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放歌行·春风永巷闭娉婷 |
释义 | 《放歌行·春风永巷闭娉婷》其作者是宋代诗人陈师道,作者借用宫女在宫中不被待见的悲凉境遇,表达了自己有才学却久未有人赏识的不满与痛心之情。 作品名称:《放歌行·春风永巷闭娉婷》 创作年代:宋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陈师道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放歌行·春风永巷闭娉婷》 读音:fàng gē xíng chūn fēng yǒng xiàng bì pīng tíng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陈师道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放歌行·春风永巷闭娉婷》 (宋)陈师道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 【注释】 1、永巷,指宫中深长的巷子。 2、娉婷:读作pīng tíng ,一指美人、佳人;一指姿态美好的样子 作品赏析《放歌行》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组诗借宫女失意,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古代女子,在选入宫门之后,往往得不到君王的眷顾,被幽禁深宫长巷之中,她们大多是被迫征召、才貌双全的淑女。进宫后顾影自怜,感叹芳年易逝,红颜易老,她们非常珍惜自己的青春,但又寻不到机会、得不到君王的一顾。作者诗中所写的,正是她们中间的两个例子。诗意委婉曲折。在幽怨低徊中,仍见刚贞矜重的悱恻之情。两首都用宫女自诉的口气。这一首前两句:“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以“娉婷”点明宫女的美丽,也代指这位佳人。以“春风”,点出时节是芳春。这样妙丽的佳人,逢着这样美好的季节,原本应该生活得欢欣美满,可是恰恰相反,她被深锁在冷宫里面,长门永闭,一任外面花开花谢,春风吹不到她的身边,春天明媚的光景,对她全没有份儿。 诗用一个“闭”,揭示她遭境的凄凉和内心的悲苦。第二句中的“青楼”,指代此女从前所住的处所,正因为当年她以美丽得名,才造成后来为姿容所“误”的后果。“长使”两字,无限辛酸,倘使当年没有如此绝世的芳容,也不致有此时这样冷落的处境。 第三四两句:“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写这位宫女自矜而又自重的心境,她想到过去也许对方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春风之面,因而很希望有个机会,不惜卷起珠帘,让君王亲自一顾,自己是否明艳如花,但转而一想,又只怕君主“着眼”仍未“分明”,还是得不到青睐,更由此引起新的哀怨。这两句中“不惜”和“怕”互相映照,“不惜”示宫女自怜之情,“怕”字点自珍之意,她虽然热盼对方的一顾,但又意识到过去之被弃置,正由于君王未着眼,未分明的缘故,这蓦然的一顾,不一定就能“着眼分明”。兴念及此,适才的炽热的心情,又顿然冰消瓦解了。 全诗借宫女失意的幽怨,托志士不遇的悲辛,表现才名往往误人,以致怀有绝代才华的有为之士,往往困顿在风尘之中,老死于蓬门之下,和宫女的禁闭深官,徘徊永巷一样,都有难通一顾之感;即便偶有时机,又因“着眼未明”,仍然有奋飞无路、恩遇无由之恨。诗中寄寓着“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的悲痛,虽有绚丽之情,但在委屈中以矜持自重作结,立言得体。 黄庭坚评价这首诗说:“顾影徘徊,炫耀大甚。”(《诗人玉屑》卷十八引)清末的陈衍也指出,这首诗“终嫌炫玉”(《宋诗精华录》)。但就诗的实质而论,诗的意旨在于抒发“国士佳人,一般难遇”的悲愤,读者可以透过文字,理解作者的弦外之音。 作者简介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 陈师道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