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费克 |
释义 | 费克(中国戏剧家)简历费克(1917~1968) 中国作曲家、戏剧家。原名蒋晓梅,笔名吴明之、刘中里、石坚等。1917年12月7日生,湖北省天门市人,1968年12月病逝于南京。 个人经历费克出身贫苦,少年时曾作过学徒和工读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南昌抗敌后援会”的宣传工作,1938年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抗敌演剧队第五队,1941年转入革命文艺组织“新中国剧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江苏省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江苏音乐》月刊、江苏省歌舞话剧院等单位的领导工作。 1949年以前,费克为了配合演剧队宣传演出的需要,曾创作了几十首群众歌曲,同时还为戏剧、电影写了一些插曲,其中以《茶馆小调》《五块钱》《为什么》、《哀金城江》、《疲劳的憧憬》、《鸡鸣曲》等,以及为电影《采茶歌》所写的插曲《我们的歌》等较突出。这些作品在民主革命时期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创作中他一贯注意音乐语言的民族化、群众化,善于从传统音乐中汲取具有鲜明特性的音调和节奏,因而他的作品词曲结合比较自然,旋律朴实、流畅,能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1949年后,在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之余,仍坚持创作。影响较大的作品有《英雄的阵地英雄的炮》等。他曾为田汉的话剧《文成公主》和他自作的话剧《天京风雨》、《雷锋》以及电影《满意不满意》等配乐。此外,费克对江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对锡剧音乐的改革,都做出显著的成绩。如民歌《拔根芦柴花》《江北好》、锡剧《新大陆板调》等都是经过他的整理加工而广为流传。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费克歌曲选》。 费克(德国语言学家)费克(August Fick 1833-1916)德国语言学家。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先后任哥廷根大学、波兰布雷斯劳大学教授。属印欧语言学中的“哥廷根学派”。主要研究印欧语词源学,首创印欧语基本词汇的综合研究。著有《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词典》《希腊语专有名词的形成》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