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肥子国遗址 |
释义 | 地理位置肥子国遗址,位于河北省藁城市城南1公里处,在城子村、南马村、系井村、石井村之间,于1985年11月全国文物普查时,由石家庄地区文研所干部李新明和藁城文保所干部申玉山调查时发现。是在一个废弃的烧砖窑场发现的,因长年烧砖取土,形成一个长160米、宽150米,深1米的长方形大坑。 历史记载据相关资料,藁城县《嘉靖志》记有:肥纍(lěi)城、在县西南七里,春秋时肥子国。《左传》记有:晋荀莹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即此,汉因立肥纍县,故址犹存。 又据《藁城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肥子国故城在藁城县城南偏西2.5公里处,今廉州镇城子村北,肥子国建于西周时代,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西周时期,该地为白狄别种肥族人之根据地。当时周室衰微,朝纲不振,狄人遂乘势南下,占据此地,建国号曰“肥”。筑土城,亦名“肥子国”、“肥纍国”,时狄人猖獗、汉人无力相抵。后春秋时晋国强盛,称霸中原,遂于鲁昭公十二年派大将荀莹灭之,掳其君绵皋,肥子国名遂废。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置肥纍县,县治在今城子村北,属真定辖区。公元488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将肥纍县省入藁城,县遂废。肥子古城址于1956年夷为平地。 《史记》载:“赵王迁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之战,肥却亡”。 考古调查相关考古部门根据历史资料论述的线索,在城子村、系井村和南马村,反复进行文物调查,希望能印证史籍中记载春秋时白狄所建“肥国”和汉置的“肥纍县”的存在,重点观察了许多处动土的地方,发现了一些历史的遗迹遗物,找出了一些蛛丝马迹,就藁城现在(截至2010年)的区域规划做一一简介: 城子村,紧靠藁城市区的南环路,是县志,地名志指为“肥”国的所在地,据在其村辖区内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时村民介绍,城子村北原有一道土城墙,东西向约一里多长,西端角向南拐去,东端高厚不详,残墙在1958年平毁。城墙北建有一座小庙名称不详。庙前树青石碑一通,刻“肥累国”字样,可能是后人为纪念“肥纍国”而建,后来旧址成为灵堂,现卖给藁城县社冷库,部分辟为南环路。在村北农民动土,形成一片凹凸不平深约1—2米不等的大型土坑,发现了绳纹砖,大型陶瓦和凤鸟形流水物等建筑材料,系汉代之物,没见到居住遗址和文化层。西周白狄人建国,其遗存应有商周春秋的文化特征,末见商周文化层和典型文物陶片标本,因此考虑由于时代久远,河流的变迁,古今地名的更换等原因所致。应扩大视野,在周围的地方进行调查,或许能查出点线索。 在城子村南1华里有一片村民称之为瓦渣地的地方,地面砖瓦片丰富,但由于农作物密聚,未能做深入勘查。从地面拣到的瓦片看应属汉代以前的遗物。 系井村:距城子村西南3华里,在系井村南约300米的地方也有一片“瓦渣地”,东端有一废弃砖窑,因取土地形低洼,发现绳纹砖瓦,从标本看是汉—元朝遗物,可能是一处遗址,应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勘查,查清文化内涵。 南马村:在城子村西南。在南马村东南,系井村北,西邻藁梅公路,有一片较大型的古文化遗址。此地曾辟作窑场历年烧砖用土,使地面形成一个东西宽150米,南北长180米,深1.5米的大坑,1985年坑里植上果树,现北端为垃圾场,窑场内遗物甚多,断崖处砖瓦堆积,采集标本除有汉代绳纹砖,大型板、筒瓦器物口沿等外还发现了陶豆,夹砂红陶炭火盆等一批战国时文物标本,另外还采集到商周时期的石斧、石刀、泥质灰陶豆标本,这说明此地文化内涵丰富,时间延续较长。在此发现众多建筑材料,还发现排列有序的几眼陶井,是否是一片建筑群落,需进一步勘查,或许对查寻“肥国”、“肥纍县”提供一些线索。 另外,在城子村以东的建材厂(原是砖厂)及焦庄、尚庄一带,也发现多处古代遗迹,征集了多件平面绳纹陶罐等文物,还查到了多处含有筒、板瓦,云纹瓦当,菱纹青砖,各种器物陶片标本的遗存处,在砖厂存土处还发现了几件商代陶鬲残片。 另外在辛丰村内,还征集到一件姓郭的宣武将军的残墓志,记有辛丰源字样,对调查新丰县的踪迹或许有点帮助。村民挖掘沼气池时还出土汉代彩陶俑,另记,商贸大楼十字路口处挖下水道时发现一座大型唐墓,征集到灰白色陶俑,镀金马蹄材料等残片。 相关考古部门综观上述得出:西至南马村东到尚庄、新丰这一地域,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几乎动土挖坑之处,或多或少都有古代遗存的发现,而且从明清到商周延续时代较长,时代有所叠压,其中不乏有较大型的遗址和墓葬,这对肥子国遗址的发掘以及研究藁城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有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