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肺放线菌病
释义

肺放线菌病(pulmonary actinomycosis)系由厌氧的以色列放线菌感染肺部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这菌为正常人口腔、龋齿、扁桃体隐窝中的常存菌。多数由于口腔卫生不良,吸入含有放线菌颗粒的分泌物而发病。也可来自血行播散或腹部病灶的直接蔓延。本菌在厌氧条件下琼脂培养,生长球形菌落。在组织内呈色黄颗粒,通称“硫磺颗粒”,系由菌丝缠结而成。镜检为革兰阳性的0.5~1.0μm的菌丝团,四周菌丝呈放射状排列,菌丝末端膨大呈棒状。

简介

疾病名称:肺放线菌病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039.102ICD-10:A42.001

所属部位:胸部,

所属科室:呼吸内科

肺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可累及面、颈、胸部和腹部等多部位和器官。口腔内的寄生菌吸入至肺,可引起肺放线菌病。主要致病菌为以色列放线菌。该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或微需氧菌,呈丝状,在组织或脓液中丝菌集结成黄白色“硫黄样颗粒”。

疾病分类

呼吸系统疾病

发病原因

1.1 病因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具有细菌的特征,其增殖不是孢子形成或丝状芽生,而是通过细菌分裂复制,绝大多数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因此在无氧环境中生长最好,在组织内生长则紧密聚集在一起,肉眼可见,称为颗粒,以色列放线菌是最常见病原菌,其他如赖氏放线菌、黏放线菌等也可致病。

1.2 放线菌常寄生于人体口腔黏膜、牙龈、扁桃体、结肠等处。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可因口腔分泌物吸入而侵入呼吸道,首先在支气管内引起病变,再侵入肺实质,亦可由于食管病变向纵隔蔓延,或腹部感染穿过膈肌波及胸膜和肺,在肺部引起化脓性肺炎,并经叶间隙、胸膜侵犯胸壁、肋骨,形成窦道。也可侵入血循环,引起全身播散。

发病机制

病理特征是多发性脓肿、瘘管、肉芽增生和纤维性变。病原菌入侵后,在组织内最先引起白细胞浸润,形成多发性小脓肿,脓肿穿破形成多个窦道,在脓液和窦道分泌物中可以见到硫黄颗粒,病变晚期,慢性肉芽组织增生,病变邻近组织纤维性变。病变累及胸膜,引起胸膜炎或脓胸,并可穿破胸壁形成瘘管。本病特点为破坏和增生同时进行,在病变结疤痊愈的同时,仍可向周围组织扩展。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多为缓慢起病。开始有低热或不规则发热、咳嗽,咳出少量黏液痰。随着病变的进展,肺部形成多发性脓肿时,则症状加重。可出现高热、剧咳、大量黏液脓性痰、且痰中带血或大咯血,伴乏力、盗汗、贫血及体重减轻。病变延及胸膜可引起剧烈胸痛,侵入胸壁有皮下脓肿及瘘管形成,经常排出混有菌块的脓法。瘘管周围组织有色素沉着。瘘管口愈合后在其附近又可出现瘘管。如纵隔受累,可致呼吸或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可有肺脓肿及胸腔积液体征。

诊断鉴别

1 医技检查

1.1 实验室检查

1.11 血液检查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1.12 病原学检查从痰、脓液或窦道分泌物中可见直径为0.25~3mm的黄色颗粒。低倍镜下观察呈圆形,中央颜色较淡,排列成放射状,类似孢子。将颗粒压碎作革兰染色,油镜下可见革兰阳性Y形分支细菌丝。将含有硫黄颗粒标本在厌氧条件下,置于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可见病原菌生长,结合生化反应和菌种鉴定。将培养的菌株注入小白鼠腹腔,4~6周后可见腹腔内有许多小脓肿,切片可见“硫黄颗粒”,镜检可见革兰阳性分支菌丝。

1.2 X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肺实变,其间有多个小透光区。亦可表现为团块状阴影,若经血行播散,则表现为肺内粟粒性病变。晚期有肺纤维化、胸膜增厚。病变蔓延到肋骨和脊椎时,可见到骨膜炎征象,肋骨或脊椎破坏。

2 诊断依据

2.1 多有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口腔感染病史。

2.2 发病缓慢,发热、咳嗽、咳痰、咯血、痰中有硫磺颗粒,波及胸膜可形成脓胸和胸壁瘘管并排出含硫磺色颗粒脓液。病变可蔓延至邻近组织或器官,亦可血行播散。可出现肺部湿啰音、肺实变、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

2.3 胸部X线检查:肺内散在不规则浸润影,可融合成大片实变,内有透亮区。

2.4 痰、胸液、窦道分泌物中找到硫磺颗粒,镜检为革兰阳性的放线菌。厌氧培养放线菌生长可确诊。

2.5 瘘管壁活检查见菌丝节段或硫磺颗粒可确诊。

3 容易误诊的疾病

3.1 肺结核。

3.2 支气管癌。

3.3 肺脓肿。

3.4 奴卡氏病菌病。

3.5 肺癌等疾病相鉴别。

4 辅助检查

4.1 单侧或双侧肺散在不规则斑片状浸润阴影,可融合成实变,其中有不规则透亮区,亦可伴有胸腔积液。病变蔓延到肋骨和脊椎时,可见到骨膜炎征象,肋骨或脊椎破坏。

疾病治疗

1 治疗原则

1.1 青霉素为首选药,剂量宜大。多数病例治疗有效,部分由于硬结变化广泛,纤维变性部位的血管较少,故疗效较差,疗程应长。青霉素每日1000~2000万U,静脉滴注,2~3周或病情改善后减量每日200~600万U,6周后给予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或红霉素口服。轻症病例总疗程2~4月,重症病例6~12月,能减少复发。青霉素阳性者可选择头孢唑林、林可霉素、红霉素。药物治疗同时应进行外科引流和清创术。慢性病灶可手术切除。胸壁脓肿或脓胸必须切开引流。久治不愈的放线菌性肺肉芽肿、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胸壁或肋骨病变、瘘管等可采用手术切除。

2 治疗措施

2.1 治疗肺放线菌病应以抗生素为主。如有脓肿形成,应手术切开排脓,可收到控制炎症的效果。

2.2 药物疗法 抗生素及磺腔药对放线菌病都有明显疗效。

2.21 一般应用大剂量青霉素G治疗,每日200万U以上,肌注或加普鲁卡因局部病灶封闭。有条件时,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如与链霉素、四环素等联合使用,可能提高疗效。

2.22 磺胺类药物 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抗生素配合应用。

2.23 碘制剂 口服碘制剂对病程较长的放线菌病可获得一定效果。一般常用5%~10%碘化钾溶液口服,每日3次。

2.3 免疫疗法 也有一定效果。一般应用放线菌溶素做皮内注射,首次剂量0.5ml,以后每2~3天注射一次,剂量逐渐增至0.7~0.9ml,以后每次再增加0.1ml。全疗程为14次,或达到每次2ml为止。放线菌素免疫疗法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2.4 手术疗法 放线菌病已形成脓肿或破溃后遗留瘘道,常有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可采用外科手术切开排脓或刮除肉芽组织。由于在腺体内病变界限不清,且与周围组织粘连,常将腺体一并摘除。

2.5 高压氧疗法 由于放线菌是厌氧性细菌,近年来应用高压氧治疗放线菌病,对抑制放线菌的发展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是当前采用的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疾病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品;

2.注意口腔卫生,防止感染,如拔牙后应及时用抗生素等。

3.对病牙及扁桃体等病灶应早期治疗,以清除放线菌的发源地。

4.对于呼吸道炎症病变及胃肠道溃疡或炎症病变发生的穿孔,均在早期正确处理,避免形成放线菌的慢性感染病灶。

5 因放线菌病绝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常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故尽量避免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

6 肺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组织增生和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灶。

7 因肺放线菌病绝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常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故尽量避免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

8 当人体抵抗力降低引起放线菌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放线菌病有很大意义。

9 拔牙、化脓性细菌感染时,积极做好灭菌工作,避免放线菌侵入组织。

并发症

1 常合并脓胸或膈下脓肿,逐渐扩散可形成肺胸膜瘘或脓胸。

2 肺放线菌病病变累及胸膜引起胸膜炎或脓胸并可穿破胸壁形成瘘管纵隔受累可致呼吸或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可有肺脓肿及胸腔积液体征

3 放线菌偶尔可侵入血流引起放线菌败血症和其他脏器疾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