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飞弹芋螺 |
释义 | 飞弹芋螺(学名:Hermes nussatellus)贝壳厚实,窄圆桶形,壳口于肩部较窄,于基部较宽。具有外壳和水管沟。神经系统集中,食道神经环位于唾液腺的后方,没有被唾液腺输送管穿过;胃肠神经节位于脑神经中枢附近。口吻发达,食道具有不成对的食道腺。外套膜的一部分包卷而形成水管。雌雄异体,雄性具有交接器。嗅检器为羽毛状,齿舌狭窄。为典型的热带种类,栖息在潮间带~水深25公尺,珊瑚礁间的砂底。夜间觅食性,食鱼类或贝类或小虫。生长于热带浅海处。分布于红海,非洲东南部至夏威夷。 中文学名:飞弹芋螺 拉丁学名:Hermes nussatellus,Conus nussatellus, Conus kawanishi,Conus nussatella,Conus nussatellus tenuis 别称:白地芋螺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目:新腹足目 科:芋螺科 属:Hermes属 命名者及时间: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Nussatella Cone 外形特征飞弹芋螺壳长35 - 95 mm ,窄圆桶形,壳口肩部较窄,于基部较宽。肩部略具角~几乎没有角。螺塔高度中等,轮廓微凸。体螺层布有颗粒状的细螺肋。贝壳以白色为底。体螺层布有由橘色~深褐色小点所构成的螺列,以及橘色,褐色或紫色的纵向斑。壳皮薄,黄色~褐色。 壳的边缘直,壳阶很大,渐窄,螺塔低,螺口窄,开于第一壳阶。倾斜的角度很大从而在壳阶的顶上形成一基台。螺塔呈阶梯状并有凹陷,还有一突出的中间壳顶。与身体平行的薄唇形成一贯穿壳阶全长的笔直而狭窄的孔眼。右侧裂有长沟,是它的壳口,壳口狭长,前沟宽短。厣角质,小。齿片大。没有颚片。吻和水管发达,在食道部位有腺体。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台湾 习性环境栖息在潮间带至水深25公尺,珊瑚礁间的砂底。夜间觅食性,食鱼类或贝类或小虫。生长于热带浅海处。属热带地区的贝类,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水域中,平常昼伏夜出,行动缓慢,多以肉食为主,摄食其他软体动物、蠕虫及小鱼。芋螺体内的毒囊,经由输毒管的传送,传送毒液至化成箭状的齿舌。当猎物靠近时,它会将吻端伸出,将充满毒液的齿舌刺入猎物体中。芋螺的齿舌每使用一次,就会断一次,须经一段时间才会再长出来。壳口狭窄的芋螺毒性较低,而壳口越宽广,毒性也就越强。 经济价值肉可食,贝壳由各种颜色构成的图案,花型美丽,可供观赏,价值较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