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反七步诗 |
释义 | 反七步诗,作者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令当今叹为观止。在当今社会,兄弟之间自相残杀的情况非常普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名称:反七步诗 创作年代:当代 作品出处:近代郭沫若诗集 文学体裁:诗 作者:郭沫若 拼音:fan qi bu shi 原诗: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译文:煮豆子正燃着豆萁,豆子熟了豆萁已为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变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难道会愿意牺牲自己吗? 赏析:千百年来,曹丕也因为这首诗招致后人的恶骂。现代学者郭沫若先生1943年写了一篇宏文《论曹植》,为曹丕鸣抱不平,文中对《七步诗》是否曹植所作提出了质疑:“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少。然而就因为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显然,从《七步诗》的构思立意来说,曹植是站在“豆”位的立场(自己的立场)写“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未免过火和无情。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萁”的方面来思考,“萁”那种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不也是很可贵的吗?基于这种理解,郭沫若写了一首立意相反的《反七步诗》,诗歌这样写道:“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在郭先生看来,豆萁燃烧自己正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种“零落成泥辗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不正是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吗?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七步诗》是曹植写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用比喻手法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一反曹植《七步诗》的诗意,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华罗庚的《赠诸弟》与郭沫若诗异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语双关,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