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非工业化 |
释义 | 什么是非工业化非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产生的原因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受非工业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区以及那些以资源为基础、传统的衰退产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这些地区出现非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二是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 三是,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 非工业化的特点非工业化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制造业发展停滞,美国工业生产值与其增长幅度在过去十几年迅速下滑;其二,制造业大规模裁员,就业从第二产业转向服务行业,导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在十年间从15%下降到了10%以下。 非工业化给对美国的后果“非工业化”给美国经济带来两大严重后果。其一,美国制造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美国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新兴市场国家进口的产品中,约60%来自美国公司设在这些国家的工厂,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美国进口依赖度的不断提高,使美国的贸易收支状况近几年来迅速恶化。衰落的美国国内制造业,已经不能满足美国自身的需求,必须仰仗“世界工厂”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支持,从而使全球经济失衡日益加剧,这一观点现已得到广泛认同。 “去工业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后果,是工资总量的低水平和低增长。制造业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工人集中到建筑、零售、贸易、休闲娱乐和交通运输等低端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制造业。此外,由于低端服务行业的进入门槛和蓝领工人的教育水平都很低,所以这些职位都不太稳定,工资增长也很缓慢。 新中国经济史论――对“非西方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初步考察 新中国早期的快速工业化过程,与西方国家以私人资本主导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完全不同,是国家主导型的“非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这就使得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与建立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经验基础上的经济学知识积累,缺乏明确的对应关系,相应地,研究新中国早期的经济问题,如果把研究视野局限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认识框架里,肯定无法给出适当的理解和评价。 新中国与西方经验的明显区别在于: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是政府而非私人资本,经济主体和劳动者的地位也与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私人企业极为不同,而且中国的资源禀赋也与西方国家完全不一样,特别是体现在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存量和相对价格都不一样。由于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多年来过分执著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因而未能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作出适当的总结。 主流经济学家们强烈表现出想要垄断“改革的解释权”的意愿,但是对于“改革”本身的认识却很可怜,吴敬琏在回顾经济学界几次重要会议的文章中间透露,他们在理论上基本是靠“道听途说”和“现炒现卖”来提出政策主张的,并没有对于发展中国经济的全面认识和通盘考虑。人们今天普遍认识到改革的结果是“医疗改革不成功”、“市场换技术的设想失败了”、“企业改革把企业彻底改垮了”,只要想想主流们在理论上心中无数,在对中国经济现实的把握上又是以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论进行“生搬硬套”的,那么,这样一场“盲人骑瞎马”的摸索走到今天,确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主流经济学家们至今仍然拒绝对过去的历史,作出起码的反思和总结,而且还以扣“反改革”帽子为手段,阻挠别人对改革历程作出适当的反思。这其实也很好理解,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总是要做点什么才好,“面子”也许不无价值;特别是今天主流们的学术地位,已经联系着他们个人巨大的职业利益,因此“反思改革”就有打破主流们“话语权垄断地位”的危险。由于认真总结和反思新中国过去的经济建设历程,与主流们的职业利益相矛盾,因此总结工作就只能由主流之外的人士来承担了。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有更重要的利益高于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职业利益总和,也高于主流和非主流的分歧。总结和反思工作,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过去、现实和未来却越来越重要。客观上就需要有人作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因此老田就不揣鄙陋,作出一些尝试性的工作。由于过去在理论建设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对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的总结从来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我们今天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总结和反思,将不得不更多地求助于对经验和现实的记录和叙述。注重事实和经验,显然是认真总结历史的起点,如果简单地套用某种现成的理论,对于那些无法适应既定理论的现实,就不得不进行加工和扭曲,这样的总结工作就肯定显得“削足适履”了。我的总结工作,将始终把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技术进步的条件、中国的资源禀赋和管理成本问题,作为分析的主要线索。 国内已经出版的各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在叙述方式和内容安排上,多未能突破“宣传提纲”的局限,共同点是声称“社会主义好、公有制好、计划经济好”,再后来,这些教材按照“时代要求”不得不加上市场经济的内容,明显地具有“理不直、气不壮”的特点,结果作为宣传提纲都已经不合格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