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泛突厥主义 |
释义 | 泛突厥主义是由十九世纪的鞑靼知识份子萌发的,与图兰主义相似。图兰低地是在伊朗的东北,咸海以东、以南的一块平原。传说这里是一切突厥人的发源地。他们指图兰是突厥人的后代。图兰这名称是匈牙利人提出,但范围更大,包括蒙古、芬兰。泛突厥主义是用来抵抗泛斯拉夫主义,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自治,团结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复兴突厥民族。在帝俄时代,鞑靼人受到大迫害。当时在欧洲也兴起了民族主义浪潮,这极大地刺激了鞑靼知识分子(图兰是指乌拉尔-阿尔泰民族)。 简介泛突厥主义(英语Pan-Turkism,土耳其语Türkülük),又称大突厥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潮。它主张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联成一体,组成一个有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统治的大突厥帝国。 起源泛突厥主义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先在欧洲东部地区沙皇俄国克里米亚、伏尔加河沿岸、阿塞拜疆的鞑靼人中找到适宜生长的沃土,而后扩展于哈萨克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人和其他突厥民族,他们曾经都是突厥帝国的一部分。当时,在喀山鞑靼人中,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商业资产阶级有了很大发展,早于其他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走上适合于本民族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了反抗沙皇俄国民族压迫的暴政,同俄罗斯垄断资产阶级和他们极力主张的泛斯拉夫主义相抗衡,泛突厥主义在鞑靼人中间应运而生。 发展俄国出生于克里米亚贵族的伊斯马依勒·普林斯基(1815-1914),是俄国泛突厥运动的终生思想鼓动家,有“泛突厥主义之父”的称号。他先后创办过《土库曼报》和《译文报》,大肆鼓吹泛突厥主义。在他们领导下,以泛突厥主义为指导,在俄国全境操突厥语族语言的诸民族中发起了“扎吉德”运动。“扎吉德”一词乃“新的”之意。这一运动成为当时进步的鞑靼资产阶级及其追随者们进行政治斗争的一面旗帜,而且对于整个操突厥语族语言诸民族的资产阶级也发挥着动员组织作用,从而为俄国泛突厥运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他们主张俄国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诸民族,为了争取民族复兴,首先通过建立共同的、规范的语言和文化,而后通过建立统一的政治组织而在思想上、行动上联合起来;既要同沙皇专制制度作斗争,又要把全体民众从泛伊斯兰主义的愚昧中解放出来。但实际上,由于鞑靼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但没有触及沙皇的专制制度,而且到后来反而成为沙皇制度“奉公守法的臣民”。同时,随着泛突厥运动在鞑靼人中逐渐发展,除了对泛伊斯兰主义偶尔有所攻讦以外,始终没有同它划清界限,而且两者愈来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表明了泛突厥主义的思想观点同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想观点在实质上是相通的。以后,随着俄国处于司托雷平的反动时期,俄国加紧了对泛突厥运动的迫害,使得不少的俄国泛突厥主义者和泛伊斯兰主义者纷纷逃往土耳其,与青年土耳其党人密切配合,出版刊物,大肆鼓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想。俄土战争爆发以后,他们更号召俄国穆斯林与土耳其合作,对异教徒进行圣战。这样,发源于俄国鞑靼人的泛突厥主义,就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找到了拥护者和崇拜者,并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支持和推动下,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土耳其泛突厥主义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1922)得到广泛传播并扎下根,决不是偶然的。因为这种思想正好适应了奥斯曼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1889年建立的青年土耳其党,在政治上主张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妄图由奥斯曼土耳其来统一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诸民族,建立一个其范围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阿尔泰山,甚至从地中海延伸至太平洋的突厥大帝国,因而极力推崇和鼓吹泛突厥主义。青年土耳其党中央理事会成员孜牙·乔加勒甫(1876~1924)所著的《突厥主义原理》,就是一部狂热鼓吹泛突厥主义的代表作。他说:“突厥主义意为发扬光大突厥民族。”说什么:“民族不是种族、血亲、地理环境、政治和意志等的集团,而是一个由分享共同语言、宗教、道德、美学,也就是说受同样教育的许多人组成的团体。”“惟一的结论是承认那些自称‘我是突厥’的人为突厥人”。并且说:“突厥主义的远期理想是‘土兰’……‘土兰’意为Tur,即突厥的后代”,“土兰是所有突厥人的伟大祖国,它过去是个事实,将来也会成为事实”。宣称:“将1亿突厥人联合成一个民族是突厥的极大愿望”。[2] 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奥斯曼土耳其极力推行泛突厥主义的狂妄的政治野心。 青年土耳其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由青年土耳其党组阁的执政机构,便积极支持泛突厥主义者开展各种活动,致使各种泛突厥主义组织纷纷出笼。尤其是“突厥之心”这一组织活动时间较长,影响也大,直到1931年才被停止活动。俄国鞑靼人尤素福·阿克舒拉,在“突厥之心”的机关刊物《突厥故乡》上发表大量鼓吹泛突厥主义的文章,说什么“突厥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明确的文化联系和实际纽带”,“突厥指的是所有源自突厥的人”,为他们妄图建立突厥大帝国极力制造舆论。 在这种野心勃勃的大沙文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青年土耳其党的决策人恩维尔等把泛突厥主义作为国策加以推行。他们设想以中亚的撒马尔罕为首都,建立一个囊括地中海到太平洋沿岸的大帝国。他们建立秘密机关,建立以德国人冯·亨蒂希为首的特务组织,向有关国家进行渗透。仅在1915~1916年就向阿富汗、俄国和中国新疆地区(时值中国的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派遣间谍,散发传播“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想的小册子上万册。他们还在布哈拉和高加索地区贩运枪支,煽动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闹事,这类活动也蔓延到中国边境。不仅如此,他们还继承了哈米德二世的衣钵,实行民族迫害政策,对马其顿人、亚美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阿拉伯人进行大规模屠杀。他们还投靠德国,企图借助德国力量在世界上推行泛突厥主义,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德国结成同盟,终于落得一个可耻的失败下场。 影响至今1923年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说:“伊斯兰团结和土兰主义都不能成为我们的原则和必然政策”,并于1926年取缔了青年土耳其党这个组织,使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再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反动思想并未遭到清理和批判,时沉时浮,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思想影响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渗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