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孔十珍 |
释义 | 1、什么是方孔十珍(方孔十珍之秦半两 方孔十珍之汉五铢 方孔十珍之开元通宝 方孔十珍之大观通宝 方孔十珍之崇宁通宝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宝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宝 方孔十珍之永乐通宝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宝 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宝) 2、化煞、镇宅、旺财、祈福(方孔十珍之镇宅、化煞、旺财 方孔十珍之祈福 方孔十珍旺财之乾隆通宝) 4、历史价值:(方孔十珍之秦半两 方孔十珍之汉五铢 方孔十珍之开元通宝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宝) 5、文化艺术价值:(方孔十珍之秦半两 方孔十珍之汉五铢 方孔十珍之开元通宝 方孔十珍之大观通宝 方孔十珍之崇宁通宝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宝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宝 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宝) 7、稀有性(方孔十珍之崇宁通宝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宝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宝 方孔十珍之永乐通宝) 9、真伪鉴别(方孔十珍之秦半两的鉴定 方孔十珍之汉五铢的鉴定 方孔十珍之开元通宝的鉴定 方孔十珍之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的鉴定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宝的鉴定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宝的鉴定 方孔十珍之永乐通宝的鉴定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宝的鉴定 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宝的鉴定 古币鉴定的一些方法) 1、什么是方孔十珍方孔十珍指的是秦朝的“秦半两”,汉朝的“汉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北宋的“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金朝的“正隆元宝”,明朝的“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清朝的“康熙通宝”和“乾隆通宝”。这十枚古币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底蕴厚重,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深远。 方孔十珍之秦半两朝代:秦 规格:直径 2.39cm、重量2.57g 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币制,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以“半两”为名,后人称之为“秦半两”。 方孔十珍之汉五铢朝代:西汉 规格:直径2.27cm-2.55cm、重量2.42g-3.28g 介绍: “汉五铢”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铢”是古代重量单位,通常一两 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汉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开始在中原地区发行“五铢钱”,由国家统一铸制,“五铢钱”吸取了“秦半两”外圆方孔的形制特点,有周郭,背有内郭,上有“五铢”二篆字,且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以保护钱文不受磨损,这是“五铢钱”同前代货币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方孔十珍之开元通宝朝代:唐代 规格:直径2.41cm、重量3.19g 介绍: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开元”为开新朝新币之元意,“通宝”意即通行宝货。“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的结束和通宝钱制的开始,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并沿袭近1300年。 方孔十珍之大观通宝朝代:北宋 规格:直径2.49cm-2.46cm、重量3.94g-4.63g 介绍: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遂命名为“大观通宝”。 方孔十珍之崇宁通宝朝代:北宋 规格:直径3.52cm、重量12.57g 介绍: “崇宁通宝”铸于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年),钱文为徽宗亲书,是徽宗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所以又称其为御书钱。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宝朝代:金 规格:直径2.5cm、重量3.83g 介绍: “正隆元宝”是金代最早的金属铸币,铸于海陵王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是金国 第一批以年号命名的钱币。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宝朝代:明 规格:直径2.5cm、重量3.36g 介绍: 明代因要避讳明太祖朱元璋名字中的“元”字,所以流通的钱币不论大小都称“通宝”。“洪武通宝”自洪武元年(1368年)起铸造,是朱元璋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钱局按照颁布的洪武通宝钱制进行有系统地设计、铸造并发行的盛大方圆钱。 方孔十珍之永乐通宝朝代:明 规格:直径2.53cm、重量4.1g 介绍: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六年(1408年)开始铸造的年号钱,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为明初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永乐通宝也成为600年前的国际贸易硬通货。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宝朝代:清 规格:直径2.74cm、重量4.37g 介绍: “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分别由中央、地方承担铸造。 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宝朝代:清 规格:直径2.57cm、重量4g 介绍: 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钱局名。 2、化煞、镇宅、旺财、祈福方孔十珍之镇宅、化煞、旺财铜钱性刚,五行属金,铜质吸收气场的力量比金银都好。因此,铜钱具有极强的化解煞气的作用;铜钱外圆内方,外圆代表天,内方代表地,中间的皇帝年号代表人,“天、地、人”三才具备,因而具有扭转乾坤的能量。 方孔十珍古钱币,荟萃中国封建社会中十个盛世朝代之盛势,社会安定繁荣,经济文化发达,国运昌盛,百姓乐业,钱币铸造精良,得“天、地、人”之精气,故能镇宅、化煞,并兼具旺财功能。 方孔十珍之祈福方孔十珍,集中统括了中国自秦开始至清结束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十个盛世朝代的古钱币,集合古代黄亮之尊,有始有终,寓意人生富贵,十全十美,具有非常美好的祈福功能,得之能享人生富贵和美之福。 方孔十珍旺财之乾隆通宝乾隆皇帝在位60年,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虽然乾隆通宝存数量多且流传至今时间较短,但在当时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所以,能拥有一枚乾隆通宝,不仅可透过其铜影去品读一段历史,更可借“钱隆”福音预祝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3、保健功能方孔十珍之刮痧保健刮痧(Skinscraping),是我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古钱币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古钱币是是刮痧疗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而方孔十珍集合历史、天地之灵性,更是刮痧工具的首选。 方孔十珍之秦半两“秦半两"为秦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秦半两"还是一种名贵中药就鲜为人知了。 有一次,我国著名作家冯牧遭车祸断了两根软肋,一位老中医为他治疗,疗效神奇,很快就痊愈了"这位老中医用的是祖传秘方,用药量很少,而且是每星期用一次药,这秘方的主耍的一味药就是 "秦半两"铜钱。 为什么 "秦半两"有治疗人体跌打损伤的特殊效果呢?原来,秦始皇时的"半两钱"中含有某种能促使人体骨质愈合的特殊物质。只有秦始皇用来铸造 "半两钱"的铜矿中含有这种特殊物质。此矿在秦始皇时已被采尽,所以,以后各朝代铸造的铜钱都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也就没有这种特殊疗效。 4、历史价值:方孔十珍之秦半两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约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而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刀币,它由工具刀削演变来的,柄端有环,柄身有裂沟,是春秋战国时期燕、齐地区的主要钱币,后来中山和赵也有铸行。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方孔十珍之汉五铢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导致货币失衡,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一度的混乱,汉武帝时期,确立了法定铜钱重五铢的制度,并且第一次推行中央集权的政策,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钱。“铢”是古代重量单位,通常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王莽篡汉位以后,推行大钱制度,于是在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当千、当五千的大钱,并且恢复了布币、刀币等钱制。但它只是昙花一现,汉光武帝重建东汉政权以后,很快便恢复了五铢钱制。“汉五铢”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汉五铢”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方孔十珍之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但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开创十进位制。“开元”为开新朝新币之元意,“通宝”意即通行宝货。“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宝“洪武通宝”,是历史上首成体系的古钱币,在中国钱币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对后世的钱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洪武通宝”钱制划分了钱币等级,规定在钱背面标有纪重文字以及一定克重的铜只能铸造出多少数量的钱币。而当时钱币是由户部宝源局统一铸造,同时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并在背面标有北平、豫、济、京、浙、鄂等纪地,因此形成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性的大中铜币系列。 5、文化艺术价值:方孔十珍之秦半两“秦半两”为青铜币质,取“圆形方孔”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币面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相传由秦国著名的丞相李斯所题写。“秦半两”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秦始皇在政治和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这种“圆形方孔”的钱币造型后来也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并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民国时期。 方孔十珍之汉五铢汉“五铢钱”做工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同时汉朝作为华夏文化主体汉语以及华夏民族主体汉族的发源,更使汉“五铢钱”成为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古钱币,非常具有历史研究意义和收藏价值。 方孔十珍之开元通宝此枚开元通宝为唐初所铸,“开元通宝”钱文由当时大书法家欧阳询题写,笔力苍劲,意态精密,端庄俊雅,凝重雄浑,颇显兼容并济的大唐风范。钱内外郭齐整,背面平坦光洁,制作精良,不仅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方孔十珍之大观通宝在收藏界,一般将大观通宝钱视为宋徽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钱文“大观通宝”四字铁划银钩,简繁相宜,瘦直挺拔,气韵贯通,令人赏心悦目。同时该钱制作精致美观,地章平整,面文和缘深峻,不愧被誉为钱币中的艺术珍品。 方孔十珍之崇宁通宝崇宁通宝钱版别颇多,铸币上钱文为徽宗亲书,字体清秀骨瘦,铁画银钩,深具骨秀格清之气韵,书法超妙绝伦,堪称币文楷书之巅峰,世人也因此评此钱为“宋代第一钱”。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徽宗也因铸钱精绝,而与王莽并称“钱法二圣”。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宝“正隆元宝”仿北宋大观平钱制作,制造精良,文字秀美,其工艺远远超过辽币。钱文自上而往右旋读,笔风雄健浑厚、流畅自然,起笔落笔稳重端庄、潇洒飘逸,楷书隶韵、温静高雅,边廓整肃,光背无文。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宝“康熙通宝”钱面文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背文分两种,中央隶属钱局所铸的为满文,其它地方各钱局所铸的左为满文纪地、右为汉字纪地。后人将汉文纪地局名编在一起,形成了康熙钱“背文诗”。如今,清代钱币收藏爱好者都以收集齐背文诗全套康熙钱为荣。 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宝“乾隆通宝”钱面文字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乾隆通宝只有少数钱背文看见星号或汉字,此外乾隆通宝还有合面钱、吉语钱以及私铸劣质钱、鹅眼钱等,品类不下百种,存于世上的有雕母数种,至为珍贵。 6、工艺价值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宝正隆元宝仿北宋大观平钱制作,制造精良,文字秀美,其工艺远远超过辽币。钱文自上而往右旋读,笔风雄健浑厚、流畅自然,起笔落笔稳重端庄、潇洒飘逸,楷书隶韵、温静高雅,边廓整肃,光背无文。据文物专家介绍,由于金代统治时间较短,且在中原地区不占统治地位,因此流传下来的文物极少,被誉为“金代第一钱”的正隆元宝更显珍罕,未来升值不可小觑。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宝康熙开启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其在位期间商品交换和经济相当繁荣,因此康熙通宝的制造工艺相当精湛,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品相精美,虽然存世量非常丰富,但如今的清代钱币收藏爱好者仍都以收集齐背文诗全套康熙钱为荣。 7、稀有性方孔十珍之崇宁通宝“崇宁通宝”以大字版为世人所厚爱珍藏,之所以谓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钱文四字饱满,寄廓接缘, “宝、宁”二字冠点长且向左倾;长点“崇”;斜丁“宁”;高走“通”等等。崇宁通宝精工制作,品相精美,且存世稀少,更因其为徽宗御书钱中品相最佳者,因此收藏价值极高。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宝据文物专家介绍,由于金代统治时间较短,且在中原地区不占统治地位,因此流传下来的文物极少,被誉为“金代第一钱”的正隆元宝更显珍罕,未来升值不可小觑。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宝据资料显示,“洪武通宝”各等钱铸额大小与存世量多寡亦相差甚远,其价也高低各不同,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钱币,无论是收藏或投资,都别具一番意义。 方孔十珍之永乐通宝“永乐通宝”在国内出土的数量不多,甚至许多明清时期的钱币窖藏不见一枚。鉴于它在明朝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及历史意义,以及它的出土数量少加上品相精美,因此多为世人所珍爱收藏,极具欣赏收藏价值。 8、古币收藏知识首先古币收藏必须掌握中国古代的有关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类知识,掌握钱币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历代钱币的研究。南宋洪遵的《泉志》,明益斋主人的《货泉备考》、民国丁福保的《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古钱学纲要》,现代孙促汇等人编者的《简明钱币辞典》等,都是古币收藏者必备的参考书。 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现在已成为新 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以下是一些基本知识。 一、古钱币是铸造出来的,模具的形状如同大树,此法铸币称为“钱树”。数量大的钱币价值就低。因为模具由手工雕刻,因此难免会有疏漏,版别漏验及试铸币便成为珍品。 二、当代钱币学家根据各种钱币的珍稀程度,并以现在钱币收藏市场的行情为依据,把古钱币分为十个档次,即:一级大珍、二级列、三级罕贵、四级罕、五级稀罕、六级稀、七级甚少、八级少、九级较多、十级多泛。 三、钱币的品相归纳为美、近美、上、近上和中五大评定标准。 1、美,是指钱正背面轮廓完整,钱文清晰; 2、近美,是指钱之正、背面轮廓有微小的偏移或微小的裂纹,或纸张有微小的漏孔,同时钱文因铸造和使用磨损而造成的微小粘连或混沌者也属近美钱币; 3、上,是指钱正、背面有肉眼能及的缺损和漏孔,但没伤及钱文; 4、近上,是指钱币正、背面缺损、裂纹、漏孔较为明显,而且已经导致钱文出现一至二处断笔。 5、中已经没有大收藏价值。 9、真伪鉴别方孔十珍之秦半两的鉴定方孔圆钱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制造简单,有孔便于穿挂。在战国的方孔圆钱中,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属于齐的仅存一字或化字;属、于东周、三晋地区的有共、垣、济阴、离石、车周等字,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汉文帝时半两钱重4铣(汉制1斤=16两,1两=24铢,半两=12铢),又称4铢钱,有的带有地名,如临苗四朱,宜阳四朱、东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点是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是西汉第一种货币。其版别有五种:常见类,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有郭类,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较少,传形类,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标识类,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佩钱类,穿孔呈菱形,为随佩挂之钱。存世半两钱一般伪钱极少。因错范戏制出现少数“半半”、“两两”钱。后人或有伪铸,应注意鉴别。 方孔十珍之汉五铢的鉴定西汉五铢钱钱径2.5厘米,标准重量3.5克;“五铢”二字在西汉的早、中、晚三个时期各有不同,一般说来武帝时五铢钱“五”字交笔直或略曲,“金”与 “朱”字等齐。昭帝、宣帝时五铢钱,“五”字交笔较弯曲,中间两笔和上下两划相接处略向内拢,“金”字头呈镞矢状,较小,“金”较“朱”字低些,字划清晰,铸造整齐,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有的内部上面有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元、成、哀、平帝时的五铢钱,“五”字交笔弯曲更甚,与上下两横的连接处呈垂直状态。“金”字头较小,呈镞矢形或等腰三角形,“金”较“朱”为低。西汉五铢钱面纹铸有穿上横廓、半星、四决文等,都是从汉帝时开始兴起的。 方孔十珍之开元通宝的鉴定唐高祖武德年间废五铣,铸开元通宝,每十文重一两,文字端庄,隶书为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宣告了一两十钱的起源以及以“通宝”形成货币的开始,铢两货币的结束。开元通宝在唐代二百九十年间铸了几百种版别,开元不是年号,延续时间长,铸造地区广,要绝对断代、断地区实际上不可能,但可以大致加以鉴别:初唐或唐官炉铸工精美,元字第一笔特短,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不挑四种流传少而伪品多,得壹钱特征是背有月纹、星月纹,光背者少。 方孔十珍之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的鉴定对“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进行鉴定,首先需要了解几种典型的造假方法:翻砂法、改刻法、挖补法、拼合法等,最后施以假锈以欺世。其次。增进对瘦金体书法神韵的了解体会。后世仿造者之瘦金体自然不能徽宗禽兽创作出来的瘦金体相提并论。在“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的钱文上,行书铁母、“大宝” “宽观” “御书短通”等版式的书法是大观、崇宁钱中最上乘者,这种神韵是伪造者绝难模仿的。这需要鉴定者用心去揣摩。最后,不仅仅需要关注钱币的文字,还要兼有观察钱币的形制。形制包括钱币的铜质、直径、厚薄、地章、背郭、面郭、穿口、外轮等等。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宝的鉴定钱文"正隆元宝"四字以楷书书写十分俊秀,端庄统一,甚少差异钱背光而无文,钱的边廓整肃。正隆元宝一般分为四笔和五笔两个版本,区别在于正字最后两笔是否连笔。在已出土的正隆元宝钱币中,四笔正隆数量居多,五笔正隆则非常罕见。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宝的鉴定“洪武通宝”的鉴别与其它的钱币都是一样的,以"锈、字、章、铸、铜"五字决如手即可。所谓"锈"呢,就是要看钱币表面的那一层红斑绿锈的状态如何,浮屑即伪。当然,传世品则需要看包浆如何了。所谓"字"则是要看上面的字是否要神韵,歪歪扭扭的则伪。所谓"章"则是看钱币的形质,例如有些钱的内郭是呈斜坡状的,内郭平夷的则伪。所谓"铸"看其铸地,铸工如何。如东北那边就不太可能出土洪武通宝。洪武背浙粗工者不是初期铸品便是伪品。所谓"铜",看其质地如何,像洪武这样的明钱一般是黄铜质的,红铜青铜也有,后期还有白铜钱。但出现橙铜的就很可疑了,着也是鉴别方法之一。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大中洪武折二至折十钱价格都是比较昂贵的,非数百数千乃至数万而不可得。 方孔十珍之永乐通宝的鉴定永乐通宝全部为小平钱,为铜色紫红,光背无文。钱文“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文字笔画清秀。永乐通宝也因其铸工精湛,整齐划一,钱文秀逸,被誉为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宝的鉴定“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钱径2.5-2.7厘米,重 3.8-5.5克。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康熙通宝”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仿"顺治四式"的满文钱。钱背满 文"宝泉"、"宝源"左读,是户、工两部所造。另外一类是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钱背穿孔左边是满文局名,穿孔右边是汉文局名,共计有22个铸局。其中主要的20局记名改为口诀便是: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另外有甘肃巩昌局铸的"巩"字钱,山西省局铸的"西"字钱,都是少见的品种。以上两类钱在制作上也与顺治钱相同,其钱径2.5-2.7厘米,重3.8-5,5克。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又铸半重"轻钱",折价使用,但流传于世上却不多。现在流存于世上的劣等小砂版、鹅眼钱等都是私铸钱。另外还有少许数量的背铸星月的钱,还有合背钱,记地支钱,当十大钱等,品类很多,但数量较少。 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宝的鉴定“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乾隆通宝”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2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际克苏、叶尔羌、喀什葛尔等局,因用自产红铜鼓铸、故称为"新疆红钱"或"晋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乾隆通宝只少数钱背文看见星号或汉字。“乾隆通宝”还有合面钱、吉语钱以及私铸劣质钱、鹅眼钱等,品类不下百种,存于世上的有雕母数种,至为珍贵。 古币鉴定的一些方法看铜质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是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 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汉代至唐宋时期有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币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做青钱。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观锈色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粒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人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税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发掘品伪锈作法有两种:(1)将伪造钱币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锈色;(2) 伪品放人盐卤(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传世品伪锈的作法是把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则锈色坚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故出土于南方较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色。如发现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如果入土区域燥热,铜锈会呈红 紫色,但这种锈色不会单独存在于钱体上,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之为“红斑绿锈”。如发现钱体通为红锈,应属假钱,它是造假者将伪品放人炉中烧红。这种仿锈肤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看铸币铭文 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古钱真伪的依据。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汉时期,钱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唐钱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 钱文均以楷书(真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币钱文又有蒙、满、回、党项(西夏)等少数民族文字。 鉴定一枚钱币书体对不对,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种的特点。如“益化”圜钱虽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时有齐文字的特征,不同于同时期其它各国之圜钱文字;发现有东周、西周的圜钱,若其钱文是小篆书写,显然是伪品无疑;秦半两在古钱中颇负盛名,其钱体厚重,铜质精良,钱文隆起 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字高耸,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如见到清代宝源或宝泉局钱币中的满文书写有错误,则应考虑到宝泉、宝源二局是清代国家级的 、最正规的铸钱局,满文的书写绝不会出现错误,则所见之钱币必属伪品。 听声音 现在许多钱币学家和收藏者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暗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都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水烧煮法 古币上往往附着红绿锈或传世的黑色锈,真钱锈是过长时间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着力比较强。而伪造的假锈经沸水烧煮容易脱落。 钢针测试法 古钱币的锈比较坚硬,把缝衣服用的钢针尖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钢针会立刻倒下。伪品的锈往往是真锈加入粘合剂之类的东西涂抹而成,有一定的弹性,钢针就不易倒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