛雅·郝芭琪,普利策提名畅销书作家、屡获殊荣的记者,在美国众多大学教授写作和文学。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畅销不衰。她和她的丈夫住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

图书目录

序言

自残

1994年11月5日

第一部分

羊人

1978年

他们知道什么

1979年

抑郁

1981年

祈祷

1983年

食物

1984年

炉子下的酒瓶

1985年

崩溃

1988年

逃跑

密歇根,1989年

明尼阿波利斯

1990年

加利福尼亚

1990年

明尼阿波利斯

1991年

华盛顿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病情全面发作

1995年

第二部分

新生活

1996年

诊断

1997年4月

病情发作

1997年7月,上午9点

47病区

同一天

旅行

1998年1月

轻度狂躁

1998年7月

杰瑞

1998年夏末

治疗

1999年

渐失平衡

1999年冬

疯子肖恩

2000年6月

边境线

俄勒冈州

2000年8月

日间治疗

2000年8月底

阁楼,地下室

2000年秋

情人节

2001年

重返生活

2001年夏

杰夫

2001年秋

美好生活

2002年夏

杂志社

2002年11月

2003年秋

第三部分

失去的日子

第一次入院治疗

2004年1月

第二次入院治疗

2004年4月

第三次入院治疗

2004年7月

第四次入院治疗

2004年10月

第五次入院治疗

2005年1月

第六次入院治疗

2005年4月

第七次入院治疗

2005年7月

出院

2005年8月

第四部分

2006年秋

2006年冬

2007年春

2007年夏

尾声

数字躁郁症

致谢

我的数字躁郁症

前言

2009年3月23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题为“谁被送进精神病院”。广东女子邹宜均因家庭纠纷而被强行送入精神病院的曲折经历再次唤起人们对精神病院的社会角色以及患者人身权利的反思,也正是在这篇专题报道中,医院的会诊结果,一种名叫“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疾病成为邹宜均至今仍挥之不去的梦魇。

遁入空门的邹宜均不惜与医院以及家人对簿公堂,希望撕掉精神病人的标签;而本书作者玛雅.郝芭琪则用真实得有些残酷的文字记录下自己饱受病痛折磨,一度迷茫、亢奋、放纵、沉沦,在暴食症和厌食症的轮流进攻下身心俱疲,甚至一度依靠自残来麻痹自己,却最终在医生和家人的支持下接受患病的事实,乐观豁达地与病魔努力抗争的经历。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让人们在激情和震撼的背后,体会不为人知的苦涩与辛酸?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情绪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摇摆不定的失调症,这种大脑紊乱的病症会导致患者情绪、精神和官能的异常变化。在“狂躁期”,患者会情绪过度兴奋、愉悦;精力充沛,不觉得需要睡眠;易怒、喜争论、易与人起冲突;过分慷慨、热心、乱花钱;自认能力很强或具有超能力。他们会说:“我觉得很愉快,一切都棒极了。我的头脑清澈,思考迅速,所有的害羞都不见了。觉得轻松自在,充满自信,以往无趣的人和事物也都有趣起来……思绪越来越快,快到无法掌控。有趣的事开始荒唐走样,朋友们开始害怕……极容易生气,但是又很害怕,无法控制自己。”相反,在“抑郁期”,患者会情绪低落、表情忧愁;失眠、早醒或易惊醒;食欲减少、性欲减退;反应迟钝、动作减少;绝望、有罪恶感、甚至有自杀倾向。

精神病学家认为,躁郁症产生的兴奋和压抑迫使病人面对更广泛的情绪感受,他们比常人拥有更丰富多变的经历。英国《精神病理学》杂志发表了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特博士的研究成果,他研究的对象涉及人类历史上颇有影响的300个人物。研究结果表明,天才和精神病恰如一对孪生兄弟,天才中多有精神躁郁症患者。伟大的梵高以其独特的笔法及表达方式而著名,而他的一生都在忍受躁郁症的折磨。贝多芬49岁时失聪,后来的研究发现,正是躁郁症给了他动力,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创作出诸如《第九交响乐》这样伟大的作品。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学教授在对爱伦.坡诗歌进行分析后认为,爱伦.坡患有躁郁症,而正是由于这种狂热,才使得他创造性源源不断,在诗歌、小说、文学理论以及文学批判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甚至是开拓性的成就。

相对于西方国家对躁郁症展开的研究,我国在该领域,尤其是在躁郁症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社会权利方面进行的探讨才刚刚起步。如何才能深入患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疯狂与灰暗、残酷与偏执,对人生的渴望、追求和奋斗?这本内容真实的心理传记足以让我们感同身受。

本书作者玛雅.郝芭琪于1974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著名的畅销心理书作家,9岁起便开始遭遇饮食失调症和躁郁症的困扰。23岁时完成的自传体小说《颓废》获得1998年普利策奖提名,仅在美国就销售上百万册,并被翻译成14种文字,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畅销不衰。2005年出版的第二本书《隆冬》也广受好评。2008年4月,她的第三本书《疯狂》问世,书中再次将作者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被评论界认为是近年来有关心理疾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佛曰:人生就是一串佛珠。珠子就是苦难,而珠子之间的空隙,就是短暂的快乐。在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之后,玛雅终于坦然地面对疾病,用真挚的文字对生命的过往做出完美的总结,沐浴在明尼苏达州灿烂的阳光下,陪伴在她身边的是挚爱的丈夫,两只分别叫莎士比亚和T.S.艾略特的猫,两条叫弥尔顿和但丁的腊肠狗。

希望在生活中历经坎坷的你我,也能在阅读本书后有所感触,重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王斌先生向我推荐了这本好书,并给我介绍了豆瓣网上的“鹿鸣心理”小组,让我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相关心理学知识和概念时能够查阅和理解。感谢编辑戚本娇的信任,对我委以重任,让我有机会完成这样一部开创性的译作。同时要感谢钟雅如小姐在文字润色和其他方面提供的帮助,让长达数月的辛苦和劳累最终有所回报。当然,囿于本人水平的限制,译文中难免有错讹之处,还请读者与方家不吝指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7: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