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珤
释义

石珤(bǎo)(公元1464——1528年),字邦彦,藁城人,明代诗人和平民教育家。因为他喜爱封龙山熊耳峰风景,所以别号熊峰,人称熊峰先生。石珤在朝廷阁员致仕去职,离京返乡时却只有一辆牛车的家当,因而在明代政坛清名远播至今,藁城当地人尊称其为“石阁老”。有《熊峰集》传世。1 石珤画像(资料图) 2005年6月,藁城市文保所暂栖身着一幅石珤画像,画像有些许破损,原为该市徐村石氏保存石珤画像(资料图)。

基本资料

石珤出身于名门望族、官宦人家。父亲石玉,官至山东按察使。石珤少年时,受到父亲的学识和为官之德的影响,自幼敬仰历代为民请命的清廉官吏。他博览群书,睿智聪慧,与他的胞兄石玠(jiè),在当地诸生中以文章学识见长知名乡里。公元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兄弟二人一并举进士。石珤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公元1489年(弘治二年)授职检讨官,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公元1492年(弘治五年)前后,数次因病而居于家中。其间,经常抱病游历当地名山,尤其游览封龙山为多,创作了名骚一时的《登封龙山赋》及《熊耳峰》等诗赋。

为官经历

公元1501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石珤被诏还京师,充任为皇帝整理书籍、翻检书籍的经筵展书官。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明孝宗病逝,武宗即位,迁任国史馆修撰,参与编修《孝宗实录》。

公元1506年(正德元年),明武宗初开经筵,以石珤为讲经官。他在经筵上论道,纵涉古今,横及诸学,鉴古昭今,阐述治国之道,使他的治国方略得以在朝堂上阐发。公元1508年(正德三年),迁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次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转年改为北京国子监祭酒,同年,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公元1515年(正德十年)改任礼部右侍郎。

为人正直 声望颇高

石珤正直敢言,在朝中颇负声望。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武宗准备出游北部边境要地宣府(今河北宣化),石珤考虑到当时瓦刺军不断袭扰边境,连年战争,百姓摇役苛重,皇帝出巡,必然会给河北北部军民增加沉重负担,因此上疏极力谏阻。明武宗又欲南巡南京,一些朝廷诤臣极力谏阻,受到明武宗严厉喝斥,招致贬官之祸。而石珤不顾个人得失,依然直言上疏,使得武宗有所悔悟。武宗任命石珤兼翰林学士,掌翰林院。1520年(正德十五年),石珤主持吏部会试和武举选拔,做到了秉公清廉、选士公正,受到朝野赞许,次年又任礼部尚书,仍兼翰林院学士,执掌詹士府事,成为明武宗朝的要臣。

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死。武宗无子,立孝宗的弟弟之子朱厚璁即位,是为世宗(嘉靖)。当时王琼任吏部尚书,卖官鬻爵,培植亲信,吏政混乱,冗员泛滥。石珤刚正不阿,谢绝请托,维护朝纲,对于违法乱纪者坚决主张罢免。世宗初立,正需要整治吏治,严明朝纲,选拔贤德刚直的要臣主持吏治。在朝议中,众朝臣首推石珤,嘉靖欲拟诏批准。可是扶持嘉靖即位有功的要臣、大学士杨廷和不喜欢石珤的诤言直谏,影响嘉靖皇帝改变了主意,让石珤仍兼翰林学士,在内阁专管诰敕之事,监修《武宗实录》,任副总裁官。

归隐之愿

公元1522年(嘉靖元年),石珤奉旨赴山东祭祀孔子及东岳、少昊陵。礼毕还家,多次上书请求辞官致仕。但是许多朝臣认为他德高望重,纷纷上书请求朝廷委以重用。嘉靖皇帝乃召之回京,先令其主持公元1523年(嘉靖二年)的会试。次年五月,终于任命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几近人臣之极,石珤却未明哲保身,仍然不改直言进谏的作风。有朝廷勋戚依仗权势强夺畿内民田万余顷,置为官庄之田,引起百姓极大愤恨,但是迫于权势,敢怒不敢言。石珤得知此事以后,查明真相,立即上奏:这些田庄都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的产业,强行占去,会激起民变,希望皇帝以安民治国大业为重,还田于民。皇帝只好下诏废除官庄,将强抢的民田还给百姓。

公元1526年(嘉靖五年)嘉靖皇帝令石珤为自己的生父编纂《恭睿献皇帝实录》,从封建宗法制度上为自己的生父树碑立传,石珤不得已而为之。不久,《实录》编成,进呈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再次厚加赏赐,而石珤却再次请求去官致仕。

人物结局

内阁要臣王邦奇历来嫉妒石珤,得知他请求致仕,借机在嘉靖皇帝面前屡进谗言,诬陷石珤与辅政大臣费宏“为奸党”,请求嘉靖皇帝除去二人。二人被迫去职还乡。嘉靖皇帝诏准费宏“驰驿”归乡,却斥责石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下诏“一切恩典皆不予。”作为一代阁员要臣,石珤回归藁城故里,所有行装只有一辆牛车而已。京师父老无不惊叹:“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意思是:自古以来,宰相大臣离开京城,没有像石珤这样清廉的人。石珤清廉刚正之名远播各地。

石珤回归故里之后,闭门不出,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冬,病逝于家,谥文隐。公元1567年(隆庆初年)改谥文介。

人物评价

石珤一生,不仅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而且为人尤重忠孝。他为官治吏常讲“为臣必忠”。他认为,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心胸坦荡,就是对朝廷的忠;为官正直,严于律已,廉洁自重,秉公尊法就是忠。正是这种忠孝观,使得他不畏权贵,甚至不畏帝王,以敢于直谏而驰名。对于家人,他非常重孝义。其兄石玠病故后,他抚养侄儿如子。其姐姐嫁于周姓,亡故后,子女孤弱不能自立,他抚育成年;对待三位胞弟也是“友爱倍至”。因此,他罢官于家,其侄儿们对他敬孝如父。

纵观石珤一生,以的士大夫“人格”而自立,以报国才华而入仕,以刚正清廉而入阁,最后,因刚正直谏而罢官,身后,还是以刚正廉洁而留名。

其兄石玠同样为官持正,敢于直谏,历官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掌院事。因谏嘉靖皇帝南巡事触犯皇上,引疾辞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