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风带 |
释义 | 风带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产生原因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环流,分别为: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简化后(认为大气在均匀地面上运动,忽略海陆因素等对风带影响),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同时,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置移动也是成因之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带) ②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 ③冰原气候(极地高压带)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①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①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②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表现。例如: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 东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 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形成了地形雨,再加上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