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慎 |
释义 | 人物资料范慎(公元206年-274年),字孝敬,徐州广陵郡人。东吴中后期大臣,三国时期军事家、评论家。历仕五位皇帝,官至太尉。 范慎对于知己的君主竭尽忠诚,对于清高有节操的朋友情意深厚,当时的士人以此敬重他。著有时政、文学论文二十篇,名曰《矫非》。 魏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于是立长子孙登为太子,为他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范慎与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谢景、刁玄、羊衜被选入侍奉太子,侍讲诗书,出从骑射。当时名闻天下的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最受器重,号为“太子四友”,而名望略逊的谢景、范慎、刁玄、羊衜号为“小四友”,于是东宫被世人称为多贤士。范慎时任太子宾客。 当时,孙登让侍中胡综创作《宾友目》,里面称“究学甄微,游夏同科,则范慎。”但羊衜却不认同,对孙登说:“孝敬深而狭。” 吴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征辟范慎入朝担任侍中,之后又出补武昌左部督,在武昌整顿治理军队。 甘露元年(265年),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非常忌惮范慎,下诏说:“范慎功勋德操都优秀出众,是朕所敬重和凭仗的,所以应该登上三公,用来顺应众人的期望。”于是任命范慎担任太尉,但范慎不满意自己作为名士却长期担任武将,于是托以自己年迈多病为由,告老辞官。当时他所统领的军队无论将军还是士卒都舍不得他,全营都为他的离开痛哭流涕。凤凰三年(274年),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九岁。子范耀嗣。 历史记载1.《吴录》: 范慎字孝敬,广陵人,竭忠知己之君,缠绵三益之友,时人荣之。著论二十篇,名曰矫非。后为侍中,出补武昌左部督,治军整顿。孙皓移都,甚惮之,诏曰:“慎勋德俱茂,朕所敬凭,宜登上公,以副众望。”以为太尉。慎自恨久为将,遂讬老耄。军士恋之,举营为之陨涕。凤凰三年卒,子耀嗣。 2.《江表传》: 孙登使侍中胡综作宾友目曰:“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精识时机,达幽究微,则顾谭。凝辨宏达,言能释结,则谢景。究学甄微,游夏同科,则范慎。”衜乃私驳综曰:“元逊才而疏,子嘿精而狠,叔发辨而浮,孝敬深而狭。”所言皆有指趣。而衜卒以此言见咎,不为恪等所亲。后四人皆败,吴人谓衜之言有徵。 3.《三国志吴书孙登传》: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於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权欲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以张昭有师法,重烦劳之,乃令休从昭受读,还以授登。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休、谭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太傅张温言於权曰:“夫中庶子官最亲密,切问近对,宜用隽德。”於是乃用表等为中庶子。后又以庶子礼拘,复令整巾侍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皆为宾客,於是东宫号为多士。 4.《三国志吴书顾谭传》: 陆机为谭传曰:宣太子正位东宫,天子方隆训导之义,妙简俊彦,讲学左右。时四方之杰毕集,太傅诸葛恪等雄奇盖众,而谭以清识绝伦,独见推重。自太尉范慎、谢景、羊徽之徒,皆以秀称其名,而悉在谭下。 人物评价1.孙皓:“慎勋德俱茂,朕所敬凭,宜登上公,以副众望。” 2.孙登:“究学甄微,游夏同科,则范慎。” 3.羊衜:“孝敬深而狭。” 4.陆机:“自太尉范慎、谢景、羊徽之徒,皆以秀称其名,而悉在谭下。” 人物剖析从范慎生平可以看出,他自年少就才学深厚,德行优秀,还著有论文数十篇,可以说范慎本应为一代大儒名臣。但事与愿违,自孙登去世后,他除了一开始担任过侍中外,其余一生都被派遣到军中练兵。虽然成为了一代名将,却始终与自己的志向本意相违背,所以到了晚年被册封为太尉后,范慎眼见自己熬了多年还是不能转任文职,心灰意冷之下,就直接抗命辞官归隐了。可以说,范慎之才,更偏向于治政、治学上。 从他人对范慎的评价可以看出,范慎才名卓著,所以他虽然属于“小四友”之一,但仍然被孙登《宾友目》提为与诸葛恪、顾谭齐名,犹胜“大四友”中的张休、陈表;而且范慎为人严厉稳重,刚直不屈,所以孙皓日益昏庸后,最忌惮的人中就有范慎。 最后从范慎的资历看,范慎从孙权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已出仕,先后辅佐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国君,可谓是四朝元老,见证了东吴从兴盛走向衰败,他的一生,就是东吴的一本活历史。他也是孙皓朝唯一一位孙权时期遗留重臣,在东吴后期,资历与政治目光无人能比。 综上所述,范慎的才干能文能武,范慎的为人严谨刚直,范慎的德行敦厚优秀,范慎的资历无与伦比,可以说,范慎是东吴中期一代人中的佼佼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