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肺炎衣原体 |
释义 | 简介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 Cpn)是1989年定名的新种,首株肺炎衣原体是于1965年从台湾省一名儿童的眼部用鸡胚分离出的,暂名为TW-183T(小T示原型株),1983年又从西雅图一名患咽炎的大学生咽部分离出一株AR-39,因其一些生物学性状类似于鹦鹉热衣原体,所以当时归于鹦鹉热衣原体种中TWAR组,后经深入研究,根据其独特的超微结构及基因和特异性抗原分析,于1989年定为衣原体属中一个新种,正式定名为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 肺炎衣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98kD蛋白为其特异性抗原,代表株为TWAR。目前已新分离出10多株肺炎衣原体,该衣原体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 肺炎衣原体主要引起人的非典型性肺炎,同时还可致支气管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虹膜炎、肝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结节性红斑等疾病,也是艾滋病、白血病等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另外,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认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病原肺炎衣原体的原体形态多样,电镜下可呈现典型的梨形,其长轴长0.44μm,短轴长0.31μm,平均直径为0.38μm。核区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平均直径为0.24μm,核区和细胞膜之间有较宽的原生质区。肺炎衣原体不能体外培养,只能在细胞内寄生,鸡胚对其不敏感,因此一般不用鸡胚传代,而用细胞培养传代,肺炎衣原体敏感的细胞株为HEP-2或H-292,离心能促进肺炎衣原体对细胞的感染。肺炎衣原体包涵体不含糖原,碘染色阴性,在Hela细胞中的形态与鹦鹉热衣原体十分相似,姬姆萨染色后呈深密度卵圆形,在HEP-2细胞中的包涵体,其密度和形态均多样化,有致密的、桂花样散在的、有伸出胞外出瘤状的、还有圆形、胞内着色较少的包涵体。 肺炎衣原体染色体DNA G+C mol% 含量为40% mol,但与沙眼和鹦鹉热衣原体的同源性小于10%,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极不相同。不含质粒。 肺炎衣原体具有属特异性抗原和种特异性抗原,属特异性抗原主要有两个抗原决定簇表位,一个是肺炎衣原体 LPS核心多糖的第三个KDO残基,一个是分子量为39.5KD的主要外膜蛋白(MOMP),这两个抗原决定簇均对甲醇敏感,与其它衣原体种间存在交叉;肺炎衣原体的种特异性抗原为98KD的MOMP,该抗原对丙酮敏感,并不与沙眼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抗血清发生交叉反应,已由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得到证实。到目前为止发现肺炎衣原体仅存在一种血清型,世界不同地区分离的肺炎衣原体不同株DNA的同源性可达94%以上,其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基本一致,标准株为TW-183和AR-39。 肺炎衣原体毒力较低,3代之内不能致死鸡胚,小鼠鼻内、脑内和静脉内接种,不引起小鼠死亡,猴结膜内接种,不发生滤泡性结膜炎。对药物的抗菌谱类似其他衣原体,耐磺胺类药物。 临床表现肺炎衣原体是人类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可引起急慢性呼吸道疾病,社区获得的肺炎、支气管炎和鼻窦炎5-10%由肺炎衣原体引起。肺炎衣原体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通常以咽痛和音哑起病,数日至7天后出现咳嗽,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比,自起病至就医的时间以肺炎衣原体 感染为最长,因此病初时的低热,检查时多已降至正常,异常呼吸音和鼻窦区压痛为最常见的特征,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血沉增速,X线胸片常显示单侧节段性肺炎,类似非典型性肺炎,严重者病变较广泛,甚至波及双肺,也可伴有胸膜炎或胸腔积水。 肺炎衣原体与冠心病相关的证据主要有:(1)从动脉粥样硬化灶中分离出肺炎衣原体;(2)硬化灶中 肺炎衣原体 PCR检测阳性;(3)电镜观察到硬化灶中肺炎衣原体典型的梨形颗粒;(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5)血清学试验证明肺炎衣原体感染。现已发现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与血脂变化密切相关: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者,其血清甘油三酯浓度(约1.23mmol/L)明显高于非感染者(约1.03mmol/L),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约1.24mmol/L)却明显低于非感染者(约1.36mmol/L), 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引起上述血脂变化是与冠心病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也是其致病机理之一。 诊断由于肺炎衣原体感染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方法有病原体分离培养和直接检出,核酸检测和血清学实验。 肺炎衣原体分离培养方法复杂、费时,而且敏感性不高,一般不用于临床诊断。 病原体的直接检出主要有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荧光标记或酶标记抗体检测标本中的衣原体,前者主要用于细胞培养中肺炎衣原体的识别,近年也尝试直接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验,其敏感性与标本采集有关;后者所用抗体为抗衣原体属特异性抗体,不能直接识别肺炎衣原体。 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杂交检测衣原体的特异性强,但敏感性不高,主要用于PCR结果的检测、判定,尚未直接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应用肺炎衣原体 MOMP基因片段的2对特异性引物对临床咽拭子进行PCR测定,其结果与血清学检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PCR试验对实验室有特殊要求,标本处理、扩增和检测应在不同房间内进行,以免假阳性。 血清学方法检测检测肺炎衣原体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微量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法(MIF),被公认为肺炎衣原体感染血清学诊断的金标准。人类感染肺炎衣原体后会出现抗肺炎衣原体血清抗体,初次感染时,大约在发病3周后出现IgM抗体,6-8周出现IgG抗体,再次感染或重复感染后,常在1-2周内出现较高水平的IgG抗体。MIF方法的原理是用肺炎衣原体标准株(TW-183或AR-39)制备抗原片,然后与病人血清反应,病人如为肺炎衣原体感染,其血清中抗肺炎衣原体 IgM或IgG就会与抗原片上的肺炎衣原体结合,加入抗人IgM或IgG荧光标记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肺炎衣原体颗粒。MIF的诊断标准为:①急性感染: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或IgM≥1∶16,或IgG≥1∶512;②既往感染:1∶16≤IgG<1∶512;③未感染过:IgG<1∶16;④慢性感染:IgA>1∶8。 治疗在细胞培养中,肺炎衣原体和沙眼及鹦鹉热衣原体一样,对四环素和红霉素最敏感,与鹦鹉热衣原体一样耐磺胺。临床治疗肺炎衣原体感染通常采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每日2g,连续2周。四环素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和儿童不宜服用。服用红霉素的副作用是刺激胃肠道,另外部分病例可复发,但再次给予四环素或强力霉素仍有效。一些新的大环内脂抗菌素,如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等,具有用药量少、长效、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以替代红霉素治疗。 控制措施肺炎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是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常见病,引起地方性和流行性肺炎,无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几乎每人一生中均受过感染,而且常常反复感染;感染是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8-9岁,第二个高峰在70岁。潜伏期约10-65天。 肺炎衣原体的感染具有散发和流行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散发通常持续3-4年,有2-3年的流行期,在流行期间可有数月的短暂爆发发生。病人之间传播间隔期平均为30天,在密集人群中流行可持续6个月。无症状的感染者在本病的传播上比病人更为重要。各国有报道的人群既往感染,芬兰为59-65%,以色列51.3%,匈牙利46.5-75.2%,德国64.9%,美国50%,瑞典40-60%,日本67.6%,耶路撒冷68.7-84.5%。临床急性呼吸道感染中12%的肺炎、5%的支气管炎和1%的咽炎与肺炎衣原体有关。我国关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才刚刚开始,既往感染在北京地区高达90%,南京地区70%,由肺炎衣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在北京占肺炎13.3%,支气管炎7.4%,在南京占肺炎的15%,支气管炎的13%。 一般认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鸟类及其它动物无关,人是肺炎衣原体的然宿主。肺炎衣原体在硬天塑料表面能存活30小时,在草纸上能存活12小时,在手上存活时间仅10-15分钟。因此,肺炎衣原体的传播方式可能主要是人-人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从环境中接触后通过手自体接种,其预防措施应与其他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相同,如流行期不要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停留时间过长,经常洗手等等。 肺炎衣原体目前还没有疫苗用于免疫接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